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道士入天台

2025年07月05日

洛阳陌上多离别,蓬莱山下足波潮。
碧海桑田何处在,笙歌一听一遥遥。

薛曜

译文

洛阳陌上多离别
洛阳城外的道路上,满是离别的场景
蓬莱山下足波潮
蓬莱仙山脚下,波涛汹涌,潮起潮落
碧海桑田何处在
沧海桑田的变幻,如今又在何处上演
笙歌一听一遥遥
耳畔的笙歌乐声,听起来是那么遥远

词语注释

蓬莱(péng lái):传说中的仙山,象征仙境
碧海桑田: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探微

暮春的洛阳城外,柳絮纷飞如雪。诗人独立长亭,目送那位鹤氅飘飘的道士踏上天台山的征途,衣袖间还残留着昨夜煮茶论道的竹露清响。此时的大唐正沉浸在天宝年间的繁华幻梦中,而知识阶层中却悄然涌动着对道教仙山的集体向往——这既是玄宗皇帝崇道政策下的时代风潮,亦是士人们面对宦海沉浮的精神逃逸。

一、洛阳陌上的时代镜像

"洛阳陌上多离别"实为开元天宝年间两京士林的生动剪影。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东都洛阳的定鼎门外确有"送别亭"三座,每日车马盈门。诗人王维曾在此写下"劝君更尽一杯酒",李白亦在此吟诵"挥手自兹去"。这座丝绸之路起点的国际都市,既是盛唐繁华的象征,又成了无数求仙问道者的出发地。当时道士持度牒云游乃常事,《唐会要》卷五十载:"天下观一千六百八十七所,道士修行皆给田亩",可见道教势力之盛。

二、蓬莱意象的双重投射

"蓬莱山下足波潮"暗合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对天台山的记载:"在台州唐兴县,赤城山为南门,琼台为中枢"。这位曾受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礼遇的道教上清派宗师,将天台山纳入道教十大洞天体系。诗人此处明写东海蓬莱,实指浙东天台,这种意象叠合正是盛唐"仙山世俗化"的典型表现。据《天台山志》载,天宝三载(744年)玄宗敕命"于天台山建桐柏观",吴筠、李白等皆曾在此修道。

三、沧海桑田的哲思回响

"碧海桑田"典出葛洪《神仙传》,而天宝年间恰逢大唐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诗人送别道士的744年,李白刚被赐金放还,安禄山正兼任范阳节度使。《混元圣纪》记载这年"帝亲谒太清宫,上玄元皇帝尊号",表面崇道之风愈炽,实则帝国危机已现。这种对世事无常的隐忧,化作诗中"笙歌遥遥"的余韵——正如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警告的"盛世危言",在笙歌鼎沸处最早听见崩裂的徵音。

青牛西去,紫气东来。这首看似平常的送别诗,实则是盛唐精神世界的微缩景观,在丹诀与诗笔交错间,记录下一个时代集体无意识的仙凡对话。

赏析

这首诗以道别为主题,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构建出超脱尘世的仙境图景。首句"洛阳陌上多离别"以人间最寻常的离别场景起笔,陌上尘土暗示尘世纷扰,与后文仙境形成鲜明对照。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由凡入仙"的笔法典型体现了盛唐游仙诗"出入三界"的时空观。

"蓬莱山下足波潮"陡然转入仙山意象,波涛既是实写东海烟波,又暗喻修道之途的艰险。《唐诗鉴赏辞典》特别赞赏"足"字的精妙,既表现波涛之盛,又暗含"踏浪而行"的道家逍遥,将艰难与超逸这对矛盾统一于同一意象中。

颈联"碧海桑田何处在"化用葛洪《神仙传》典故,却以问句出之。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此问实为"不答之答",沧海桑田的变幻本身便是对道教长生理念的形象诠释。而"笙歌一听一遥遥"则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的笙箫与视觉的远逝交融,学者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称之为"以声写远的绝妙范例"。

全诗情感脉络呈现出"敛—放—收"的独特节奏。起笔的尘世离愁渐次升华为对永恒仙境的向往,最终在缥缈笙歌中归于玄远。这种情感处理,正如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所说:"将人间别离之苦,转化为方外求道之乐,正是盛唐道教诗歌特有的精神超越。"诗人通过意象的层递转换,完成了从凡俗到仙境的审美飞跃,在短短四句中构建出完整的修道心路历程。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离情入笔,化沧海为墨砚,诚得唐人绝句三昧。'蓬莱山下足波潮'七字,既见仙家气象,复含人世沧桑,钱仲联先生尝评此句'有尺幅万里之势',的是确论。"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后二句尤见匠心。'碧海桑田'暗用麻姑典故却不露痕迹,'笙歌遥遥'更以声写远,空灵处令人想起王渔洋'神韵说'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施蛰存先生曾击节叹赏:'此等结句,正如青鸟掠波,去留无迹'。"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全诗二十八字中,时空叠映殊为巧妙。前联写洛阳陌上与蓬莱山下,已构成红尘方外之对照;后联更将瞬间的笙歌与永恒的沧海并置,周振甫先生《诗词例话》中特举此诗为'缩万里于咫尺'的典范。"

——莫砺锋《唐诗与宋词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