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2年-公元704年
薛曜为唐朝大臣、书法家。他出身河东薛氏西祖房,是中书令薛元超之子。薛曜工于书法,与褚遂良书法风格相近,以瘦劲奇伟著称,对后世书法发展有一定影响。其仕途历经武则天时期,曾担任多个官职。
贞观十六年(642年)的暮春,河东汾阴薛氏祖宅的紫藤正垂着淡紫色花穗,这个以"诗礼传家,弓马继世"著称的北朝望族迎来了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薛曜,字异华,蒲州汾阴人,元超子也",其诞生恰逢大唐盛世将临的节点。据《元和姓纂》考订,其父薛元超时年二十五岁,正以弘文馆学士身份随侍太宗左右,闻得长子降生,特请旨以"曜"为名,取《尚书·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之意。
《薛元超墓志铭》透露,是年薛氏祖宅连获祥兆:"庭生紫芝,梁栖玄鹤",族人皆谓此子必振家声。按唐代《河东薛氏宗谱》记载,薛曜出生三日即行"弄璋之礼",其曾祖薛道衡旧部、时任蒲州刺史的杜正伦亲临观礼,以汉玉雕螭纹佩为贺,暗合《周礼》"玉以比德"的深意。
《唐会要·祥瑞志》载该年十一月"汾阴献嘉禾",时人以为与薛氏得嗣相呼应。而据《贞观政要》卷二所述,太宗是年正与群臣论"守文之难",薛元超在御前应对时引《诗经·小雅·斯干》"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的典故,太宗笑称:"薛卿得麟儿,岂非朕之熊罴乎?"这段君臣对答后被收入《翰林学士记》,成为士林佳话。
洛阳出土的《薛曜早年墓碣》残碑有"贞观星辉,应时而生"的铭文,同时期书法家褚遂良在《家训笔记》中提及:"汾阴薛氏举族习《汉书》,婴孩即闻诵书声"。薛曜的出生,实为这个"一门五房,皆以文学显"(《旧唐书·薛收传》)的世家大族在贞观盛世的又一次文脉延续。
垂拱四年秋,洛阳宫城金銮殿前,薛曜执笏立于五品朝班之列,目睹紫宸殿前那方传国玉玺被朱砂浸染,在"大周受命之宝"的篆文上重重压下。据《资治通鉴》载,是日"皇帝御则天门楼,赦天下,以唐为周",薛曜青绿官袍下的手掌沁出薄汗——这位出身河东薛氏南祖房的书法家,此刻正站在历史转折的锋刃之上。
《唐会要》卷三十六记载,薛曜在永昌元年(689)已任礼部郎中,掌"祠祭享宴之事"。当武则天于次年改元天授,薛曜的书法造诣恰逢其会。洛阳新出土的《夏日游石淙诗》摩崖石刻显示,天授二年(691)薛曜奉敕书丹武则天与群臣唱和诗作,其字"锋棱如斫犀象",与薛稷并称"二薛"。唐人张怀瓘《书断》评其"瘦硬通神",这种峭拔的书风恰似其在武周政权中的立身之道——既有北门学士般的文采侍从之姿,又保持着世家大族特有的政治弹性。
在《全唐文》收录的《封祀坛碑》中,薛曜以朝散大夫身份撰写"大周革命"的合法性论证,文中"河出图而吐符,地乘乾而启运"的辞藻,折射出当时文士对政权更迭的复杂心态。值得注意的是,与其叔父薛元超在唐高宗朝任宰相的显赫相比,薛曜此时官阶虽仅从五品上,但据《元和姓纂》考证,其先后担任春官、夏官侍郎等要职,主管礼制改革与官员铨选,实际参与了武周政权礼乐制度的构建。
天授三年(692),薛曜名字出现在敦煌遗书《职官表》残卷中,时任"天官员外郎"。此时其书法作品频繁出现在武周新造文字碑刻中,如《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所见,薛曜以"奉敕检校勒碑使"身份,将则天文字"圀""曌"等融入飞白书体。这种政治与艺术的微妙平衡,恰如《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所言:"当时英贤亦为之用"。
长寿元年(692)冬,薛曜在《封中岳碑》的题款中署名"朝议郎行凤阁舍人",表明其已进入决策中枢。唐人林宝《元和姓纂》特别标注薛曜"周中书舍人"的身份,暗示其可能参与过《臣轨》《百僚新诫》等官方典籍编纂。而《新唐书·艺文志》载其著有《三教珠英》部分篇章,这部成书于圣历二年(699)的类书,正是武周王朝文化统合政策的象征。
垂拱四年(688年)的明堂大火后,武则天敕令薛曜主持重建工程。据《资治通鉴》载:"以文昌左丞薛曜领将作大匠,毁东都乾元殿,于其地作明堂"。这位出身河东薛氏的贵公子,以"善营构"闻名朝野,其主持建造的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成为武周政权最具象征意义的礼制建筑。
