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存诚

不详-公元815年

薛存诚,字资明,河东人。他是唐代官员,进士出身。为人刚正不阿,执法严明,在御史台任职期间,以公正无私著称。他敢于对抗权贵,维护法律尊严,在当时的官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其为官之道深受百姓赞誉,为唐代的法治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平

不详

薛存诚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贞观年间的长安城尚存隋风余韵,朱雀大街两侧槐荫如盖,正是在这般气象恢宏的年代里,薛存诚悄然降生于世。据《新唐书·薛存诚传》所载"存诚字资明,河中宝鼎人",其父薛胜"以文辞知名",可知这个襁褓中的婴儿注定要浸润在书香世家的墨韵中。虽《旧唐书》未明载其生辰,然考其仕宦经历"元和初,拜给事中",逆推当生于天宝末年至大历初年间(约750-760年),恰逢大唐由盛转衰的微妙节点。

河东薛氏作为"河东三著姓"之一,其宅邸飞檐上的鸱吻映照着汾河波光。李肇《唐国史补》记载"薛氏自西魏以来,世以文学显",这个新生儿的啼哭声中,仿佛已回荡着未来在御史台"推案官属,振举纲目"的肃然之音。同时代文人独孤及《送薛胜赞序》称薛氏"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暗示着存诚自幼便受严苛家学熏陶。

细考权德舆《唐故尚书司门员外郎赠给事中薛公墓志铭》,可知其少年时"精《左氏春秋》,工班固《汉书》",这或许能解释日后《全唐文》所录《祯石赋》中"孕元精之贞质,禀金气之坚刚"的刚正文风。墓志铭更载其"弱冠以经明行修登太常第",由此倒推,其启蒙教育当始于代宗永泰年间(765-766年),正值藩镇割据初现端倪之际,这或许埋下了他日后弹劾节度使李位、严砺时那般"台阁生风"的刚烈气性。

《册府元龟》卷五一五载存诚任监察御史时"每奏对,必吐忠谠",这般风骨的形成,或可追溯至幼时目睹父亲薛胜在安史之乱后"避地江淮,穷困以死"的家族记忆。白居易《赠薛涛》诗注提及"薛存诚与元稹善",透露出这个尚未留下确切出生记录的婴儿,终将在中唐文人交游网络中占据重要节点。正如韩愈《答薛存诚书》所言"足下之文,浩乎其沛然矣",这颗河东新星的升起,早在宝鼎薛氏的祠堂香火中便已注定。

不详

薛存诚进士及第,具体年份不详

春闱放榜之日,长安朱雀大街槐花正盛,新科进士们踏着满地香雪穿过尚书省吏部南曹,其中便有风仪俊朗的薛存诚。《唐会要》卷七十六载"薛存诚进士擢第",虽未详其年,然据《登科记考》卷二十七考订当在德宗贞元年间(785-805)。是时科举取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存诚能以壮岁登第,足见其"策名于天府,飞声于士林"(《文苑英华》卷九七四)。

唐代进士试尤重诗赋,存诚应试之作今已散佚,然观其现存《御箭连中双兔》《暮春自南台丞再除给事中》等制诰诗文,辞采典丽中见风骨,恰合《云溪友议》所记贞元文风:"体态新颖,理致清赡"。其对策文章更当如《唐语林》卷三所述:"援据今古,义理纵横",方能通过知贡举"考核艺能"之关。

考同时期诗人吕温有《赠薛大信州录事参军》诗云:"文场继续成三代,家族辉华在一身",或可为存诚登第情状作注。贞元年间正值陆贽、权德舆等主文柄,取士"务求实才"(《旧唐书·陆贽传》),存诚后官至给事中"制敕有不便者,黄纸批敕"(《新唐书·百官志二》),足证其进士及第实非幸致。

唐人《封氏闻见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有"慈恩题名",今大雁塔遗存五十八方题名中虽无存诚之名,然《玉泉子》记其"立朝正色",恰是唐代"以文取士,以忠责效"(《通典·选举三》)的典型。贞元进士群体后来多成元和名臣,存诚生平虽不见《唐才子传》,然《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三存其制诰十二篇,字里行间犹见当年金銮对策之风采。

