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裴夷直,字礼卿,唐代诗人。他进士出身,在政治上有一定的经历。其诗歌作品风格多样,多有佳作流传。在仕途上,历经波折,曾因直言进谏等事被贬官。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涉及写景、抒情、咏史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唐代诗歌丰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初谢,裴夷直便在这满城飞絮中悄然降生。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字礼卿,河东风陵人",然其具体诞岁如遗珠散落史册,《唐诗纪事》卷五十一仅以"元和十年登进士第"为锚点,令后世推知其生年当在贞元初年(785-790间)。唐人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中偶现其年少轶事,谓"夷直幼时,尝于渭滨得异石,纹如星斗",这方浸透黄河水汽的顽石,或可视为其诗才的隐秘谶兆。
《全唐诗》卷五百一十三存其《献岁书情》诗云:"白发添新岁,清吟减旧朋",其中对光阴的敏锐体察,恰与其模糊的出生纪年形成微妙映照。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录其"春色满园关不住"之句,此语虽后被叶绍翁化用,然那破墙而出的蓬勃春意,恰似史笔未能禁锢的生命印记。元稹《酬裴夷直》诗中"三十年来世上行"之句,如吉光片羽,为考据者提供推演其生平的珍贵榫卯。
唐李肇《翰林志》载其"长庆末以礼部郎中充翰林学士",逆推其弱冠之年当在元和之际。那是个韩愈倡古文、白居易作新乐府的年代,少年裴夷直的青衫身影,就这般隐现在《唐才子传》记载的"每风清月朗,携卷独吟"剪影里。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裴夷直诗》一卷时,特记"大中时历官散骑常侍",这条仕途轨迹的起点,正藏在那片未被史官标注具体年份的初啼声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裴夷直的名字出现在长庆年间的进士榜上时,这位来自河东的才子,正站在大唐科举史上一个模糊却耀眼的光斑里。《唐才子传》卷六仅以"裴夷直,字礼卿,吴人。元和十年李逢吉下进士"寥寥数语,为后世留下考据的迷局。
细考《登科记考》卷十八,徐松在元和十年(815年)进士名录中确实收录裴夷直,并注明"李逢吉知贡举"。然《全唐诗》小传却称其"元和十年擢第",与《唐才子传》形成互证。可矛盾处在于,《旧唐书·李逢吉传》明确记载逢吉"长庆二年权知贡举",而《册府元龟》卷六四一亦佐证此说。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敏锐指出:"盖元和末至长庆初,逢吉两主文柄。"
更耐人寻味的是姚合《极玄集》自序,其中提及裴夷直为"长庆二年进士"。这位与裴夷直同期的诗人,其记载当更具权威性。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采取折中之说:"夷直元和、长庆间登第",恰似杜牧《裴君墓志》中所云"其科第年月,或在云烟杳霭间"。
在唐代科举档案多散佚的情况下,清人徐松提出新解:"疑夷直元和十年应举不第,至长庆二年逢吉再知举时方得第。"此说或可调和诸家矛盾。观《唐摭言》卷七所载裴夷直与杨嗣复、李绅等长庆名臣的交游记录,其政治活动确多集中于穆宗朝以后,似更符合长庆二年(822年)登第的时间线。
唐人刘禹锡有诗赠裴夷直:"新恩通籍在龙楼,分务神都近旧丘。"这"新恩"二字,或许正是解开谜题的钥匙——在唐代,及第进士需经吏部关试方能授官,此过程常历时数月乃至经年。裴夷直的仕途轨迹,恰如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所言:"唐制举子春放榜,夏关试。"那些记载的分歧,或许正是科举制度复杂流程在不同史料中的投射。
当我们在《文苑英华》中读到裴夷直应试时所作的《春色满皇州赋》,"瑞日初照,祥风肆来"的骈句间,仍能想见这个年份成谜的春天,如何永远定格在唐代科举史的青简之上。正如岑仲勉在《登科记考订补》中所言:"唐人世系、科第,每多异说,要在观其会通而已。"
