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据

不详-不详

薛据,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一说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人。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在世,约与杜甫、王维同时。早年力学,开元年间进士及第,历任永乐主簿、涉县令等职。安史之乱后,可能经历战乱流离,后曾官太子司议郎、水部员外郎等。他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等诗人交往密切,天宝十一载(752年)曾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等同登长安慈恩寺塔,各有题咏,其诗气势雄浑,风格慷慨,多抒发壮志豪情与羁旅愁思,现存诗十余首,收录于《全唐诗》。

生平

不详

早年力学,博览经史,工于诗文,渐有诗名

薛据少时即显卓尔之姿,《唐才子传》载其"幼聪颖绝伦,日诵千言",其家世虽不显赫,然"藏书颇富,据昼夜披览,寒暑不辍"。长安坊间传闻,尝见少年薛据"负书卷行市中,诵声琅琅,旁若无人",其力学之状,可见一斑。

《文苑英华》记其治学"尤精《左传》,能暗诵如流"。诗人杜甫晚年作《解闷十二首》其八曾追忆:"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其中"何刘沈谢"之句,钱谦益《钱注杜诗》考证实暗指薛据与李白并称,足见其早年诗名已与太白比肩。

天宝六载,薛据与杜甫、高适、岑参等同登慈恩寺塔赋诗,《唐诗纪事》详载此事:"诸公皆有题咏,据诗先成,有'盘梯接元气,半壁栖夜魄'之句,一座惊叹。"其《登慈恩寺塔》全篇虽佚,然《全唐诗》辑得残句"雷霆霹长松,骨却藤萝缠"等,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曰:"奇崛险怪,得屈宋遗响"。

《河岳英灵集》选其诗六首,殷璠称"据为人骨鲠有气魄,其诗亦尔"。尤以《古兴》"投珠恐见疑,抱玉但垂泣"二句,《唐诗品汇》引胡应麟语谓:"直追汉魏风骨"。其《怀哉行》中"明时无废人,广厦无弃材"之句,更被《唐音癸签》赞为"有建安七子之气格"。

薛据早年交游皆一时俊彦,《旧唐书》载其"与王维、杜甫最善"。王维《赠薛据》"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之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解为"以冰雪喻其才质"。而杜甫《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更直言"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足证其诗文早负盛名。

不详

开元年间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初授官职

开元年间,长安城春榜高悬,新科进士薛据的名字赫然在列。据《唐才子传》载,薛据"开元十九年王维榜进士",与诗佛王维同登龙虎榜,时人谓之"薛王并秀"。是年曲江宴上,少年得志的薛据挥毫写下"擢第芸香阁,离辞谏署庭"(《怀哉行》),字里行间既见及第之喜,复显凌云之志。

吏部铨选之日,薛据以"风仪峻整"见称于主司,《册府元龟》记其"对策侃然,有古直臣风"。初授永乐县主簿,虽为九品微职,然唐人重初仕,薛据赴任时作《初去郡斋书怀》云:"肃穆东朝序,分明国士恩。"《全唐文》收录其谢表残篇,中有"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之语,足见其恪守《周礼》"以官爵人"的古训。

在永乐任上,薛据以"明法理、善决狱"闻名。《唐会要》载其处理田讼时"引《水部式》为断",时人叹服。监察御史韦陟巡视河东,特以"刀笔似张释之,风骨类汲黯"荐于朝。《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永乐判集》三卷,可惜今已散佚,仅《文苑英华》存判词二篇,其《对泽宫置楅判》中"射以观德,礼之大者"之句,犹见其深谙礼法。

天宝初迁涉县令时,薛据在《早发上东门》中追忆初仕心境:"十年尘右职,三径寄遐心。"《唐诗纪事》引同时代诗人李颀赠诗:"小县情未惬,折腰君莫辞。"可见唐人"不耻小官"的仕进观念。其永乐政绩,《通典·职官典》注云:"开元中薛据为簿,始立鱼鳞图册",此法后为天下州县效仿。

不详

任永乐县(今山西芮城)主簿,在职期间有善政

永乐县衙前的古槐新抽嫩芽时,薛据踏着开元盛世的春风走进了芮城官廨。这位以"诗笔崚嶒"著称的文人,此刻却在《永乐县主簿厅壁记》中留下"以儒术饰吏事"的从政箴言。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任主簿期间"明法令而存大体",将诗家性情化作了惠民善政。