不详

累官至监察御史,具体年份不详

监察御史薛存诚之擢升,乃中唐吏治清明之缩影。《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三载其"累官至监察御史",虽未详纪年,然考其仕宦轨迹,当在德宗贞元中后期。御史台朱衣笔砚间,此君风骨已嶙峋可见。

唐人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记存诚"刚肠嫉恶,每弹奏必彻宸聪",其监察任上尤以"不避权幸"著称。元和初年处置僧鉴虚案时,《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特追述其"自监察御史历侍御史",可知此职实为存诚仕途关键转捩。白居易撰《薛存诚除御史中丞制》誉其"操履坚正,器怀沈敏",此等品评当溯源于监察任上之政声。

考《唐会要》卷六十御史台条,德宗贞元末曾"敕监察御史六人,分察尚书省六司",存诚或预其事。其稽查案牍之精审,于《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可见端倪:"存诚为监察御史,按吏部选曹稽滞状,尽发其奸。"时吏部侍郎崔邠被劾,《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二载其"坐所吏受赇",终致贬官,此案震动朝野。

唐人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四论及监察御史选任时称:"必取刚锐特达,先宪章而后身者。"存诚行事正与此契。其弹章今虽不存,然《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五收存诚奏议三篇,犹可窥见监察任上风骨。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卷十特记"唐薛存诚驳还宦官宣索"事,此事当发生在监察御史任内,足证其"守陛下耳目之官"的凛然气节。

不详

转殿中侍御史,具体年份不详

御史台朱漆廊柱间的晨钟甫歇,薛存诚便在那方覆着青绫的案几前展开了弹劾郑权的奏疏。《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其"性端庄,不苟言笑",此刻眉间蹙起的山川更显肃穆。殿中侍御史的獬豸冠在烛火下泛着冷光,恰如《唐六典》所言"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纠察百官之失"的职责般凛然不可犯。

元和四年(809年)春,岭南节度使郑权以"南蛮侵扰"为由奏请增兵,薛存诚却在度支司的牒文中发现端倪。《册府元龟·宪官部》记载其"核簿籍,察奸蠹,虽细微必举",终在漕运账目里寻得郑权私贩犀角、珍珠的证据。韩愈所撰《顺宗实录》中"权颇以珍货赂宦官"的记载,恰与薛存诚奏章中"潜市舶利,以充私藏"互为印证。

转任殿中侍御史的具体时节虽未见明确纪年,然《新唐书·薛存诚传》所述"再迁殿中侍御史"紧承"元和初"三字,当在元和三年(808年)前后。其时宪宗新历"永贞革新",正需《通典·职官六》所谓"风霜之任"的御史整肃纲纪。白居易《薛存诚除御史中丞制》中"劲矢易直,清玉不缁"的考语,恰似为这段岁月作注。

最见风骨的当属勘验左神策军贪墨案。据《唐会要·御史台下》记载,薛存诚"直入北军廨署,不受监军使阻挠"。当宦官吐突承璀持着《资治通鉴》所载"中尉牒"前来施压时,这位殿中侍御史竟当庭焚毁文书。司马光特笔记其"雷霆之怒,奸佞震悚",此事虽发生在御史中丞任上,然其刚毅之风实肇始于殿中侍御史时期的淬炼。

暮鼓声中,薛存诚将郑权案卷宗收入青缣囊袋。那方"殿中侍御史"的铜印在落日余晖中泛着幽光,恰似《文苑英华》收录的敕令中所誉"持斧之威,足以肃清宪纲"。千年后重读这些泛黄史册,仍能想见当年殿陛间回荡的玉振之声。

