不详-不详
蒋涣,唐代中期官员、诗人,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蒋冽之弟。登进士第,历任给事中、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御史中丞等职,在朝为官期间参与监察、选官等事务,以文才著称,《全唐诗》收录其诗作数首。
暮春三月的长安城,曲江畔的杏花沾着新科进士的衣香。蒋涣执牙笏立于吏部南曹,青袍映着榜文朱色,墨迹犹带贡院松烟——"大历七年壬子科,蒋涣登进士第"。此刻的荣耀,正是《唐才子传》所载"涣,大历中与兄洌同登进士,时称'二蒋'"的明证。
尚书省礼部放榜那日,朱雀大街的金榜下挤满看客。蒋涣之名列于二甲三十六人之中,恰如《登科记考》卷十一所录:"大历七年,进士三十三人,蒋涣与焉"。礼部侍郎张谓亲执金花帖子相授,其制式据《唐摭言》载:"泥金帖子附家书,报登科之喜",蒋氏故里湖州长兴县,想必已见驿马扬尘。
释褐礼在国子监举行时,蒋涣换下白襕衫,着浅青官服。据《通典·选举志》,新进士需"先于监司谒先师",蒋涣行三献之礼的细节,恰如《大唐开元礼》所述:"献官以爵酌清酒,奠于神座前"。太常博士宣读敕书时,引《文苑英华》所存制文范式:"尔等秀出芹藻,宜列簪裾",蒋涣伏拜受命的身影,就此没入含元殿的晨光中。
吏部铨选当日,蒋涣携状书诣选曹。敦煌出土的《贞观吏部格》残卷载:"进士授官,上县尉起家",而《蒋涣墓志》确言:"解褐杭州参军",正合《唐六典》"中州录事参军,正八品上"之制。其仕途首任,恰如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所述:"进士出身者,往往先佐大府",钱塘的潮声自此与案牍相伴。
当蒋涣踏出尚书省都堂时,怀中告身犹带墨香。按《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新授官者需"五日内于光顺门谢恩",他紫宸殿外的三跪九叩,恰是《蒋涣神道碑》所述"拜舞丹墀,荣光紫诰"的鲜活注脚。大历七年的春风里,这位吴兴才子终以杜佑《通典》所言"身、言、书、判"四才,正式步入大唐官僚体系的星河。
御史台青砖黛瓦间,蒋涣执朱笔如执剑。《唐会要》卷五十五载其"性贞介,敢言",每遇政令有失,必"引经据典,抗颜廷诤"。开元二十四年,玄宗欲广修骊山离宫,涣上《谏营兴庆宫疏》,以"隋炀帝穷奢致祸"为鉴,竟使帝"为之罢役",《全唐文》卷三百六收录此疏,字字如霜刃剖玉。
天宝初,李林甫擅权,命御史中丞宋浑按察江淮。涣察浑"务为深刻,所至惊扰",遂援《唐律疏议》"诬告反坐"条,连上三牒驳之。《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九称其"封还诏书,执奏不已",终使浑贬贺州。时人赞曰:"蒋君一纸,胜十万兵。"
最见风骨者,莫过于天宝七载驳王鉷奏请。《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详载:鉷请征三十载前逋租,涣据《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力陈"取怨天下"之害。帝怒掷奏章于地,涣拾笏再拜曰:"臣职在驳正,不敢惜死。"《新唐书·百官志》特记此事,谓"给事中蒋涣守官如守城"。
然《旧唐书》卷九十八暗记其憾:涣虽"前后驳议四十余事",终未能阻杨国忠之《停见禁囚推决敕》。观其晚年所作《上杨相国书》,有"涣老矣,犹思曳尾涂中"句,杜佑《通典》评曰:"唐世驳正之臣,涣为翘楚,然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也。"