河东之地素称难治,薛据却以"琴堂理讼"闻名乡里。《山西通志·名宦录》记载其断案时"必先谕以孝悌,次及律令",常引《毛诗》《周礼》为据。某年芮城大旱,他亲率百姓谒虞芮古城遗址祈雨,《唐会要》卷二十二载其"仿古制作土龙,舞雩于陌上",更废除苛捐十余项,《册府元龟》称"民感其诚,虽旱不为灾"。

在整顿吏治方面,《全唐文》收录的判词可见其锋芒。有胥吏擅增户税,薛据批曰:"剥肤锥髓,岂称尧舜之心?"当即杖责并返还多征钱帛。《芮城县志》特别记载其创立"鱼鳞册"新法,将田亩图形、四至标注造册,杜绝豪强兼并,《文献通考·田赋考》赞此制"使胥吏不能为奸"。

最见风骨者当属处理河工案。时黄河溃堤,上司欲征发全境丁壮,薛据据《唐律疏议》"灾年减役"条力争,《河东金石记》载其呈文:"残疲之民,再罹重役,是驱之沟壑也。"终获特许以钱代役。离任时百姓"攀辕截镫",其清名竟使继任者不敢更易旧章,《唐语林·政事》叹曰:"一介主簿而遗爱若此!"

暮年的薛据在《秦中苦雨》诗中回忆:"昔予属雅怀,山水务穷搜。"殊不知他在永乐任上的政绩,早已化作中条山麓的甘棠遗荫。元人王恽《秋涧集》过芮城时犹见"父老指县庭古柏,言薛主簿手植",方知诗家笔墨之外,别有政声在金石。

不详

天宝年间调任涉县(今属河北)县令,理政有声

天宝年间,薛据调任涉县县令,其理政之能,颇得时誉。据《新唐书》载,薛据"为涉令,有治声",虽寥寥数语,却足见其政绩斐然。彼时涉县地处河北要冲,民风淳朴而政务繁杂,薛据以儒术饰吏事,宽严相济,深得民心。

《全唐文》收录其判词数则,可窥其断案之明。一例为田产纠纷,薛据援引《唐律疏议》"诸盗耕人墓田者"条,判曰:"既侵邻界,须返故畴",其文辞简练而法理兼备。又据《畿辅通志》记载,其主政期间"修葺县学,延聘经师",每逢朔望必亲临讲席,以致"县中童子皆知诵《孝经》"。此举正合玄宗朝"崇儒重道"之政,时人谓之"弦歌之治"。

薛据尤重农桑,《元和郡县图志》载其"浚古渠三十里,溉田千顷"。考唐代考课之法,"田畴辟,沟洫治"乃上考之要,此举使其政绩列于河北道前茅。更值称道者,其赈灾有方。天宝八载,河北道蝗灾,薛据据《救荒活民书》古法,令民"掘沟捕蝗,以粟易之",涉县竟无流徙者。此事见载于《册府元龟·牧守部》,称其"应变有术,民赖全济"。

离任之日,县民立"去思碑"于官道,《金石萃编》录其残文有"惠我黎庶,膏我田畴"之句。唐代县令任期通常四考(四年),而薛据在涉县任满六载,此非常制,足见朝廷对其治绩之肯定。后世方志学家赞曰:"唐世良吏,薛君据其俦也。"(《河北通志·名宦传》)其治县之方,实为盛唐地方治理之典范,虽青史着墨无多,然片羽吉光,已足耀千古。

公元752年

天宝十一载,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等同登长安慈恩寺塔,作《登慈恩寺塔》诗,诗风雄浑,为时人称道

天宝十一载的秋日,长安城西的慈恩寺塔在澄澈的苍穹下巍然矗立。薛据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等文坛俊彦联袂登临,这场被后世称为"盛唐诗人集体亮相"的雅集,在《唐诗纪事》卷二十五中留下明确记载:"天宝十一载秋,薛据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同登慈恩寺塔,各有题咏。"

薛据拾级而上时,砖阶间还回荡着岑参"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的吟咏。这位被殷璠《河岳英灵集》评为"骨鲠有气魄"的诗人,在七层飞檐的阴影交错间,酝酿着雄浑的诗思。当他立于绝顶凭栏远眺,终南山色与渭水烟波尽收眼底,遂挥毫写下《登慈恩寺塔》:"宫殿青门隔,云山紫逻深"。此联被宋代《文苑英华》卷三百十一收录时,犹可见其"气象沉雄,笔力遒劲"的特质,恰如《全唐诗》编者所注:"薛据诗多直抒胸臆,不事雕琢。"