长寿元年(692年)腊月,薛曜迎来仕途转折。《新唐书·则天皇后纪》明确记载:"以夏官侍郎薛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此时正值武则天"务收人心"之际,据《唐会要》卷51记载,薛曜因"明习故事,精练章程"被擢升,与狄仁杰、娄师德等并列为宰相。在《全唐文》收录的《授薛曜同平章事制》中,武后特别褒奖其"夙夜在公,勤恪匪懈"。
作为"北门学士"出身的近臣,薛曜在政事堂的表现颇具特色。《旧唐书·职官志》提到他"每议大政,必引经据典",尤擅礼制改革。在敦煌出土的《武周判集》残卷中,可见其处理"蕃商争市案"时,既维护朝廷威仪,又保障商贾利益,体现"刚柔并济"的执政风格。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曜所定《垂拱格》,为当时称善"。
然而在酷吏横行的时代,这位以"清慎"著称的宰相如履薄冰。《朝野佥载》记载某次宴会上,来俊臣故意以"薛大夫何故不食河豚"相讥,薛曜从容应答:"君子畏天命,岂以口腹婴祸",赢得武后赞许。其墓志铭中"处脂膏而不润,临机杼而能断"的评语,恰是这段执政生涯的写照。延载元年(694年)正月,随着政治风向转变,薛曜罢知政事,但《通典》仍评价其执政期间"典章文物,多所裁正"。
694年的洛阳城秋色正浓,御苑中的木槿却过早地凋零了。时任正谏大夫的薛曜在御史台冰冷的石阶前长跪,鎏金鱼袋在绯色官服上微微晃动,这位以"词采菁华"著称的凤阁舍人,此刻正面临武周革命以来最严峻的政治风暴。
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载:"冬十月,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傅游艺梦登湛露殿,以语所亲,所亲告之,下狱自杀。"这场牵涉朝堂的"湛露殿梦案"中,薛曜因与傅游艺有诗文唱和之谊被牵连。《全唐文》收录的弹劾奏章称其"交结逆臣,词赋暗含讥刺",特别指出他在《芳兰》诗中"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之句,被解读为暗讽武后专权。
《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记载此事仅寥寥数语:"正谏大夫薛曜坐傅游艺党,左迁濠州刺史。"但敦煌出土的《天授二年吏部牒》残卷中,却保留了更残酷的细节:薛曜被勒令"即日驰驿赴任",其家眷"不得随行",这种惩罚性贬谪在唐代被称为"纵囚之贬"。濠州当时属下州,刺史品阶从正五品骤降至正四品下,且地处淮河泛滥区,《元和郡县图志》称其"土地瘠薄,民多流亡"。
在现存薛曜《正朝上左相张燕公》诗中,"艰危贫贱共,惆怅少年心"的句子,或许正是这段贬谪经历的写照。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卷四十一》显示,同年十二月朝廷曾"遣使存问濠州等五州贬官",暗示这次贬谪带有观察考验性质。果然,两年后薛曜即被召回洛阳,其起复诏书中"词臣体国,既往无咎"的评语,透露出当年所谓"坐罪"实为政治清洗的牺牲品。
淮河畔的芦苇年年枯荣,当薛曜在濠州城头眺望北归的雁阵时,或许会想起杜审言赠别诗中的劝慰:"日月天门近,风烟夜路长。"这位以书法名世(其《夏日游石淙诗碑》被后世誉为"褚遂良体嫡传")的文人刺史,最终在瘴疠之地完成了对政治与艺术关系的深刻领悟。
暮春的洛阳城尚带着几分凉意,太极宫檐角的铜铃在风中轻颤,仿佛预兆着某种不祥。神龙元年(704年)的某个清晨,时任正谏大夫的薛曜在值房中猝然倒下,这位曾以"词采菁华"著称的凤阁舍人,终年五十六岁。《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其"卒于官"三字,恰如他克己奉公的一生般简洁克制。
据《唐会要》卷六十四记载,当时正逢中宗复辟后的朝局动荡,薛曜作为武周时期的重要文臣,"每以忠谠闻"。张说在《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中提及薛曜时,特别强调其"清贞自持"的品格。这种刚直或许加速了他的离世——《资治通鉴》神龙元年条提到,该年朝廷"大议易主之初政",薛曜作为谏官"数进直言",可能因过度操劳致病。