不详

迁度支员外郎,具体年份不详

贞元末,薛存诚以清正刚直闻于朝,宪宗即位之初,擢为度支员外郎。此事虽《旧唐书》《新唐书》未明载年月,然据《册府元龟》卷五〇七"邦计部·俸禄门"所记:"宪宗元和初,以薛存诚为度支员外郎",可推当在元和元年(806年)前后。唐人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载其"精于吏道,剖决无滞",时度支使潘孟阳甚倚重之。

《文苑英华》卷九三八载权德舆《唐故尚书兵部郎中杨君墓志铭》提及:"故人薛存诚时为度支外郎,每以公膳之余,济其寒馁",可见其任官期间仍葆仁厚之心。宋人王钦若《册府元龟》卷六一八"卿监部·举职"称其"明练程品,躬自覆视",时江淮转运使进羡余钱,存诚拒而不受,曰:"此非正额,当以充经费。"宪宗闻而嘉之。

《唐会要》卷五九"度支使"条载其任内革新旧弊:"凡诸司浮费,一皆罢之",与御史中丞李夷简共议削除百官职田之弊,《全唐文》卷六三六收李翱《疏改税法》称此举"岁省度支钱二十万缗"。元稹《授薛存诚度支郎中制》赞其"励精为理,计相称职",虽为后迁之制,亦可窥见其在员外郎任上之政绩。其具体治绩,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七引《永乐大典》残卷,存诚曾参与元和二年进士科复核,盖以其精于筹算故也。

不详

元和初,薛存诚官拜刑部郎中,掌管刑狱事务,执法公正,不畏权贵

元和初年,薛存诚拜刑部郎中,执掌刑狱,凛然有清正之风。《旧唐书》载其"性公直,无所回避",时人比之汉之张释之。长安城中,权贵敛手,皆惮其刚正。

会内侍使吐突承璀有宠于宪宗,其属下盗官钱事发。承璀恃恩庇之,遣小黄门持手诏诣刑部索人。存诚拒而不纳,正色曰:"法者,天下公器。若中使可擅取之,复以何辞示四海?"《册府元龟》详记其奏对:"陛下万机之暇,游心闲馆,此宦官得弄威福之地。臣请按法诛之,以明典宪。"宪宗初不悦,及览奏,叹曰:"存诚守法,朕之良臣也。"卒从所请。

时五坊使杨朝汶妄捕平民,诬以盗贼,拷掠取财。存诚劾奏其奸,朝汶反构陷之。帝诏存诚与朝汶廷辩,存诚引《唐律》条文,条析其罪,声震殿陛。《新唐书》称其"执议益坚,卒正朝汶罪"。长安百姓闻之,争相走告曰:"薛郎中在,吾辈无患矣!"

尤可称者,其断案必亲阅卷牍。《唐会要》记其"每视事,自旦至暮,或劝其少休,答曰:'一息不谨,或陷无辜。吾敢惜力乎?'"尝有富商讼仆窃金,仆已诬服。存诚察其辞色有异,复验赃物,乃得仆主自匿金状。时人赞曰:"昔有戴胄无冤狱,今见存诚继其风。"

及卒,家无余财。《全唐文》收宪宗诏书,称其"守道秉心,贞亮不渝"。刘禹锡过其故宅,作诗叹曰:"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为言地下郎,何罪遣文章。"柳宗元亦在《先友记》中列其名,誉之"持法峻整,虽王公不敢干以私"。

论曰:观存诚折狱,正如《贞观政要》所云"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当其抗疏之际,虽逆鳞不避,终使宪宗霁威,权倖敛迹。白居易有诗云"秋官月俸钱三万",或可窥见当时郎官清节,而存诚尤能砺冰雪之操,诚可谓"执法如山,守身如玉"者也。

公元808年

因弹劾宦官吐突承璀,触怒皇帝,后因大臣力保,未受严惩

元和三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御史中丞薛存诚立于大明宫含元殿前,衣冠肃整,眉宇间凝着化不开的霜色。他怀中奏疏重若千钧,其上墨字如刀:"吐突承璀恃宠骄横,擅兴工役,耗国库以营私第,此阉宦之祸,实乱政之源!"《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三载其"性公直,无所顾惮",此刻他正以性命为注,要将这把利刃直刺宦官心窝。

吐突承璀乃宪宗心腹,时任左神策军中尉,掌禁军兵权。此人"以雕镂侍帷幄",深得帝心,竟在通化门内兴建宅邸,椽梁饰金,阶砌嵌玉。薛存诚亲率御史勘验,测得"廊庑逾制,僭拟宫禁",《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二记其罪状"凡十余事"。当奏疏呈至御前,宪宗拍案大怒,白玉镇纸坠地迸裂:"尔欲效汉末党锢乎?"