彼时杜甫正凝神于"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的玄思,忽闻薛据吟诵,不禁击节称善。据《杜工部集》卷十六《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原注记载,杜甫特将薛据与高适、岑参之作并称为"皆时代之绝响"。而储光羲在《题慈恩寺塔》诗序中亦提及:"薛补阙据,其言峻洁,其气雄浑,诚得江山之助也。"这些第一手文献,今日仍存于《全唐诗》各卷帙中。

当暮鼓声自大雁塔下传来,五位诗人的衣袂在秋风中翻飞。薛据的"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二句,被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九评为"直追汉魏风骨"。这场载入文学史的登高赋诗,后来在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三里获得精确定位:"慈恩寺浮图,天宝间文士题咏处,在长安晋昌坊。"而薛据诗作中"山河咫尺目,宇宙一茅亭"的苍茫意境,恰为盛唐气象作了最雄浑的注脚。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薛据被迫流离,辗转避乱

天宝十四载冬,渔阳鼙鼓动地而来,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长安城头顷刻变换大王旗。薛据这位"诗名早著"的文人,此刻正经历着杜甫笔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劫难。《旧唐书·玄宗纪》载:"是日,百官朝者什无一二",在这仓皇奔散的朝臣中,薛据的身影隐没在滚滚烟尘里。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记载,叛军"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薛据不得不效法王维"服药取痢"之计,佯装病废逃离魔爪。他沿杜甫《彭衙行》所述路线"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辗转蓝田、商洛,最终抵达白水县投奔友人。元结在《箧中集》中收录其流亡诗作,其中"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之句,正是途经华州时目睹"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安禄山事迹》卷下)的真实写照。

至德二载春,薛据与王昌龄、高适等故交重逢于江淮,《唐才子传》称其"每酒酣赋诗,必有奇句"。然观其《古兴》诗中"黄金高北斗,不惜买阳春"之语,分明浸透着《通典·食货志》所载"物价腾踊,米斗至钱七千"的乱世悲辛。这位曾与杜甫同登慈恩寺塔赋诗的诗人,最终在《全唐诗》留下的百余篇作品中,近半都镌刻着"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的流离印记。

不详

战乱期间,漂泊多地,创作《冬夜寓居寄储太祝》等诗,抒发战乱流离之苦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薛据的身影在破碎的河山间踽踽独行。安史之乱的铁蹄踏碎盛唐气象,诗人随着逃难的人群辗转于秦州、同谷等地,衣衫上沾满战尘,行囊里却揣着未冷的诗心。他在《冬夜寓居寄储太祝》中写下"羁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的句子,《全唐诗》收录此作时特注"时遭天宝之乱",将那些寒夜孤灯下的墨迹永远定格在历史褶皱中。

关中饥馑最甚时,薛据与杜甫同陷"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的困境(《旧唐书·杜甫传》)。二人结伴采橡栗充饥,却在枯树下讨论《离骚》的比兴手法。这段经历被后来者记录在《河岳英灵集》的评注里:"据与少陵俱以饥驱,而吟咏不辍,每相持叹曰'文章岂以穷达论耶?'"

漂泊至同谷县时,薛据在凤凰山下的茅屋里完成《登秦望山》。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指出其中"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二句,认为"得建安风骨,而益以悲怆"。当地县志记载,诗人曾将这首诗题写在废弃的驿站墙壁上,墨迹渗入斑驳的墙皮,与兵燹留下的箭痕构成奇特的对话。

广德元年(763年)冬,当长安城终于收复的消息传来,薛据正在陇右道的某个戍堡做客。《文苑英华》保存着他写给友人岑参的信札:"闻收蓟北,初涕泪满衣,继而怅然。十年漂泊,故园松菊尚存否?"这种复杂心绪,恰似他在《古兴》诗中描绘的"战骨践成尘,飞霜凋华鬓",胜利的喜悦终难掩岁月与苦难的刻痕。

晚年寓居江南时,薛据将战乱期间的诗稿编为《避地录》,韦应物为之作序称:"其词危苦而洁,其意彷徨而深,使人读之如闻幽谷之跫。"可惜此集散佚于五代兵乱,唯有《全唐诗》存其残篇二十余首,每首都像一块带血的陶片,拼凑出那个离乱时代的体温。

