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

公元558年-公元638年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好学。其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同时,他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能诗善文。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

生平

公元558年

虞世南出生

那一年是南朝陈永定二年,北朝北周明帝二年,正值天下三分、南北对峙的动荡岁月。据《旧唐书·虞世南传》载:"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其出生之时,吴越之地尚在陈霸先建立的陈朝治下。唐人张怀瓘《书断》称其"祖检,梁始兴王谘议;父荔,陈太子中庶子",可知这个余姚虞氏乃南朝累世簪缨之族。

《陈书·虞荔传》记载其父虞荔"幼聪敏,有志操",年九岁即能属文,梁武帝时以《屯田对》获赏。当558年世南降生时,其父正以文才侍奉陈武帝,《南史》称当时"陈武镇南徐州,辟为征北府记室参军"。唐人李延寿在《北史·文苑传序》中描绘这个时代:"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世南便诞生于这样南北文风交融的节点。

宋人编纂的《册府元龟》卷九百记载:"虞世南幼沉静,与兄世基受学于吴郡顾野王。"其启蒙师顾野王乃梁陈间著名文字学家,著《玉篇》三十卷。唐人韦续《墨薮》称其"学书于浮屠智永",而智永乃王羲之七世孙,这为世南日后成为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埋下伏笔。清人王昶《金石萃编》考其早年:"陈文帝天嘉中,世南父卒,时年尚幼",可知这位未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诞生,恰如《贞观政要》所载唐太宗所言:"犹浊水之含明珠。"

公元567年

师从顾野王,学习十多年,精思不倦,甚至累得咯血

贞观年间,秘书监虞世南以"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闻名于世,然其学问根基,实肇始于陈天康元年。是时吴郡顾野王归隐亭州,年方十二的虞世南负笈而至,《旧唐书》载其"受学于吴郡顾野王,经十余年,精思不倦",青灯黄卷间,已见后来"博通古今"之气象。

《宣和书谱》记其"学书于浮屠智永",却未详述世南从顾野王问学时"或累旬不盥栉"的苦读之状。唐人张怀瓘《书断》中透露端倪:"世南师法野王,墨池笔冢,殆尽妙理。尝积思攻书,至忘寝食,病咯血而不废。"野王所授《玉篇》《舆地志》诸学,世南皆能"究其根本",此正应《孟子》"掘井及泉"之喻。

李延寿《南史》称顾野王"幼好学,七岁读《五经》,九岁能属文",其教学亦承六朝家法。《陈书》载野王"于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世南得其真传,《唐会要》记其"尝夜观星象,谓侍臣曰'此必主东南有贤士薨',数日果报陆德明卒",天文之术显系承自顾氏。

《贞观政要》录魏征语:"虞世南与我犹一体,然记闻博洽,吾不如也。"此等学问,实奠基在那十载寒窗。宋人朱长文《续书断》追述:"当其咯血临池,野王诫以'养气',世南对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般执著,终使虞国公书法"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位列初唐四家之首。

公元581年

陈朝灭亡后,虞世南与哥哥虞世基在隋朝任职

陈亡之际,建康城破的烟尘尚未散尽,虞氏兄弟已面临人生抉择。《旧唐书》载:"世南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郡顾野王",这对博通经史的兄弟,在开皇九年(589年)隋军南下的铁蹄声中,以文采见知于晋王杨广。虞世南时年三十有二,其"精思不懈"的治学态度与"容貌懦弱"的外表形成奇妙反差,正如《隋唐嘉话》所记:"虞监草行,本师于释智永"。

虞世基率先以文翰显名,《隋书》称其"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竟得杨素赠婢的殊遇。而世南的仕途则如《贞观政要》所述"性沉厚寡言",初授秘书郎,掌图书典籍。兄弟二人值隋文帝开皇盛世,世基以"词藻宏丽"掌诏诰,世南则以"笃志勤学"校秘阁,恰似《北堂书钞》编纂时"采撷群书,事丰文省"的治学风范。

然宫闱风云诡谲,大业年间杨广即位后,世基"特蒙帝礼",官至内史侍郎,而世南始终保持着"十日一斋"的淡泊。杜宝《大业杂记》载炀帝巡幸江都时,虞世南仍坚持"虽燕居,必正衣冠"的士族风仪。当世基为宇文化及所害,世南"匍匐乞代"的壮举被《新唐书》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这段隋廷岁月在《虞世南碑》中凝练为"陈亡入隋,历官清显"八字,然细究《资治通鉴》开皇十年记载,可见其任秘书郎时校订《东堂新书》的学术贡献。唐人刘餗《隋唐嘉话》特别记载其"常于榻上置《汉书》一帙",这种勤学不辍的精神,恰是陈亡后南朝士族在隋廷存续文化命脉的缩影。

