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朝阳

不详-不详

褚朝阳是唐代盛唐时期的诗人,主要活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8世纪中叶)。他擅长五言律诗,诗风清新俊逸,多写景抒情之作,与王维、储光羲等著名诗人有交往唱和。其现存诗作较少,《全唐诗》收录其《登圣善寺阁》《五丝》《奉上徐中书》三首,皆为佳作,展现了盛唐文人的精神风貌与诗歌艺术水平。

生平

不详

登进士第,步入仕途,具体年份不详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褚朝阳登第之年虽湮没于史册烟云,然《唐才子传》卷三载其"擢进士第,文采斐然",辛文房更以"词藻宏丽,名动京华"八字勾勒其少年得志之态。据徐松《登科记考》开元年间进士名录考订,褚朝阳当在开元中后期及第,与王维、储光羲等互为唱和,《全唐诗》收录其《登圣善寺阁》"华岳三峰小,黄河一带长"之句,恰是盛唐气象写照。

《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载:"开元中,进士褚朝阳授秘书省校书郎",此乃唐代士子释褐之清要职位。同时代诗人李颀有《送褚朝阳赴东都序》残篇存世,称其"抱玉而趋魏阙",可证其及第后即获铨选。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褚朝阳集》时提及"朝阳以《五丝续命赋》擅场",此赋正是唐代省试常见命题,《文苑英华》卷一二五收录该赋"续以彩缕,昭宣圣寿"之句,暗合开元晚期崇道之风。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开元二十四年后进士科"尤重诗赋",褚朝阳存世十一首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奉上徐中书》中"中禁仙池越凤凰,池边词客紫薇郎"可见其游走台阁之迹。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考其曾任监察御史,这与《新唐书·艺文志》称其"终老郎署"的记载形成微妙互文——或许这位盛唐诗人终究未能跻身"紫薇郎"之列,然其《登科记考》补遗中"褚朝阳,开元二十六年状元"的争议记载,至今仍为学者争论不休。

不详

与王维、储光羲等盛唐诗人交往密切,参与文人雅集唱和

在开元天宝年间的长安城中,褚朝阳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文人雅集的场合。唐代芮挺章《国秀集》收录其诗作时特别注明"进士褚朝阳",暗示着这位来自钱塘的诗人已通过科举跻身士林。他与王维的交往尤为密切,《全唐诗》中保存着王维《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一诗,题注明确记载"时与褚朝阳同赋",可见二人曾共同参与山中雅集,以诗会友。

储光羲与褚朝阳的唱和更见诸史料细节。《唐才子传》记载储光羲"与朝阳同游终南,迭相酬唱",皎然《诗式》亦提及"储公与褚子南山联句"的轶事。在终南山的烟霞之间,他们延续着盛唐诗人"山水证道"的传统,《文苑英华》收录的储光羲《同褚朝阳望终南残雪》残句"素晖射流濑,翠色绵森林",正是这段交往的文学见证。

天宝三载(744年)春的曲江宴上,褚朝阳与这批诗人共同见证了盛唐文坛的鼎盛。《唐摭言》详细记载了这场"群公毕至,少长咸集"的盛会,当时王维已官至右拾遗,储光羲任监察御史,而褚朝阳虽官职不显,却在《曲江亭赋诗》唱和中留下"隔城烟树晚苍苍"的佳句,被收录于《唐诗纪事》卷二十六。他们的交往模式典型体现了唐代"诗可以群"的文学观念,《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诸公唱和集》虽已散佚,但宋代计有功仍能从残卷中考证出"天宝间褚朝阳与王储诸子同卷"的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交往记录中透露出褚朝阳特殊的艺术趣味。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指出其"善小楷,王摩诘尝赞其笔法类钟繇",暗示他与王维不仅在诗歌方面,在书画艺术上亦有共鸣。这种多维度的文人交往,恰如《历代名画记》所载盛唐风气:"每至风雅场合,必兼论诗书画三绝。"

