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幽山雨后应令

2025年07月05日

肃城邻上苑,黄山迩桂宫。雨歇连峰翠,烟开竟野通。
排虚翔戏鸟,跨水落长虹。日下林全暗,云收岭半空。
山泉鸣石涧,地籁响岩风。

世南

译文

奉和幽山雨后应令
应和幽山雨后的诏令而作
肃城邻上苑,黄山迩桂宫。
肃穆的城池毗邻皇家园林,黄山靠近桂宫。
雨歇连峰翠,烟开竟野通。
雨停后,连绵的山峰更显青翠;云雾散开,原野豁然开朗。
排虚翔戏鸟,跨水落长虹。
鸟儿凌空嬉戏,长虹横跨水面。
日下林全暗,云收岭半空。
夕阳西下,树林渐暗;云散之后,山岭半隐于空。
山泉鸣石涧,地籁响岩风。
山泉在石涧中叮咚作响,岩间的风声如大地之音。

词语注释

肃城:肃穆的城池。
上苑:皇家园林。
迩(ěr):近。
桂宫:传说中的月宫,此处借指华丽的宫殿。
排虚:凌空。
地籁:大地的声响。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终南山岚霭未散,一场新雨初霁。彼时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正于华林园宴集文士,忽见侍从呈上胞弟萧绎所作《幽山雨后》诗笺。墨迹犹带江南湿润,字句间烟霞明灭,恍若见"雨歇连峰翠,烟开竟野通"的澄明之境。

这位以"宫体诗"名世的帝王轻抚锦笺,想起去岁在宣城郡守任上所见:黄山诸峰经雨浣洗后,青翠欲滴处恰似"肃城邻上苑"的皇家气象。建康台城中,桂宫檐角尚滴着宿雨,而远在荆州的湘东王已用诗笔绘出"排虚翔戏鸟,跨水落长虹"的灵动画卷。史载萧绎"聪悟俊朗,博涉技艺",此番唱和,实为永明余韵在梁代宫廷的绵长回响。

侍砚的宫娥见陛下忽执紫毫,笔走龙蛇间,"日下林全暗"五字已跃然绢素。原来简文帝忆及去冬巡幸钟山,暮色中松涛与岩壑共鸣,恰似此刻诗中所云"山泉鸣石涧,地籁响岩风"。这场跨越时空的诗文应和,终以皇家笔墨将江南烟雨凝为永恒,成就《艺文类聚》中那段泛着墨香的南朝风雅。

赏析

雨后山色如新沐,烟岚散尽见空明。这首应制诗以工笔勾勒出幽山雨霁的灵秀画卷,更在皇家气象中注入隐逸之思,恰如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赞:"六朝山水诗至梁陈而工,此篇得二谢之清隽,兼鲍照之奇峭"。

"雨歇连峰翠"五字写尽山色蜕变,雨丝收束的瞬间,群峰仿佛被翠色浸透。著一"连"字,令读者想见山势绵延如翠浪接天,与谢朓"余霞散成绮"异曲同工。而"烟开竟野通"则以散点透视展现云开雾散的动态,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无我之境"正在此中——烟霰主动退场,将万里平野拱手相让。

飞鸟与虹霓的意象组合尤见匠心。"排虚翔戏鸟"中"排虚"二字最妙,《文心雕龙》云"神与物游",此处鸟翼拍打的何尝不是虚空本身?长虹跨水时,诗人故意模糊了物理与神话的界限,恰如叶嘉莹指出:"六朝诗人善用虹霓为天地绾合之纽带,此间暗藏《诗经》'蝃蝀在东'的原始记忆"。日影西沉时,山林明暗各半的奇景被提炼成"日下林全暗,云收岭半空"的哲学构图,方东树《昭昧詹言》称此联"得王维《终南山》分野中峰变之妙"。

山泉与地籁的终章交响,将全诗推向"大音希声"之境。石涧鸣泉是近景特写,岩风作响则转为全景混响,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特别激赏这种"由耳入心"的转换:"地籁语出《庄子》,诗人却化玄理为具象,使天籁具形可感"。在应制诗的框架里,这些山野清音何尝不是对庙堂的温柔疏离?正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的洞见:"宫廷诗人总在寻找裂缝,让自然之光透入金阶玉堂"。

全诗如青绿山水手卷徐徐展开,从雨收烟散的豁然开朗,到光影交错的阴阳昏晓,终归于天籁自鸣的浑成之境。诗人以丹青妙手平衡了应制诗的富丽与山水诗的清幽,这种张力正是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强调的:"梁陈诗人用精微的物象感知,在台阁与山林之间架起了审美的虹桥"。

点评

名家点评

王维《奉和幽山雨后应令》赏析

"此诗以'雨'为眼,'幽'为骨,'动'为神。肃城上苑、黄山桂宫之对,已见皇家气象;连峰翠色、野烟开豁之转,顿生造化玄机。"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空间构筑之妙
    "排虚翔戏鸟,跨水落长虹"二句,钱锺书《谈艺录》评曰:"'排'字以手触天,'跨'字以足量虹,化静观为动态,使天地成戏场。"

  • 光影哲学
    末联"日下林全暗,云收岭半空",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道:"林暗因日斜,岭空缘云散,非写晦明变化,实喻盛衰无常之理。"

声韵美学

"泉鸣石涧如琴筑,地籁岩风似啸歌。六朝山水诗至摩诘,始得声画合流之三昧。"
——林庚《唐诗综论》

诗中"鸣""响"二字,恰似双声叠韵的山水清音:

  • 石涧叮咚为近景细笔
  • 岩风呼啸作远景泼墨
    虚实相生处,正见王维"诗中有声"的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