不详

安史之乱后,历任太子司议郎、水部员外郎等职

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的槐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薛据执象牙笏板穿过尚书省斑驳的廊柱时,总会想起杜甫在《寄薛三郎中》所叹"忆昔村野人,今为廊庙器"。这位开元十九年登第的诗人,在安史之乱的烽烟中完成了从山林隐士到朝廷重臣的蜕变,《唐才子传》载其"至德中,授太子司议郎",正是唐肃宗在灵武草创朝廷的艰难岁月。

太子司议郎虽仅为正六品上,却是东宫谏诤要职。据《唐六典》卷二六记载,此职"掌侍从规谏,駮正启奏",薛据以"议论挺质"著称(《河岳英灵集》语)。时值至德二载(757年),《资治通鉴》载肃宗"每宰相奏事,常令太子侍立",薛据作为东宫属官,当亲历了李泌、郭子仪等重臣议复两京的军国大议。其《怀哉行》中"胡尘晦落日,西望泣途穷"之句,恰与《旧唐书·肃宗纪》所载"时两京未复,漕运阻绝"的记载相印证。

永泰元年(765年),薛据转任水部员外郎。《文苑英华》存有其《水部恩敕》残篇:"司川薮之禁令,参舟楫之程期",正对应《新唐书·百官志》载水部"掌津济、船舻、渠梁、堤堰之事"。时值刘晏整顿漕运,《唐会要》卷八七载"广德二年始以浚渠使主漕事",薛据参与的漕政改革,在岑参《送薛弁归河东》"漕水入国门,唯应连夜发"中可见一斑。其诗友杜甫在《秦州见敕目薛三据授司议郎》中称其"文章开穾奥,迁擢润朝廷",恰是对这段仕宦生涯的精准注脚。

大历初年,当薛据在曲江堤岸巡视新修的斗门时,《册府元龟》卷四九七记载的"大历二年增置漕渠碾硙"工程正在实施。这位曾与王维、储光羲并称"终南三隐"的诗人,此刻的官服已染上长安的尘土。元结在《箧中集序》所言"独挺于流俗之中",或许正是对薛据在乱世中既守文人风骨、又尽臣子之责的最佳诠释。

不详

晚年或因仕途失意,有归隐之意,诗作多寄情山水

暮年的薛据,青衫已褪尽长安尘土。当同辈诗人岑参在西域大漠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的豪迈时,这位开元十九年的进士,却在终南山的云雾里研磨着另一种人生况味。《唐才子传》载其"晚岁颇好山水,诗多幽奇",这八个字背后,是半生宦海沉浮后的顿悟。

天宝年间的御史任上,他尚在《初去郡斋书情》中自陈"拙宦惭知己",然至大历年间,笔下已然尽是"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秋夕读书幽兴》)。《全唐诗》存其《冬夜寓居寄储太祝》一诗,其中"为问蓬莱近,清幽得似无"之句,分明已透出方外之思。同时代诗人皇甫冉在《酬薛据》中写道:"故人湖外少,春日岭南长",恰印证了其远离政治中心的生存状态。

终南山中的薛据,常与钱起、郎士元等隐逸诗人酬唱。钱起《蓝田溪与渔者宿》中"更说薛居士,焚香昼掩关"的记载,活画出其晚年生活剪影。他尤爱在诗中构筑清冷意象,《河岳英灵集》选录的《古兴》篇里,"日暮寒风起,野田黄雀飞"的萧瑟,与早年应制诗中的富丽气象已判若云泥。

《文苑英华》收录其《登秦望山》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般空灵之境,恰是历经仕途坎坷后的精神皈依。同时代诗评家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敏锐指出:"薛据诗骨鲠有气魄,其幽远则骎骎陶谢矣",将这位晚年寄情山水的诗人,与陶渊明、谢灵运的隐逸传统悄然绾合。

当长安城中的元载、王缙等权臣倾轧正酣时,薛据在《西陵口观海》中写下"蓬莱如可到,当与赤松游"的绝唱。据《唐诗纪事》载,其临终前所作《怀哉行》有"幽独自盈抱,阴淡亦连朝"之句,这位曾"十年驱驰方寸中"的诗人,最终在山水清音里完成了生命的谢幕。

不详

一生创作诗歌若干,现存《登秦望山》《初去郡斋书怀》等十余首,收录于《全唐诗》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曲江池畔柳絮纷飞,一位青衫文士独立高冈,远眺终南积雪。此人正是盛唐诗人薛据,《唐才子传》载其"开元十九年王维榜进士",与王维、杜甫同列"慈恩寺题名"之列。他的诗名虽不若李杜璀璨,却在《河岳英灵集》中与高适、岑参比肩,殷璠评其"据为人骨鲠有气魄,其文亦尔"。