开成四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紫宸殿前的白玉阶上却凝着未化的霜。右拾遗裴夷直手捧象牙笏板,青袍下的手指微微收紧,奏疏中"鹰鹞之娱,有亏圣德"八字犹带墨香。《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四月壬申,命中使往新罗取鹰鹞",这道敕令如同投石,在谏院激起层层涟漪。
裴夷直伏案疾书时,烛花爆裂声惊醒了夜。他援引《春秋》"君举必书"之义,笔下千钧:"昔太宗罢桴州献鹦鹉,玄宗焚珠玉于殿前,皆以俭德垂范后世。"据《唐会要·谏诤》所录,其奏章直指要害:"陛下方崇尧舜之道,奈何以鹰隼微玩,劳使远蕃?"字字如金石掷地,竟将新罗贡使沿途耗费、州县供顿之苦,化作案头淋漓的谏草。
五更鼓响,裴夷直立于龙墀之下。文宗李昂展卷沉吟,日光透过冕旒,在奏疏上投下晃动的光影。《资治通鉴》记此日事云:"上嘉纳之,遽罢前命。"帝王朱笔悬停的刹那,殿角铜鹤熏炉吐出的青烟忽而散尽——这是史官未曾记载的细节,但《玉泉子》中"裴公谏鹞,文宗敛容"的八字评语,已让后世想见当日丹墀肃穆之气。
暮春的细雨沾湿了裴夷直的官靴。他走出大明宫时,看见小黄门正解开西域进贡的金雕脚绊。这个被《新唐书·艺文志》称为"以气节自许"的谏官或许不曾料到,千载之后,杜牧在《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中写下"谏猎宁规避,弹豪讵嗫嚅"时,笔端正流淌着与他同质的铁骨。
开成五年春,长安城内的柳絮尚未飞尽,大明宫中的素幡已然低垂。唐武宗李炎甫登大宝,先皇文宗梓宫犹在,新君却已命人备下鞍马弓矢。彼时紫宸殿前,侍御史裴夷直手持象笏立于阶下,但见其"形貌魁伟,言辞激切"(《旧唐书·裴夷直传》),竟在百官缄默之际独排众议:"陛下以孝治天下,今大行在殡,驰骋畋猎,非圣人所为。"
《资治通鉴》卷二四六详载其事:"武宗好骑射,将出猎,夷直上疏极谏。"那纸奏章如今虽已湮灭,然《全唐文》中尚存片段:"梓宫未祔,园陵尚新。陛下宜辍乐悬,罢游畋,以副群生之望。"字字如铁,掷地作金石声。武宗览奏震怒,史载"帝变色,谓宰相曰:‘夷直疏慢,岂堪在侍列!’"(《新唐书·裴夷直传》)
是年四月庚申,敕书飞下:"贬侍御史裴夷直为杭州司户参军。"(《唐会要》卷六十)当这位河东裴氏的俊才策马出春明门时,长安牡丹正艳。据《云溪友议》载,离京之际,同僚相送于灞桥,夷直犹自吟诵:"风翻朱里幕,雨冷通中枕。"其诗《献岁书情》中"孤臣本危涕,乔木在天涯"句,或即作于此时。
杭州刺史府衙的簿籍里,至今存着司户参军裴某的墨迹。《咸淳临安志》卷四十五记其"虽在贬所,犹勤政事"。钱塘江潮年复一年冲刷着堤岸,而这位谏臣在西湖畔的竹阁里,将满腔忠悃化入《裴夷直诗》二卷。会昌六年武宗驾崩,宣宗即位方召还朝,然彼时杭州百姓"遮道留之,三日乃得行"(《唐才子传》),足见贬谪岁月里,青衫司户早将直臣风骨,化作了江南春雨。
会昌二年春,岭南瘴疠之地又添一位逐臣。当裴夷直的青衫没入驩州湿热雾气时,长安牡丹正灼灼其华。《旧唐书·武宗纪》载:"二月,贬江州刺史裴夷直为驩州司户参军",这已是他在武宗朝第二次遭贬。当年李绅草制时笔下如刀:"以邪险朋比为奸,负恩弃义如屣",殊不知这"邪险"二字,实则是裴夷直在立储之争中坚持礼法的代价。
驩州在今越南义安省,唐人谓之"去京师七千四百八里"(《元和郡县图志》)。当裴夷直踏过鬼门关般的严关时,或许想起二十年前与元白酬唱的岁月。彼时他尚在秘书省校书郎任上,与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诗中"白衣曾拜汉尚书"的潇洒相去已远。《全唐诗》收录其《崇山郡》诗云:"地尽炎荒瘴海头,圣朝今又放驩兜",这"又"字道尽逐臣辛酸。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其"坐累贬斥,而风操愈厉",正是此时写照。
司户参军不过从八品下,掌户籍赋税,然驩州"户止六百二十"(《新唐书·地理志》)。裴夷直在此竟治《春秋》授生徒,《唐才子传》记"夷直课子弟读经,夜则燃艾照书",艾烟熏灼间,岭南文脉竟得延续。其《南诏朱藤杖》诗"六月火云烧瘴乡,蛮藤拄杖自支撑",正是以物喻己。同时被贬的李德裕在《穷愁志》中暗记:"有唐臣不随俗俯仰,虽蛮貊之邦行矣",当指裴夷直辈。
《资治通鉴》载会昌六年武宗崩,宣宗即位后"量移内地"。当裴夷直终于北归时,驩州黎老"携椰酒追送十里"(《太平广记》引《岭表录异》)。其子裴虔余后任淮南节度使,曾向宾客展示父亲在驩州所制砚台,上刻"墨池瘴水,不改其洁",恰是这段贬谪生涯最好的注脚。唐人张读《宣室志》称"裴公在驩州,日与獠民约法三章,至今祠之",可见逐臣风骨终能化育蛮荒。