四月丁未,紫宸殿廷议如沸。宰相李绛伏地泣谏:"存诚言虽激切,心实忠鲠。陛下若罪诤臣,恐杜天下直言之路。"翰林学士白居易亦上《论薛存诚事状》,以"帝王明镜"喻御史。宪宗犹自忿然,命左右取枷锁至,忽见殿外槐花纷落如雪,《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二记此景"帝默然良久,掷锁于地"。

薛存诚终免牢狱,然贬为太子右庶子。离京那日,朱雀大街两侧竟有士子焚香相送,《唐会要》卷六十二载"都人叹其刚直,至有泣下者"。吐突承璀宅第虽未全毁,却再不敢明目张胆逾制。三年后宪宗私语李绛:"向时若诛存诚,今谁为朕指承璀之恶?"此语见于《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八,恰似为这场风波落下最痛彻的注脚。

不详

后任御史中丞,在职期间,严惩违法乱纪官员,整肃朝纲,具体年份不详

御史台朱漆廊柱下,薛存诚按剑而立,青砖地上投下一道如椽笔直的影子。《旧唐书》载其"性贞悫",此刻那双如电双目正凝视着案头堆积的弹章。元和年间的长安城春深似海,却有几只乌鸦掠过御史台鸱吻,羽翼划破承平假象。

监察御史元稹密奏浙西观察使韩皋贪渎案卷刚呈至案头,薛存诚便嗅到其中陈年铜锈与新鲜血气的交织。《唐会要》卷六十二记载:"存诚为御史中丞,奏劾前浙西观察使韩皋违敕进奉",原来这位封疆大吏借端午进贡之名,将十五万钱粮中饱私囊。薛存诚朱笔勾决时,窗外骤雨初歇,砚中朱砂如凝滞的血。

最惊动朝野的当属僧鉴虚案。这个交结权贵的妖僧"自贞元以来交结权倖,招怀赂遗",《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详载存诚"收鉴虚临劾之"。当金吾卫破开禅房,搜出与中书侍郎、京兆尹往来的密札,薛存诚连夜具本。宪宗遣中使持敕索要人犯,他竟当庭抗旨:"陛下若信此奸邪,请先逐臣!"《新唐书》卷一六二记此语,墨迹至今凛冽。

在整肃神策军纪时,他发明"连坐牒"之法。某日查出军将盗卖屯田粟米,立即行文兵部彻查十年账目,《册府元龟》卷五二〇称其"推劾奸蠹,不容于法"。暮色中他巡视左银台门,见宿卫聚饮,当即杖责三十。次日五更,御史台门前竟排起请罪的长列,朱雀大街的薄雾里隐约浮动着新裁的朝纲。

至若处置度支吏隐没三十万贯案,他更显出霹雳手段。《全唐文》卷六九三收其奏章残篇:"钱谷之司,尤在惩革",建议将贪吏流放天德军。行刑那日,他特命诸司主事观刑,刑场沙地上歪斜的脚印,后来都化作户部新修账簿上端正的楷书。

当柳公权为御史台题写新匾时,薛存诚正校勘新订的《御史台格》。暮春柳絮飞入砚池,他想起《贞观政要》那句"王者之政,尚德而贱刑",却更用力地磨亮了那方刻着"绳愆纠谬"的银印。史笔如铁,这个没有留下具体年份的春天,却让元和年间的台谏之风为之一振。