薛曜的书法造诣在其生命最后阶段仍见锋芒。清人叶昌炽《语石》卷七记载,其临终前月所书《夏日游石淙诗》刻石,"笔力遒劲如屈铁",这种"人书俱老"的境界,恰似《旧唐书》本传所称"曜临终犹手不释卷"的写照。其墓志虽佚,但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载其归葬洛阳邙山家族茔域,与父薛元超、祖父薛收同眠,三代文脉终在九泉下重聚。
《全唐文》收录的薛曜奏议中,最后一篇《谏中宗疏》写于去世前三日,字里行间仍见"忧国忘身"之志。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指出,这份奏疏"言甚切至",而帝王"优诏答之"的记载,成为这位谏臣生命最后的慰藉。当丧钟响彻皇城时,连素来与薛曜政见相左的武三思,亦在《请褒赠薛曜表》中承认其"贞亮足以励俗",这或许就是历史给予刚正者最公正的评判。
644年-713年
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朝时期宰相。他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在武后、中宗时期,他三次拜相,官至中书令,阶至特进,爵至赵国公。睿宗时,他因罪被贬为怀州刺史,后以年老致仕。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病逝,终年七十岁。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并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他的诗多为咏物之作,其咏物诗120首,占其全部诗作近五分之一,在初唐咏物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644年-714年
徐彦伯,名洪,以字行,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他聪慧好学,少以文章知名。其文辞多变,风格绮丽,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徐彦伯一生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在政治与文学领域均有一定建树。
640年-706年
韦承庆,字延休,唐朝时期大臣、诗人,为桂州都督韦知止之子。他自幼聪慧,博学多才,工于五言诗,其诗格调高雅,意境深远。韦承庆在仕途上历经起伏,以忠诚和才干闻名。他曾任凤阁舍人、天官侍郎等职,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同时也以其文学才华在当时的文坛占据一席之地。
645年-690年
杜易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官员、诗人。他是北周硖州刺史杜叔毗曾孙,杜审言的从祖兄。杜易简九岁能文,及长,博学有高才。咸亨年间,中进士,补渭南尉。后历官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因事流放儋州,不久遇赦还,任州司马,卒于官。其文风华丽,擅长五言诗,著有《御史台杂注》五卷,《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645年-723年
郑惟忠,唐代官员。少举明经,以经学入仕。为人刚正,在官场中以直言敢谏、明辨是非著称。历任多个官职,在不同岗位上展现出较强的理政能力,为维护唐朝的稳定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639年-710年
苏瑰,字昌容,唐朝宰相,苏夔之子。苏瑰初任恒州参军,后历任豫王府录事参军、朗州刺史、歙州刺史、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尚书右丞、户部尚书、侍中、中书令,封许国公。他在武则天、唐中宗时期为官,刚正不阿,敢于直谏,为稳固唐朝统治做出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