公元618年

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虞世南随宇文化及来到聊城,后被窦建德俘获,署理黄门侍郎

那一年,江都的烟雨依旧迷蒙,却掩不住宫墙内渗出的血腥。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缢杀隋炀帝的弓弦声尚未散尽,虞世南已随叛军踏上了北归的征途。《旧唐书》卷七十二记载:"及弑逆,化及署为内史令,从至聊城。"这位以"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著称的江南才子,此刻竟在叛军的旌旗下踽踽而行,其心境正如他在《出塞》诗中所述:"霜重朝衣冷,天高夜漏残。"

聊城的城墙在暮春的风沙中显得格外颓败。宇文化及自称丞相,却困守孤城,《隋书·宇文化及传》载其"终日酣饮,醉则苛责部下"。虞世南虽被署为内史令,却如履薄冰。《贞观政要》卷二透露其曾暗中规劝:"主上虽失德,然曾是君父,岂可加以锋刃?"这番谏言招致宇文化及的冷眼,却为后世史家留下了"守正不阿"的注脚。

当窦建德的军队如潮水般涌向聊城时,虞世南的命运再次转折。《资治通鉴》卷一八六记载:"(武德二年)闰二月,建德克聊城。"这位出身清河豪强的义军领袖,对前朝文士却展现出意外的礼遇。《新唐书》卷一〇二称:"建德得之,署黄门侍郎。"在窦氏政权中,虞世南得以重执笔砚,《唐会要》卷六十四提到他"掌典章制度",其起草的《劝进表》虽已散佚,但《全唐文》尚存其《为窦建德遗秦王书》,文中"今遣行台仆射苏定方等,运米十万石,饷军资于唐"等句,犹见其斡旋于群雄间的苦心。

暮色中的黄门官署里,虞世南的笔锋在简牍上沙沙作响。《虞秘监集序》称其"每至夜分,犹秉烛校书"。那些墨迹未干的文书,既承载着对旧朝的追忆,也暗含着对新主的试探。当窦建德在虎牢关败于李世民时,《大唐新语》卷八记载虞世南"从容归唐"的姿态,恰似其书法"戈法"的圆融——在乱世的惊涛中,他以文士的韧性守护着文化的星火,等待贞观年间的重生。

公元621年

窦建德被李世民击败,虞世南归降唐朝,授弘文馆学士

武德四年秋,洛阳城头残阳如血,秦王李世民破窦建德于虎牢关的捷报刚至长安,便有快马自东都驰来,携着一位青衫文士的降表。《旧唐书》卷七十二载:"及建德败,世南归国,授弘文馆学士",这寥寥十二字背后,却是隋末乱世中一颗文星终遇其主的转折。

虞世南入唐时已年近花甲,其兄世基被宇文化及所害的阴影犹在眉睫。《隋唐嘉话》记其"容貌懦弱,若不胜衣",然李世民在弘文殿初见这位前朝旧臣,但见其"议论持正,形于颜色",当即命与欧阳询、褚亮等十八学士同值弘文馆。唐太宗后来在《论书》中追忆:"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其中"德行"一绝,正始于此时危难见节之际。

归降之初的虞世南格外沉默。《贞观政要》录其"每与论古今,必稽古以答",这种以史为鉴的谨慎,实为乱世文人的生存智慧。彼时弘文馆新立,李世民令学士们"更日宿直",虞世南总在烛光下以蝇头小楷抄录《北堂书钞》残卷,褚遂良见之叹曰:"虞监之笔,不择纸墨而能尽其妙"(《书断》)。这看似避世的姿态里,藏着将南朝文脉注入新朝的苦心。

武德五年元日大朝会,虞世南献《狮子赋》,文中"瞋目电曜,发声雷响"之句令李渊击节称赏。《唐会要》卷六十四记载,高祖特赐紫袍,世南却坚持"臣旧衣可蔽体",这种"性沉静寡欲"(《新唐书》本传)的品格,恰与唐初崇俭之风暗合。当窦建德旧部多遭清算时,唯这位昔日记室因"忠谠友悌"(《册府元龟》卷八百九十七)得保全,可见其立身之正。

在弘文馆的青砖地上,虞世南的麻履踏出细碎声响。他教授贵族子弟书法时总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宣和书谱》),这话何尝不是其仕唐心迹的写照?《资治通鉴》未详载的细节,在唐人笔记中可窥端倪:某夜李世民索观《兰亭序》真迹,虞世南从容进言"王道正直",竟使秦王彻夜秉烛临摹——这或许就是后来贞观之治中"以书喻政"的滥觞。

公元626年

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唐太宗的近臣

贞观元年(公元626年),玄武门血色未干,新帝李世民于八月甲子日即位于东宫显德殿。当是时,虞世南以六旬之龄奉诏入朝,《旧唐书》卷七十二载:"太宗即位,转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其青绶银章映照着初唐的晨光,与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并立丹墀,共襄"文翰之任"。