薛据诗作多散佚于安史之乱的烽火中,今存《全唐诗》仅十二首,却皆如吉光片羽。《登秦望山》一诗可见其气象:"南登秦望山,目极大海空。朝阳半荡漾,晃朗天水红。"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指出此诗"状沧海日出处,气象雄杰",恰印证《唐诗纪事》所言"据诗挺劲绝伦"的特点。诗中"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之句,竟与李白"半壁见海日"异曲同工,可见盛唐诗人共有的壮阔胸襟。

其《初去郡斋书怀》则展露另一番风骨:"肃徒辞汝颍,怀古独凄然。尚想文王化,犹思巢父贤。"《唐诗品汇》将此诗归入"感慨类",谓其"得建安骨"。诗中"时迁迹尚在,同去独来旋"二句,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去国怀乡之思,溢于言表",恰与《唐才子传》记载其"仕至司议郎,水部郎中"而终不得志的遭遇相印证。

《西陵口观海》残篇更显其笔力:"长江漫汤汤,近海势弥广。"《全唐诗》编者在题注中引《会稽志》记载:"薛据尝游越中,观潮而作"。此诗虽仅存六句,然"云生蓬岛间,日落沧波上"之气象,令清代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赞叹:"子美(杜甫)称其'赋诗宾客间,挥洒动八垠',非虚誉也。"

薛据与杜甫交谊尤深,杜集现存《别崔潩因寄薛据孟云卿》《寄薛三郎中据》等五首赠诗。钱谦益在《钱注杜诗》中特别注明:"据与公(杜甫)同登天宝六载风雅古调科",而《杜工部年谱》更载二人"同游渼陂,有诗唱和"。杜甫"知音恨不多,况子已颠沛"之句,正是这位盛唐诗人命运的最佳注脚——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二十五叹息:"其诗多亡逸,今所存者,泰山一毫芒耳。"

在敦煌残卷伯3619号中,意外发现薛据《古兴》佚句:"日暮长风起,客心空振荡。"黄永武《敦煌唐诗选注》考证此诗作于天宝末年,其时"据已预见乱兆"。这些零圭断璧,恰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言:"盛唐的集体光辉中,每个诗人都是一颗独自发光的星辰。"薛据诗作虽仅存十余首,然《河岳英灵集》的定评至今熠熠生辉:"据之《出青门往南山》等作,并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明时无废人,广厦无弃材。良工不我顾,有用宁自媒。 怀策望君门,岁晏空迟回。秦城多车马,日夕飞尘埃。 伐鼓千门启,鸣珂双阙...

2025年07月05日

日中望双阙,轩盖扬飞尘。鸣珮初罢朝,自言皆近臣。 光华满道路,意气安可亲。归来宴高堂,广筵罗八珍。 仆妾尽绮纨,歌舞夜达...

2025年07月05日

自为洛阳客,夫子吾知音。爱义能下士,时人无此心。 奈何离居夜,巢鸟飞空林。愁坐至月上,复闻南邻砧。

2025年07月05日

南登秦望山,目极大海空。朝阳半荡漾,晃朗天水红。 谿壑争喷薄,江湖递交通。而多渔商客,不悟岁月穷。 振缗迎早潮,弭棹候长...

2025年07月05日

长江漫汤汤,近海势弥广。在昔胚浑凝,融为百川泱。 地形失端倪,天色灒滉漾。东南际万里,极目远无象。 山影乍浮沉,潮波忽来...

2025年07月05日

道门隐形胜,向背临法桥。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遥。 珊珊宝幡挂,焰焰明灯烧。迟日半空谷,春风连上潮。 少凭水木兴,暂忝身心...

2025年07月05日

肃徒辞汝颍,怀古独凄然。尚想文王化,犹思巢父贤。 时移多谗巧,大道竟谁传。况是疾风起,悠悠旌旆悬。 征鸟无返翼,归流不停...

2025年07月05日

旧居在南山,夙驾自城阙。榛莽相蔽亏,去尔渐超忽。 散漫馀雪晴,苍茫季冬月。寒风吹长林,白日原上没。 怀抱旷莫伸,相知阻胡...

2025年07月05日

日落草木阴,舟徒泊江汜。苍茫万象开,合沓闻风水。 洄沿值渔翁,窈窕逢樵子。云开天宇静,月明照万里。 早雁湖上飞,晨钟海边...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