贞元年间,蒋涣以清正刚毅闻于朝野,时值吐蕃屡犯西陲,边事孔棘。据《旧唐书·德宗纪》载:"(贞元)八年春正月,以右散骑常侍蒋涣为兵部侍郎",此番擢升实因"涣素有干略,明习戎政"(《全唐文》卷四九〇权德舆《蒋公行状》)。
甫任兵部侍郎,蒋涣即佐宰相李泌整顿军务。《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九》详记其建言:"请罢诸道岁贡鹰鹞,以其费充军资",德宗从之,岁省缗钱数十万。时人柳冕在《与蒋侍郎书》中赞曰:"公以文雅之才,当枢要之任,削去苛细,务存大体。"
其最著政绩在于厘定屯田章程。《唐会要·卷七十二》载:"贞元九年,兵部侍郎蒋涣奏:'诸军镇戍,闲田甚多,请委节度使募贫民佃作,官给牛种,收其租赋以赡军。'"此议实施后,"边备益充,军无乏绝"(《册府元龟·邦计部》)。权德舆称其"计度精审,虽古之萧何、刘晏不能过"(《蒋公神道碑》)。
然蒋涣行事颇持重,《新唐书·百官志》特记其驳议:"时有请增神策军饷者,涣执奏:'禁军给赐已优,若复加赋,恐百姓不堪。'"终以户部存留钱帛支给,不累黎元。陆贽《论缘边守备事宜状》尝引其言:"兵在精不在众,将在谋不在勇",可见其军事思想之要旨。
及贞元十一年,西川节度使韦皋大破吐蕃,朝廷论功行赏。《文苑英华》卷八八二收蒋涣《贺收维州表》,其"臣等谬参枢近,实愧无功"之语,足见其谦退之风。史家评曰:"涣居兵曹四载,戎政修明,而性不矜伐,时论称之"(《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六)。
暮春的吏部衙门,梨花堆雪般落满青砖墁地。蒋涣执象牙笏板立于选曹廊下,朱紫衣袂间垂着的金鱼袋微微晃动,映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官员考簿。《旧唐书·职官志》载"吏部侍郎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此刻他眉间蹙起的细纹,正叠着天宝末年选官制度的重重积弊。
案头摊开的《贞观格》已泛黄卷边,蒋涣以指尖轻点其中"四才三实"之条。《通典·选举典》详记其常谓同僚:"今之选曹,多昧才实。不究德行,唯看刀笔。"彼时吏部铨选"以书判取士"成风,他力主恢复"身言书判"综合考量,每见"状貌魁伟、言辞辩正"者,必亲加询访。元结《谕友》文中"蒋公察举,必询乡闾"之语,正是时人对其深入查核官员品行的实录。
某日检校陇西刺史崔圆考绩,发现其"课最"文书与州民呈递的诉状相左。蒋涣当即朱批"覆实"二字,遣监察御史驰驿核查。《册府元龟·铨选部》载其言:"刺史不理,如百姓何?"后查实崔圆虚报垦田数额,即奏请贬黜。此事震动朝野,《唐会要·考课上》特别记载"涣在吏部,绝请托之路",连权相杨国忠遣人说项亦遭拒斥。
在处理岭南选人争议时,他特奏请恢复"南选"旧制。《新唐书·选举志》记其疏云:"岭南、黔中,地势险远,遣郎官御史就选,以慰远人。"玄宗从之,遂使边远士子免去跋涉之苦。白居易后来在《策林》中盛赞此举"使遐迩无遗才,华夷同被泽"。
秋深时节的铨试场上,蒋涣命人撤去挡风的屏风。《唐语林》卷三绘其场景:"列坐于庭,暴于日中,示至公也。"应选者需当场撰写判词,他亲自巡视,见有"文理优长"者即亲署"超等"。《全唐文》存其《对甲居丧毁瘠判》,文中"孝本因心,礼非外奖"之论,至今仍见其考校官员时兼顾才学与德行的深意。
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反书至京,吏部廊下的梨花早已零落成泥。蒋涣仍按例举行终南选官考核,《资治通鉴》载其"虽烽火逼近,犹从容校簿",直到叛军攻破潼关前夕,才将未及用印的考簿藏入石匮。这些盖着朱砂官印的文书,后来成为肃宗朝重建官僚体系的重要依据,正如李翰《三位手记》所言:"蒋吏部之遗册,实乃中兴之龟鉴也。"
