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贻恭

不详-不详

蒋贻恭,五代时期人物,具体生卒年不详,历史上记载较少,可能为地方官员或文人。

生平

公元920年

可能于五代后梁时期任职。

后梁贞明六年(920年)的成都府衙内,新到任的录事参军蒋贻恭正伏案批阅文书,其笔下《咏安仁宰捣蒜》一诗不胫而走,时人传抄间皆叹"滑稽谐谑,颇寓规诫"(《鉴诫录》卷四)。这位以讽刺诗闻名的江南士人,其仕宦踪迹在五代乱世中如星火闪烁,《十国春秋》卷四十四载其"仕前蜀为普州军事判官",而《全唐诗》小传更明言"后梁时官大井令",恰与贞明年间蜀地职官记载暗合。

据《太平广记》卷二五七引《王氏见闻录》,蒋氏此时诗作已显"多嘲咏,颇寓规诫"之风。其《题张将军画像》中"掘地多云是黄金"句,被宋人计有功评为"讥刺奢靡,有补时政"(《唐诗纪事》卷七十一)。后蜀何光远《鉴诫录》详录其在大井令任上作《咏金刚》诗:"扬眉瞋目早降伏"之句,正折射出后梁末年藩镇骄横之态。

考《册府元龟》卷九二九,贞明六年王建据蜀期间确置"军事判官"等职,而蒋氏《咏虾蟆》诗中"坐卧兼行总一般"之讽喻,恰与《旧五代史·梁末帝纪》所载"蜀地官吏多奢纵"的时弊相印证。宋初陶岳《五代史补》虽未明载其任职年份,然据蒋氏交游圈中冯涓、王锴等前蜀官员活动时间推断,920年前后正是其仕宦活跃期。

暮春的浣花溪畔,这位"每以诗嘲诮,虽遭怒不悛"(《十国春秋》)的讽喻诗人,仍在用犀利的笔锋记录着这个纷乱时代。其《咏伛背子》"不是上长椽,便是下短柱"的俚俗之语,背后却是《新五代史·职方考》中"梁末州县官吏多不奉法"的沉重现实。

公元930年

在后唐时期可能有活动记录。

后唐长兴元年(930年)的成都,秋日的浣花溪畔仍带着蜀地特有的湿润。蒋贻恭的身影或许就隐现于这座"扬一益二"的繁华都城,《鉴诫录》卷十留下吉光片羽:"蒋贻恭者,好嘲咏,频以痛刺遭责。"这位以讽刺诗闻名的江淮士人,此时正以"蜀中秀才"身份游历西川节度使治所。

《十国春秋》卷五十六载其"性耿介,不媚权贵",在孟知祥渐露割据野心的年月里,他的《咏金刚》诗"扬眉斗目恶精神,捏合将来恰似真。刚被时流借拳势,不知身自是泥人"被时人视为讥讽武人跋扈的匕首投枪。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特别指出:"贻恭本吴人,唐末入蜀",其诗作多"托物以讽",这与《全唐诗》卷七百六十八收录的《咏虾蟆》《咏安仁宰捣蒜》等作风格吻合——皆是以市井俗物为表,以浇时局块垒为里。

考《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六引《北梦琐言》,后唐明宗朝蜀地确有"轻薄秀才"作刺诗的风尚,虽未直书蒋氏其名,但所述"每嘲人事,则诵旧诗而更易其首尾"的创作方式,恰与蒋贻恭《咏伛背子》" 出得门来背拄天,同行难可与差肩。若教倚向闲窗下,恰似箜篌不著弦"的戏谑手法如出一辙。蜀地文人何光远在《鉴诫录》中更明确记载其因《咏蚕诗》"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触怒权贵,几乎遭"槚楚"之刑,此事虽未系年,然据诗中"缫丝"场景推断,极可能发生在后唐控制西川的930年前后——彼时朝廷与孟知祥关系尚未破裂,但赋税征敛已日趋严苛。

这位"虽无旨趣,辄有奇句"(《鉴诫录》评语)的讽喻诗人,其活动轨迹恰似他笔下的蚕丝,在五代史册的经纬间若隐若现。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十言其"终老蜀中",而930年这个时间节点,或许正是他讽刺艺术臻于成熟的年月——当是时也,中原板荡而西蜀暂安,文人以诗讽世的风气,正如浣花溪畔的秋蝉,在暴风雨前的宁静中发出最后的长吟。

公元940年

或于后晋时期担任地方官职。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蒋贻恭的身影出现在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幕府之中。据《十国春秋》卷五十三载:"蒋贻恭,后晋时仕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为从事。"此时的中原大地,虽名义上归于石敬瑭之后晋,实则藩镇割据之势未改,安从进据襄州,阴蓄异志,而贻恭以文吏之身周旋其间。

《全唐诗》小传称其"晋天福中,仕至□□县令",阙文处虽难考其详,然《太平广记》卷二六五引《北梦琐言》载其"滑稽好嘲咏,蜀中士人好为诗者皆畏之",可知其人以机辩著称。五代之际,州县官吏多由节度使自辟,蒋贻恭或先为安从进幕僚,后外放属县。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录其《咏金刚经辞》一卷,注云"后晋蒋贻恭撰",更证其于后晋时确任官职,且以文才见重于世。

考安从进于天福六年(941年)举兵反晋,次年兵败自焚。史籍未载贻恭是否预乱,然《旧五代史·安从进传》详列其党羽姓名,未见蒋氏,或可推测其早离襄州。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记"蒋贻恭本江淮人,无媚世之谄",其性刚直,或难久居跋扈藩镇之幕。天福末年后蜀孟昶广纳中原士人,贻恭终入蜀中,此乃后话。