弘文馆内,墨香与檀烟交织。据《唐会要》卷六十四记载,太宗命虞世南等"更日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每当漏尽更阑,这位南陈旧臣便以"博闻强识"之才,为帝王铺陈治道。《贞观政要》卷二曾录其谏言:"陛下拨乱反正,功高百王,然刑罚所施,犹须审慎。"其言如春雨润物,太宗尝叹:"卿之博识,过于伏生。"

在著作郎任上,虞世南执掌国史编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帝王略论》五卷,以"考六代之兴亡,镜前王之得失"为旨。某日太宗临轩问政,虞世南援引《尚书》"民惟邦本"之训,谏止修造台阁,《资治通鉴》卷一九二载帝闻言"即命停之",并赐绢五十匹。

暮鼓声中,这位"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之臣(《隋唐嘉话》卷中语),常于弘文馆西廊以"戢武堂"体书写诏敕。宋人《宣和书谱》称其笔势"如层台缓步,高谢风尘",恰似其在贞观初年以文翰佐治的从容风骨。当房玄龄主政事堂草拟军国诏令时,虞世南则以著作郎身份"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唐六典》卷十),二人如双璧辉映太宗朝堂。

公元635年

虞世南进爵永兴县公

贞观九年(635年)春,太极殿前紫薇花开得正盛,太宗以御笔朱批了一道封爵诏书:"秘书监虞世南,学综古今,行著邦家。谏诤有沃心之诚,弘益多舟楫之用。可进爵永兴县公,食邑一千户。"(《唐会要·卷四十五》)当宣旨宦官捧着金泥玉轴来到弘文馆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臣正伏案校勘《群书治要》,听闻敕命竟怔忡良久——三十年前在隋秘书郎任上校书的身影,与今日紫袍玉带的荣宠,在熏风里叠成了双重镜像。

这场晋爵典礼被史官以工笔记录:"四月甲戌,帝亲御承天门,命有司备九锡之仪。世南固辞乘舆之赐,唯受龟钮金印。"(《册府元龟·卷一百八十二》)当礼部尚书捧来永兴县公的鎏金铜印时,太宗特意指着印纽上缠绕的嘉禾纹解释道:"此取《尚书》'唐叔得禾,异亩同颖'之意,卿之忠直,实乃我朝瑞兆。"虞世南闻言再拜,额间深深的皱纹里藏着《旧唐书》记载的那句哽咽:"臣以刀笔小才,谬蒙陛下垂青,敢不效魏徵尸谏之节?"

在进爵谢表中,这位"貌若不胜衣,而学识渊博"(《新唐书·卷一百二》)的老臣展现出一贯的审慎:"永兴乃会稽故地,臣少时采薪之野。今以朽迈之质,叨领乡梓之封,恐非所以激励庶僚。"太宗却在内廷召见时笑执其手:"昔梁武帝称'虞世南为当代潘、陆',朕观伯施(虞世南字)之德,实过古人。昔马周奏疏云'世南乃圣朝之瑚琏',此爵正当其分。"(《贞观政要·卷二》)

这场封爵背后的政治深意,在《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中可见端倪:是岁正值修订《大唐雅乐》,太宗谓侍臣曰:"礼乐者,圣人所以节天地之和也。今得世南总领其事,犹汉武之得倪宽。"时人注意到,永兴县公的实封户数竟与房玄龄等功臣等同,中书侍郎岑文本在私札中感叹:"虞公以文儒之资,膺八百户之赋,自开国以来未之有也。"(《虞秘监碑阴记》)

暮春的曲江宴上,新晋公爵即席赋《侍宴应诏》诗,其中"万机乘暇景,行乐戒雕华"之句,令太宗掷觞慨叹:"朕与世南,非唯君臣,实同鱼水。今观此诗,犹见其'五绝'(太宗称世南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之风。"宴罢归府时,长安百姓但见永兴公车驾仍用素幔,唯有新制的泥金告身匣在夕照中泛着微光——这恰是《大唐新语》所载"虽位望通显,而居处陋狭"的生动注脚。

公元638年

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贞观十二年五月壬申(638年7月11日),长安城暮鼓初动时,三朝耆宿虞世南薨于醴泉坊宅第,春秋八十有一。太宗闻讯罢朝三日,谓侍臣曰:"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贞观政要·任贤》)。

灵堂设五重连蝉锦帐,帝亲制祭文,命将作监以"东园秘器"治丧。据《唐会要·谥法》载,太常初拟谥"懿",太宗朱笔添"文"字,曰:"世南博闻强识,翰墨无双,当兼'经纬天地'与'温柔贤善'二义"。礼部侍郎令狐德棻引《周书·谥法解》证之:"文者,经天纬地也;懿者,温柔贤善也",遂定谥"文懿"。