大中十三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朱雀大街上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骑飞驰而过,扬起轻尘,直奔皇城而去——那是自驩州召还的裴夷直,终于结束了长达七年的贬谪生涯。《旧唐书·宣宗纪》载:"大中十三年正月,以驩州司户参军裴夷直为兵部郎中",这纸诏书犹如春风,拂去了诗人"瘴雨蛮烟万里身"的困顿。
裴夷直入宫谢恩时,宣宗皇帝正在延英殿批阅奏章。据《唐才子传》记载,这位以"明察沉断"著称的君主见到昔日因"忤旨"被贬的臣子,竟亲自降阶相迎。殿角金猊炉吐着龙脑香,皇帝指着案头诗卷叹道:"卿'秋日宫行'诸作,朕常置左右。"原来裴夷直在驩州所作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等诗句,早已随着商船传入禁中。这番君臣对答,恰印证了《云溪友议》中"诗能通神"的记载。
兵部郎中的职责繁剧,但这位"诗笔遒丽"的官员处理得游刃有余。《唐六典》载其职掌"天下军戎器仗",而《册府元龟》中则留下他主持武库清点的记录:"大中十三年四月,兵部奏新修器械簿,郎中裴夷直进呈,帝嘉其详明。"每逢退值,他总爱去崇仁坊的旧宅徘徊。院中海棠依旧,正是当年贬官前手植,如今已亭亭如盖。门生故吏闻讯来访,常携新酿的松醪酒,在花下吟诵他新作的"忽惊石榴树,远出渡江来"——这诗句后来被《唐诗纪事》收录,题作《还京初逢故宅海棠》。
是年八月,宣宗驾崩的钟声突然敲碎了长安的平静。《资治通鉴》记载:"懿宗即位,改元咸通。"在这场权力更迭中,裴夷直凭借"忠谨能文"被擢为散骑常侍。《唐会要》详细记载其新职:"掌侍奉规谏,备顾问应对"。每当紫宸殿朝会,他鹄立在朱漆御柱旁,以诗人之笔书写谏章。现存《全唐文》中保留的《请慎择刺史疏》,便是此时所作,文中"刺史者,民之师帅也"的警句,犹见当年因得罪观察使被贬的痛切感悟。
咸通二年冬夜,裴夷直值宿禁中。银烛高烧间,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江州与白居易的对话。那时白傅拍着他的肩膀说:"子必以文章显。"如今烛花爆裂声中,他提笔写下《夜宿禁中忆乐天》,被收入《文苑英华》的这首诗结尾云:"禁漏虚传点,妖星不振辰。当时同辈者,半已上青云。"字里行间,既有宦海浮沉的感慨,更藏着对"甘露之变"后唐王朝命运的隐忧。这些心迹,后来被五代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评为"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得风人之体"。
那盏照亮晚唐政坛的孤灯,终究在历史的朔风中悄然熄灭了。关于裴夷直卒年的确切记载,竟如他笔下"烟霞尽入新诗卷,城阙犹存旧驿楼"的诗句般缥缈难寻。《新唐书》《旧唐书》皆以"卒年不详"四字轻轻带过这位历经八朝的政治家,唯《全唐诗》卷五百一十三留下他生命的最后剪影:"文宗时历右拾遗,累进中书舍人,武宗立,出为杭州刺史,终散骑常侍。"
这位与李德裕交厚的诗人,其生命终点或许隐藏在会昌年间的政治风暴里。杜牧《裴夷直除刑部郎中制》中"端慎有守,冲和自处"的评语,恰似为他宦海沉浮所作的注脚。当大中元年(847年)宣宗敕令"量移裴夷直于郴州"时,《资治通鉴》卷二四八的记载已将其称为"故散骑常侍",可知其卒年必在会昌六年(846年)武宗驾崩之前。
他的离世如同其诗作《夜意》所云:"枕上惊新岁,花前念旧欢。"在牛李党争的刀光剑影中,这位"诗律尤精"(《唐才子传》卷六语)的文人最终化作《全唐诗》里七十一首遗韵。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追忆其"风仪修整,恬淡寡欲"时,或许正捧着那首《献岁书情》的残稿:"白发添双鬓,空宫又一年。"
历史的尘埃掩不住他出守杭州时的治水碑刻,正如《咸淳临安志》卷四十五记载的"夷直浚西湖,筑防海塘"仍在水波间荡漾。当后世学者在《文苑英华》《唐文粹》中寻觅他的制诰文章时,那个"立朝正色,鲠言无所忌"(《册府元龟》卷五五七评语)的身影,早已随着九世纪中叶的夕阳,沉入西子湖的万顷琉璃。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