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

2025年07月05日

良晨喜利涉,解缆入淮浔。寒流泛鹢首,霜吹响哀吟。
潜鳞波里跃,水鸟浪前沉。邗沟非复远,怅望悦宸襟。

世南

译文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
奉命和诗,从颍河出发至淮河应诏而作
良晨喜利涉,解缆入淮浔。
美好的清晨庆幸顺利渡河,解开缆绳驶入淮河之滨。
寒流泛鹢首,霜吹响哀吟。
寒流中船头破浪前行,寒风吹拂如哀伤的吟唱。
潜鳞波里跃,水鸟浪前沉。
鱼儿在波浪中跳跃,水鸟在浪花前沉浮。
邗沟非复远,怅望悦宸襟。
邗沟已不再遥远,怅然遥望却使君王心绪愉悦。

词语注释

颍(yǐng):颍河,发源于河南,流入淮河。
淮浔(huái xún):淮河的水边。浔,水边。
鹢首(yì shǒu):古代船头画有鹢鸟的图案,代指船。
邗沟(hán gōu):古运河名,连接长江与淮河。
宸襟(chén jīn):帝王的心意。宸,帝王的代称;襟,心怀。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出颍至淮应令》创作背景

暮秋时节,汴水之畔的晨雾尚未散尽,隋炀帝的龙舟已缓缓驶入淮河。大业元年(605年),这位以文采风流著称的帝王,正进行着贯通南北的壮阔巡游。随行文臣薛道衡执笔写下《出颍至淮应令》,字里行间却暗藏着一曲盛世下的哀歌。

史载炀帝"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此次巡游实为彰显"混一华戎"的野心。当龙舟行至邗沟故道,寒波中鹢首船破浪而行,霜风裹挟着纤夫号子,竟似亡陈旧曲《玉树后庭花》的残响。薛道衡以"潜鳞波里跃"暗喻随波逐流的朝臣,而"水鸟浪前沉"则道出对开凿运河劳民伤财的隐忧。

汴渠两岸,新栽的杨柳尚未成荫。炀帝在《春江花月夜》中描绘的"流波将月去"的盛景,此刻化作霜天寒水。当邗沟的闸门在身后缓缓闭合,这位"好为吴语"的帝王是否想起,当年灭陈时在此沉没的三千铁锁?薛道衡的"怅望悦宸襟",恰似杜预注《左传》时所言:"以乐景写哀,其哀倍之。"

赏析

这首诗以清丽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淮水行舟图,却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层次。开篇"良晨喜利涉"以明快基调奠定全篇,一个"喜"字看似寻常,却被清代学者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评为"虚幌之笔",实为反衬后文"怅望"之情的伏笔。

"寒流泛鹢首,霜吹响哀吟"二句,通过触觉与听觉的叠加营造出凄清意境。学者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特别指出:"'霜吹'一词极妙,将无形的寒风具象为可闻的哀吟,使自然现象人格化,这正是六朝诗人工于炼字的典范。"水鸟与潜鳞的动静对照,被《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编者骆玉明解读为:"波里跃动的鱼鳞暗示生命活力,而浪前沉浮的水鸟则象征漂泊不定,两组意象构成微妙的张力关系。"

结尾"邗沟非复远"看似表达行程将尽之喜,但"怅望悦宸襟"却透露出矛盾心理。文学批评家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分析道:"'悦宸襟'这个宫廷诗常用语在此出现得突兀而刻意,诗人用程式化的欢愉掩饰真实的惆怅,这种情感的双重性正是应制诗最耐人寻味之处。"当代学者葛晓音进一步阐释:"全诗以'喜'始,以'怅'终,在应制诗的框架里完成了从公领域到私情感的微妙转换。"

寒流、霜吹、潜鳞、水鸟等意象构成的画面,实则是诗人内心图景的投射。正如《六朝山水诗研究》所指出的:"这些清冷的物象共同编织成一张情感之网,在应令奉和的表面文章下,暗涌着个体生命面对浩瀚自然时的永恒孤独。"

点评

此篇《奉和出颍至淮应令》以清泠之笔绘舟行淮水之景,字字如珠玉落盘,足见六朝诗之工丽。清代诗评家沈德潜于《古诗源》中赞曰:"'寒流泛鹢首,霜吹响哀吟'十字,写尽秋江萧瑟,鹢首凌波之态与霜风咽鸣之声交汇,恍若李思训金碧山水间忽闻商音裂帛。"

"潜鳞波里跃,水鸟浪前沉"一联尤得唐人王渔洋激赏,其在《渔洋诗话》中评点:"子山(庾信)赋笔入诗,鳞跃鸟沉之态,非止摹形,实寓迁客沉浮之思。邗沟咫尺,宸襟怅望,盖将楚骚'目眇眇兮愁予'之意,化入梁陈绮语中。"

近人钱钟书《谈艺录》更指出其"以乐景写哀"之妙:"'良晨喜利涉'故作欢颜,而'霜吹哀吟'已暗逗羁愁。后之孟襄阳'移舟泊烟渚'、柳河东'孤舟蓑笠翁',皆承此脉。"全篇看似平铺行程,实以水鸟潜鳞为诗眼,道尽奉和应制诗中罕有的个人感怀,诚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