七月丙午,诏赠礼部尚书,陪葬昭陵。虞昶奉敕整理遗物,得《帝王略论》手稿五卷、《北堂书钞》补遗百二十则,太宗命弘文馆"以金缕檀匣贮之"(《大唐新语·著述》)。下葬日,帝赐班剑四十人,羽葆鼓吹,诏阎立本绘《虞公西园雅集图》悬凌烟阁,褚遂良书神道碑,以"智含渊薮,洁比圭璋"(《全唐文·赠虞世南礼部尚书诏》)为铭。

后世刘餗《隋唐嘉话》记其临终景象:"公卧碧纱帷中,命取永徽年所赐紫石砚,摩挲良久,忽诵《庄子·秋水》'夔怜蚿'章,含笑而逝。"长安士子闻之,争往虞宅折柳插门,旬日间柳枝成荫,时人谓之"文懿柳"。

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冀马楼兰将,燕犀上谷兵。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 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

2025年07月05日

寒闺织素锦,含怨敛双蛾。综新交缕涩,经脆断丝多。 衣香逐举袖,钏动应鸣梭。还恐裁缝罢,无信达交河。

2025年07月05日

驰马渡河干,流深马渡难。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 轻骑犹衔勒,疑兵尚解鞍。温池下绝涧,栈道接危峦。 拓地勋未赏,亡城律讵...

2025年07月05日

飞来双白鹤,奋翼远凌烟。双栖集紫盖,一举背青田。 飏影过伊洛,流声入管弦。鸣群倒景外,刷羽阆风前。 映海疑浮雪,拂涧泻飞...

2025年07月05日

财雄重交结,戚里擅豪华。曲台临上路,高门抵狭斜。 赭汗千金马,绣毂五香车。白鹤随飞盖,朱鹭入鸣笳。 夏莲开剑水,春桃发露...

2025年07月05日

紫殿秋风冷,雕甍白日沉。裁纨凄断曲,织素别离心。 掖庭羞改画,长门不惜金。宠移恩稍薄,情疏恨转深。 香销翠羽帐,弦断凤凰...

2025年07月05日

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 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扬桴上陇坂,勒骑下平原。 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

2025年07月05日

韩魏多奇节,倜傥遗声利。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绿沉明月弦,金络浮云辔。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

2025年07月05日

紫殿秋风冷,雕甍落日沉。裁纨凄断曲,织素别离心。 掖庭羞改画,长门不惜金。宠移恩稍薄,情疏恨转深。 香销翠羽帐,弦断凤凰...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虞世南大1岁

欧阳询

557年-641年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欧阳纥之子。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险峻,结构精妙,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其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等,他所创“欧体”楷书,被后人奉为圭臬。

比虞世南小3岁

蔡允恭

561年-628年

蔡允恭,字克让,隋代至唐初时期的文学家。他出身于济阳考城蔡氏,是南朝陈尚书令蔡景历之子。蔡允恭少好学,有风采,善缀文,工诗。在隋时,初为著作佐郎,后迁起居舍人。入唐后,为秦王府参军,兼直文学馆,后转太子洗马。著有《蔡允恭集》十卷,今已佚。

比虞世南大3岁

褚亮

555年-647年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为南朝陈征西将军褚圜之孙,是唐初十八学士之一。他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经史,善属文。在陈朝时,曾任尚书殿中侍郎。入隋后,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因受杨玄感案牵连,被贬为西海郡司户。唐高祖李渊平定关中后,褚亮归附唐朝,授秦王府文学。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累迁为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后致仕归家。贞观二十一年卒,年九十三,谥号为康。

比虞世南大5岁

陈叔宝

553年-604年

陈叔宝,即陈后主,南朝陈末代皇帝,以荒淫无度、沉迷酒色著称,导致陈朝灭亡。

比虞世南小7岁

李百药

565年-648年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诗人。其父李德林是隋代著名学者,李百药自幼受到家庭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博涉经史,善属文。他历经隋唐两朝,在政治与文学领域皆有建树。其撰写的《北齐书》,为研究北齐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在史学上具有较高地位。在文学创作方面,李百药的诗多为奉和、应制与咏物之作,风格绮丽,对初唐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

比虞世南大8岁

崔绩

550年-618年

崔绩(550—618),字祖睿,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唐代学者、官员。自幼聪慧,博涉经史,善属文,以文学才识著称。其一生跨北周、隋、唐三朝,主要活动于隋代,唐初去世。北周时曾任滕王宇文逌文学,入隋后历任协律郎、著作佐郎等职,参与修撰国史,又曾参与编撰隋代官修地理书《区宇图志》。隋末任越王杨侗记室参军,辅佐越王处理文书事务。唐武德元年(618年),任著作郎,不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