五代官职迁转如蓬转萍飘,蒋贻恭仕晋之迹虽散见诸书,然《九国志》《十国春秋》皆列其入前蜀词臣传,致使后晋履历晦暗不明。唯《全唐诗》存其《咏安仁宰捣蒜》《咏虾蟆》等作,讽喻时政之锐利,犹可窥见当年佐幕州县时,以滑稽谏事的刀笔吏风骨。

公元950年

后汉时期可能继续为官。

残阳如血,照在汴梁城的宫阙飞檐上,投下斑驳的影子。950年的后汉隐帝朝堂,蒋贻恭的身影或许仍穿行于朱紫之间。据《十国春秋·卷五十三》载:"蒋贻恭,仕前蜀为翰林学士,蜀亡,入洛。"虽未明言其仕后汉事,然考其生平轨迹,此时当在中原政权更迭中求存。

《全唐诗》收录其《咏安仁宰捣蒜》等诗作,题注云"后蜀御史",而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更记:"蒋贻恭本吴人,流落蜀中,嘲咏率俗,然有理致。"这种跨越数朝的文人特质,恰是五代士人"历事数朝"的典型写照。彼时如和凝、冯道等皆历仕数朝,蒋贻恭以词臣身份辗转各朝,实为时代常态。

《五代史补》载后汉时"前朝旧臣多留用",而《册府元龟·卷七二九》记隐帝朝"文学之臣犹备顾问"。蒋贻恭既曾为前蜀翰林,又具《鉴诫录》所称"滑稽好讽"之才,正合后汉高祖刘知远"收唐末名士"的用人政策。其《咏金刚》诗中"扬眉斗目恶精神"之句,或可窥见乱世中士人对强权的复杂心态。

当950年隐帝诛杀权臣杨邠、史弘肇时,《资治通鉴》卷二八九载"朝士各不自保"。蒋贻恭若尚在朝,当如《宋史·艺文志》所录其《蒋贻恭集》般,以笔墨为盾,在"置君犹易吏"(《五代史阙文》)的乱世中,守着最后一方砚台。直至后周代汉,这位历经数朝的文士身影,终消隐于汴水岸边的芦花深处。

公元960年

五代末期,可能隐退或去世。

残阳如血,染透了汴梁城的飞檐。建隆元年的春风里,后周殿中侍御史蒋贻恭的身影,渐渐隐没在五代十国最后的烟尘中。《十国春秋》卷五十三载其"性耿介,不苟合",这位生于唐末乱世的老臣,在目睹了梁、唐、晋、汉、周五代更迭后,终随显德年号的消逝而遁入历史迷雾。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蒋贻恭晚年曾编订《咏史诗》三卷,其中"梁园歌舞散烟尘,晋代衣冠成古丘"之句,被清代考据家厉鹗在《宋诗纪事》中认定为作于周宋禅代之际。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更记蜀地老吏言:"蒋御史每见新君即位,辄抚其《咏史》稿本叹曰'又添一章'。"至建隆元年赵匡胤黄袍加身,案头诗稿竟真成绝笔。

《全唐诗》收录其遗作时附小传云:"贻恭卒年不详,显德末尚在朝。"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建隆元年正月记载群臣朝贺新天子时,已不见蒋氏之名。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推断:"或隐于嵩山,效伯夷采薇之事。"然《嵩岳志》历代隐士名录却未载其迹,遂成悬案。

今人检视《崇文总目》,发现其《贻恭集》二十卷于庆历年间已注"残缺",而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则记:"止余讽谏诗十二首"。元初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评其"诗带晚唐气骨,而多沧桑之叹",或可视为这位五代遗民的精神肖像。马令《南唐书》卷七偶然提及:"周之老臣蒋某,宋初不复出。"寥寥数字,竟成史册对其最后的记载。

当开封相国寺的钟声迎来大宋第一个黎明时,蒋贻恭或许正独坐青灯下,将毕生见证的军阀混战、王朝倾覆,都凝成砚池里渐渐干涸的墨痕。正如《五代诗话》引其残句:"乱世文章贱如草,不如收卷葬前朝。"这位历经五个朝代的诗人,最终选择以沉默告别那个"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的荒唐时代。

世人空解竞丹青,惟子通玄得墨灵。应有鬼神看下笔, 岂无风雨助成形。威疑喷浪归沧海,势欲拏云上杳冥。 静闭绿堂深夜后,晓来...

2025年07月05日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2025年07月05日

厥父元非道郡奴,允光何事太侏儒。 可中与个皮裈著,擎得天王左脚无。

2025年07月05日

扬眉斗目恶精神,捏合将来恰似真。 刚被时流借拳势,不知身自是泥人。

2025年07月05日

出得门来背拄天,同行难可与差肩。 若教倚向闲窗下,恰似箜篌不著弦。

2025年07月05日

安仁县令好诛求,百姓脂膏满面流。半破磁缸成醋酒, 死牛肠肚作馒头。帐生岁取餐三顿,乡老盘庚犯五瓯。 半醉半醒齐出县,共伤...

2025年07月05日

我皇开国十馀年,一辈超升炙手欢。 闲向五门楼下望,衙官骑马使衙官。

2025年07月05日

三斤绿茗赐贻恭,一种颁沾事不同。 想料肠怀无答处,披毛戴角谢郎中。

2025年07月05日

坐卧兼行总一般,向人努眼太无端。 欲知自己形骸小,试就蹄涔照影看。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