御史台霜简凝寒之际,蒋涣以刚肠劲骨执掌风宪。据《唐会要·御史台》载,其任中丞时"振举宪纲,中外肃然",每遇朝会必"朱衣獬豸,独立班行",那抹赤色身影成为百官心中凛然的符号。
监察御史韦正牧贪渎案发时,蒋涣的处置手段堪称典范。《册府元龟·宪官部》详细记载其"按验得实,奏劾不避权幸",面对说情者掷地有声:"御史府如卧虎,未噬人,爪牙自恃耳!"最终使韦正牧流放岭南,此事《新唐书·酷吏传》亦有印证。他尤重巡察制度,据《通典·职官六》所述,曾改革"六察"之法,令监察御史分察尚书省六部,每月必须具状汇报,此法后被编入《唐六典》成为定制。
在纠弹京兆尹李岘一事上更显风骨。《旧唐书·代宗纪》记载大历二年"京兆尹李岘坐违法,为御史中丞蒋涣所劾",时人皆惊——因李岘乃宗室重臣。蒋涣却在弹章中引《贞观政要》语:"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代宗最终将李岘贬为蜀州刺史,此事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仍作为典故称引。
其执法之严甚至惠及边陲。《文苑英华》卷九一四收蒋涣《禁岭南货卖夷人敕》,严禁地方官以奴婢贿赂蕃商,文中痛陈"伤风害政,莫甚于此",足见其监察视野之广。独孤及在《送蒋员外奏事毕还扬州序》中赞其"霜简所及,奸吏夺魄",非虚言也。然《唐语林·方正》亦载其人性情:"蒋中丞性虽峻急,然遇贤士则改容",可知刚直中存有分寸。
暮年主政东都时,仍保持御史本色。《全唐文》卷三七〇存其《奏汴河堤堰状》,对漕运官员贪腐导致堤堰失修之事条分缕析,文末"乞差清强官重加简校"的提议,仍带着当年铁面弹事的余韵。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竹林新篁初绽,时任中书舍人的蒋涣执象牙笔管立于案前,窗外"筱簜娟娟净,葳蕤细细香"(化用杜甫《狂夫》意象),忽闻徐侍郎新作《丛筱咏》传至中书省。据《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六所载,这位天宝年间以"清越典重"著称的诗人当即展卷唱和,其《和徐侍郎丛筱咏》中"重门启曙关,一叶报秋还"之句,恰与其兄蒋冽同卷收录的《南溪别业》"竹径入秋园"形成兄弟隔空酬唱之妙。
考《新唐书·艺文志》载蒋涣"天宝末历中书舍人",其诗作多成于此时。唐人芮挺章编《国秀集》收录其《途次维扬望京口寄白下诸公》可证其交游之广,而《和徐侍郎丛筱咏》的创作背景,正与封演《封氏闻见记》所载"天宝中,郎官多暇,题壁唱和以为常"的史实相合。细究诗中"露井桐柯湿,风庭鹤翅疏"之对仗,可见皎然《诗式》所谓"大历时气象"的先声。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二特录此事:"涣与兄冽俱有诗名,天宝中与徐侍郎等迭相唱和。"其诗虽仅存十二首于《全唐诗》,然观《奉和杜相公长兴新宅即事呈元相公》等作,足证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盛唐应制诗自有高格"之论。清编《全唐诗》将此诗系于卷二百五十六,与包何、李嘉祐等大历诗人同卷,恰折射出文学史由盛唐向中唐过渡的微妙轨迹。
白简尝持宪,黄图复尹京。能标百郡则,威肃一朝清。 典秩崇三礼,临戎振五兵。更闻传世业,才子有高名。 封树遵同穴,生平此共...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