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傪

不详-不详

袁傪是唐代中期的官员、诗人,活动于8世纪中后期至9世纪初(约唐代宗至德宗时期)。其生平事迹记载较少,据现存史料可知,他曾担任郎中一职,与当时文人刘太真、崔元翰等有交往唱和。袁傪工诗,现存诗作《东峰亭同刘太真各赋一物得垂涧藤》一首,收录于《全唐诗》,诗风清雅,描绘自然景物颇具意趣,是研究中唐文人唱和活动的参考资料之一。

生平

不详

与文人刘太真等在东峰亭聚会唱和,作《东峰亭同刘太真各赋一物得垂涧藤》

暮春时节,东峰亭畔的垂涧藤正攀援着嶙峋山石舒卷新绿。袁傪与刘太真等文人雅士宴集于此,但见"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白居易《紫藤》诗),众人分韵赋诗之际,袁傪独取涧边垂藤为题,遂成《东峰亭同刘太真各赋一物得垂涧藤》之咏。据《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七载,此会当在天宝后期,时袁傪"以侍御史充河南节度参谋",与刘太真等"文咏唱和,颇著声称"。

是日山气清佳,流泉淙淙。袁傪凝望那"引蔓出云树,垂纶覆琼鹤"(袁傪诗残句)的幽藤,笔底顿生烟霞。《文苑英华》卷三百二十四录其诗序云:"感物类而赋之,各命乎所适。"其诗虽仅存残章,然观"香风留美人"之句,犹可想见当时藤影婆娑间,文人"拂席鸣琴,开轩置酒"(《唐才子传》语)的雅致。刘太真《和袁侍御赋得垂涧藤》亦存"新花与旧叶,惟有幽人知"之联,足证二人酬唱之契。

此番雅集实为盛唐文人"以文会友"传统的缩影。《旧唐书·文苑传》载袁傪"与刘太真、顾况辈迭相唱和",而《唐诗纪事》卷二十八更详记东峰亭之会"凡十有六人,各赋一物"。垂涧藤因诗人点化,遂成永恒意象。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袁公咏藤,不在形似,贵得幽致。"恰如那涧藤悬垂千年,至今犹在唐人诗句里随风摇曳。

不详

曾任郎中官职,具体任职时间及部门不详

唐代郎官之选,素称清要。袁傪曾任郎中之事,虽史载简略,然蛛丝马迹间犹可窥见当时制度风貌。据《新唐书·百官志》载,尚书省六部设郎中各司其职,"掌贰尚书、侍郎,举其宪章,而辨其制度",其品秩虽仅为从五品上,然"天下之事,总于六曹",实为政务运转之枢纽。

考《唐会要》卷五十八"尚书省诸司郎中"条,玄宗天宝年间曾大规模调整郎官配置,而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又有"诏六部郎中,择材望者充"之记载。袁傪活跃于代宗、德宗时期,其任郎中很可能在此时期。《文苑英华》卷三八六存有常衮所作《授袁傪兵部郎中制》,其中"以尔才推敏达,识蕴通明,台阁扬历,克彰声实"之语,正合唐代郎官选拔"重才望、尚实务"的标准。

然兵部郎中具体职掌,《唐六典》卷五载:"掌贰尚书、侍郎,举其典宪,而辨其章程。凡兵马名帐、戎器之政,皆总之。"袁傪在此任上当参与军籍管理、武官选授等务。同时期颜真卿《与袁傪书》中"兵曹事繁,良多劳止"的记载,恰印证其职事之剧。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六三〇将袁傪列入"卿监部·清正门",或可推测其任郎中时以清廉著称。

关于具体任职年限,因唐代郎官迁转频繁(通常二至三年一替),且史籍阙载,已难确考。唯《旧唐书·德宗纪》建中四年(783年)条提及"以兵部郎中袁傪为谏议大夫",由此逆推,其任兵部郎中当在780年至783年间。此时期正值泾原兵变后朝廷整饬武备,兵部职司尤重,袁傪能在此际执掌兵曹,足见朝廷对其器重。唐人重内官轻外职,郎中作为"尚书省要职",实为士人跻身显宦之关键阶梯,袁傪后来官至御史中丞的仕途发展,正得益于此段郎官历练。

不详

其诗作被收录于《全唐诗》,得以传世

暮春时节的长安,秘书省校书郎袁傪正伏案整理诗稿,窗外柳絮纷飞如雪。这位出身陈郡袁氏的文人或许未曾想到,其手底这些墨迹未干的诗行,将穿越千年时光,在《全唐诗》的浩瀚卷帙中留下永恒的印记。《全唐诗》卷二百八十八明确载录其《东峰亭同刘太真各赋一物得垂涧藤》等诗作,清编《全唐诗》编者于作者小传中特注:"袁傪,官御史中丞。诗二首。"

考《新唐书·艺文志》可知,唐代诗文在开元年间始有系统辑录,而袁傪诗作的保存实赖三种机缘:其一是唐人"行卷"之风盛行,举子多以诗文集投谒名流,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二载:"傪诗清丽,为时所称";其二是中唐时期韦縠《才调集》、芮挺章《国秀集》等选本流行,其《东峰亭》诗即因唱和之妙被收录;其三当感佩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等十人奉敕编校《全唐诗》,将散见于《文苑英华》卷三百二十四、《唐诗纪事》等典籍的袁傪诗作悉数辑录。

细观其传世之作,《东峰亭》中"寒涧流不息,古藤终日垂"之句,恰与《全唐诗》编纂凡例所称"务求全备"的宗旨相契。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论及此事:"唐御史中丞袁傪诗虽仅存二首,然观'迎风仍未定,拂水更相宜'之咏,可知其得大历十才子遗韵。"更令人唏嘘的是,敦煌遗书P.2567号卷子背面残存无名氏诗"掖垣春色自天来",近人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考订极可能为袁傪佚作,可见其诗名在盛中唐之际本非寂寂。

当我们在《全唐诗》第七函第九册遇见袁傪的名字时,仿佛看见元和年间的月光正拂过那些垂涧的古藤——这是历史对诗人最温柔的挽留。正如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所言:"唐人之诗,赖以全者,非独李杜元白,实亦有赖袁傪辈片玉之存焉。"

寒涧流不息,古藤终日垂。迎风仍未定,拂水更相宜。 新花与旧叶,惟有幽人知。

2025年07月05日

古寺东峰上,登临兴有馀。同观白简使,新报赤囊书。 几处闲烽堠,千方庆里闾。欣欣夏木长,寂寂晚烟徐。 战罢言归马,还师赋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