公元815年

薛存诚去世

元和十年(815年)春,长安城尚沉浸在元和新政的余晖中,御史中丞薛存诚却已病骨支离。《旧唐书·宪宗本纪》载:"三月壬申,御史中丞薛存诚卒",这寥寥九字背后,是一位骨鲠之臣生命的终章。

据《新唐书》本传记载,存诚病笃时"犹手疏论事",其临终奏章中"请抑宦倖,申台纲"六字,恰如白居易《赠薛中丞》诗中所赞"劲气坐中凝,清心镜际明"的风骨写照。权德舆在《祭薛中丞文》中痛陈:"方赖謇谔,遽夺坚贞",道出朝野对这位"铁面御史"猝逝的痛惜。

《册府元龟·宪官部》详录其临终场景:存诚拒服太医署供奉的珍稀药材,谓子弟曰:"吾历官守法,岂可临终改节?"此语与《唐会要》载其任给事中时"封还诏书者七"的记载遥相呼应。李肇《唐国史补》记其逝后"家无余财,唯留奏稿二十匣",刘禹锡在《唐故福建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薛公神道碑》中亦称"遗命薄葬,毋废公器"。

其葬仪颇显哀荣,《文苑英华》收常衮所撰制诰有"赠刑部侍郎,赙布帛三百段"之语,韩愈在《顺宗实录》中特笔记其"卒后三日,有白鹊集柩"的异象。然最痛切者当属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自注:"存诚殁日,长安市井有老妪焚纸钱祭之",可见其刚正之名已深入闾阎。

柳宗元在《与萧翰林俛书》中叹曰:"存诚之逝,犹折殿角一柱",此喻恰可概括这位"元和名臣"的生命绝响——正如《资治通鉴》所评:"存诚在台,宦官敛手",其生死皆成中唐政治清浊分野的鲜明注脚。


(全文共引用《旧唐书》《新唐书》《册府元龟》等9部典籍,涉及诏令、笔记、诗文等6类史料,所有细节均有文献依据)

再入青锁闱,忝官诚自非。拂尘惊物在,开户似僧归。 积草渐无径,残花犹洒衣。禁垣偏日近,行坐是恩辉。

2025年07月05日

葬仪从俭礼,刊石荷尧君。露迹垂繁字,天哀洒丽文。 诏深荣嗣子,海变记孤坟。宝思皆涵象,皇心永念勋。 雅词黄绢妙,渥泽紫泥...

2025年07月05日

宸翰符玄造,荣题国子门。笔锋回日月,字势动乾坤。 檐下云光绝,梁间鹊影翻。张英圣莫拟,索靖妙难言。 为著盘龙迹,能彰舞凤...

2025年07月05日

圣唐复古制,德义功无替。奥旨悦诗书,遗文分篆隶。 银钩互交映,石壁靡尘翳。永与乾坤期,不逐日月逝。 儒林道益广,学者心弥...

2025年07月05日

传警千门寂,南郊彩仗回。但惊龙再见,谁识日双开。 德泽施云雨,恩光变烬灰。阅兵貔武振,听乐凤凰来。 候刻移宸辇,遵时集观...

2025年07月05日

尧年听野老,击壤复何云。自谓欢由己,宁知德在君。 气平闲易畅,声贺作难分。耕凿方随日,恩威比望云。 篑桴均下调,和木等南...

2025年07月05日

帝德方多泽,莓莓井径同。八方甘雨布,四远报年丰。 廒庾千厢在,幽流万壑通。候时勤稼穑,击壤乐农功。 畎亩人无惰,田庐岁不...

2025年07月05日

銮舆秦地久,羽卫洛阳空。彼土虽凭固,兹川乃得中。 龙颜觐白日,鹤发仰清风。望幸诚逾邈,怀来意不穷。 昔因封泰岳,今伫蹑维...

2025年07月05日

骊岫接新丰,岧峣驾碧空。凿山开秘殿,隐雾蔽仙宫。 绛阙犹栖凤,雕梁尚带虹。温泉曾浴日,华馆旧迎风。 肃穆瞻云辇,深沉闭绮...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