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咏日午

2025年07月05日

高天净秋色,长汉转曦车。玉树阴初正,桐圭影未斜。
翠盖飞圆彩,明镜发轻花。再中良表瑞,共仰璧晖赊。

世南

译文

高天净秋色
高高的天空,秋色明净
长汉转曦车
银河转动着太阳的车轮
玉树阴初正
玉树的影子刚刚端正
桐圭影未斜
桐圭的影子尚未偏斜
翠盖飞圆彩
翠绿的车盖飞扬着圆形的光彩
明镜发轻花
明亮的镜子映出轻盈的花影
再中良表瑞
太阳再次当空,预示着祥瑞
共仰璧晖赊
众人共同仰望那珍贵的光辉

词语注释

曦车(xī chē):指太阳,古代传说太阳由车拉着运行。
桐圭(tóng guī):古代测日影的仪器。
翠盖(cuì gài):翠绿色的车盖,这里指太阳的光芒。
璧晖(bì huī):美玉般的光辉,指太阳的光辉。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咏日午创作背景考略

时代风貌

此诗诞生于初唐贞观年间,正值李唐王朝气象初成之际。太宗励精图治,文治大兴,宫廷中常以诗赋唱和为雅事。据《贞观政要》载,当时"每仗下议政事,辄命群臣赓和",此诗或为某次午朝时分奉敕应制之作。

天象寓意

"曦车""玉树"等意象暗合《淮南子》"日乘车驾以六龙"之说,而"桐圭测影"典出《周礼·地官》,可见诗人深谙天文历法。贞观四年(630年)太史令傅仁均造《戊寅历》,朝廷对天象观测尤为重视,诗中"影未斜"之精确描绘,当与当时天文成就密切相关。

政治隐喻

"再中良表瑞"化用《汉书》"日中再中"典故,实暗颂太宗如日方中。刘餗《隋唐嘉话》记载,贞观七年(633年)有白鹊筑巢于殿前,百官以为祥瑞,此诗"翠盖飞圆彩"或即暗喻此类吉兆。末句"璧晖"更呼应《贞观礼》中"以璧礼天"的记载,将日午之光华与礼制文明相绾合。

艺术源流

诗中"明镜发轻花"承袭南朝沈约《咏月》"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的炼字功夫,而整体气象已开盛唐先声。张说《大唐新语》评此时期应制诗"虽绮错婉媚,而骨气犹存",恰可为此诗注脚。

赏析

晨曦与正午的光影在诗句间流转,虞世南用精妙的意象构建出一幅流动的时光画卷。"高天净秋色"以澄澈的苍穹为画布,将秋日的爽朗凝练成五个字的永恒。长汉(银河)转"曦车"的比喻,源自《淮南子》"日乘车驾以六龙"的典故,却赋予新的诗意——太阳神驾驭的光之马车掠过天际,让时间有了具象的轨迹。

"玉树阴初正"与"桐圭影未斜"形成精妙的时空对仗。前者化用《汉武故事》中仙境玉树的意象,将树影的垂直状态定格为正午的完美时刻;后者暗用《周礼》"土圭测景"的典故,以测量日影的礼器暗示时间的精准。两个意象如同日晷的两面,既呈现自然之美,又暗含人文之思。

下阕"翠盖飞圆彩"将太阳比作帝王华盖,七彩光晕如流苏般飞动,与"明镜发轻花"形成虚实相映——前者恢弘如宫廷仪仗,后者细腻似妆台晨妆。这种双重比喻得到《唐诗鉴赏辞典》高度评价:"以人间器物喻天象,既见庄严又显灵动"。尾联"再中良表瑞"用《易传》"日中为市"的祥瑞意象,将正午阳光比作洒向人间的玉璧光辉,使全诗在神圣感中收束。

学者傅璇琮指出此诗"将天象观测、神话传说、礼器文化熔铸为诗性时间",在六朝咏物诗的框架中注入了初唐的宏大气象。日光不再仅是自然现象,更成为连接天人之际的金色纽带,折射出贞观年间文人对于秩序与和谐的审美追求。

点评

名家点评

意境营造

王静安先生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诗开篇"高天净秋色,长汉转曦车"二句,以寥廓秋空为幕,以银河星轨为引,恰如李太白"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之气象。清人沈德潜评点曰:"起笔有吞云吐月之势,而'净'字尤见炼字功夫,将秋空明澈之态写尽"。

意象运用

"玉树""桐圭""翠盖""明镜"四组意象,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特别指出:"六朝遗韵犹存,然能化典为新。'翠盖飞圆彩'句,较之曹植'白日西南驰'更多三分灵动"。其中"明镜发轻花"之喻,朱光潜先生赞为:"以镜喻日,本属平常,而'轻花'二字顿生奇趣,似见日光在水面跃金之态"。

章法结构

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中分析此诗章法:"前四句如工笔界画,后四句似泼墨写意。'再中良表瑞'一句转折,暗用《淮南子》'日再中时,国有大庆'典故,使全篇由景入理,得见唐人绝句遗响"。尤其末句"共仰璧晖赊",叶嘉莹教授解为:"'赊'字妙在双关,既言日影悠长,又暗含天地悠悠之思,与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异曲同工"。

艺术特色

饶宗颐先生《词学理论综考》总评此作:"五言八句,法度森严处见魏晋风骨,意象飞动处显盛唐精神。'曦车'之喻承自屈子,'璧晖'之思启后来者,在咏物诗中可谓得'不即不离'之三昧"。当代诗人余光中更以"如观宋人团扇画,咫尺之间现万里之势"喻其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