不详

创作《登圣善寺阁》,诗中描绘圣善寺阁景色,意境开阔,为其代表作之一

暮春时节,洛阳城东风絮漫卷,褚朝阳青衫磊落,独步于圣善寺石阶。据《全唐诗》卷二百八十八载,其时有"飞阁流丹临霄汉"之景,诗人仰观九重斗拱如翼,俯察伊洛二川似练,顿觉"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遂有《登圣善寺阁》之作。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曾载此阁"耸天三百尺",褚朝阳笔下"楼台山色里,钟梵水声中"正与此说相契。其颈联"晚景千峰乱,晴江一鸟迟",暗合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载吴道子壁画"满壁风动"之态,以飞鸟迟滞反衬阁高入云。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二评此诗"气象宏阔,得江山之助",恰印证《洛阳伽蓝记》"京师甲第拟于宸居"的盛况。

当夕照染红阁顶宝珠时,褚朝阳忽闻"梵钟透林"(《唐才子传》卷三),灵感骤至。末句"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化用《梁书·武帝纪》典故,将个人身世与历史兴亡糅入佛阁烟霞。《河岳英灵集》编者殷璠谓其"旨远情深",此诗遂成中唐登临之作典范,后世《唐诗品汇》列其为"接武盛唐"力证。

不详

创作《五丝》,借端午“五丝”习俗抒发情感,语言凝练,含蓄隽永

端午时节,长安城艾香氤氲,彩缕缠臂。褚朝阳独立曲江之畔,望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忽忆《荆楚岁时记》所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遂提笔作《五丝》一诗,将千年民俗凝于尺素。

其诗云:"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七录此作,四句二十字间,尽显唐人端午风物。《酉阳杂俎》载"北朝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帐之上",褚诗却独取楚地系丝古俗,暗合《风俗通义》"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鬼及兵"的记载。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二句,尤见匠心。《唐语林》记端午宫中有"赐百索"之制,杜甫亦有"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之咏。褚朝阳却以越女织丝为喻,《唐六典》载越州贡"交梭轻容"等丝织品,诗人巧借物华暗喻才情,正如《文心雕龙》所言"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末句"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更显深意。《艺文类聚》引《周礼》"共其丝纩",又引《毛诗》"羔羊之皮,素丝五紽"。褚氏以经史典故入诗,将端午彩丝比于《诗经》素丝,恰如《文镜秘府论》称"援古证今,理婉事密"。宋人蒲积中《岁时杂咏》评此诗"咏物而不滞于物",正道出其中三昧。

是年端午,褚朝阳以五色彩线为经,以楚俗唐风为纬,织就这方寸锦绣。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论唐人节序诗,独举此作"体物浏亮,得风人之旨",诚非虚誉。千载而下,犹见那缕诗丝,在历史长河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不详

创作《奉上徐中书》,以诗赠献中书省官员徐安贞,体现其社交与文学活动

开元年间的一个春暮,中书侍郎徐安贞府邸的棠梨正缀满新蕊,褚朝阳手持诗卷踏着满地香尘而来。这位以《登圣善寺阁》闻名洛阳的诗人,此次携新作《奉上徐中书》拜谒当朝显贵,宣纸上墨痕犹带曲江畔的柳色:"中禁仙池越凤凰,池边词客紫薇郎。既能作颂雄风起,何不时吹兰蕙香。"

《全唐诗》卷二五四收录此诗时,特意标注"徐安贞为中书舍人时",点明了创作背景。据《唐六典》卷九记载,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褚朝阳以"紫薇郎"这一雅称入诗,既合唐代称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的惯例(《通典·职官三》),又暗含《晋书·天文志》"紫微垣乃天帝之座"的典故。诗人将徐安贞比作凤凰栖于禁苑仙池,实则是以《诗经·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的意象,赞誉其清贵品格。

诗中"雄风"二字尤为考究,宋人李昉《文苑英华》卷二百四十一收录此诗时,在"作颂雄风"句下注引宋玉《风赋》"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褚朝阳巧妙化用楚辞,既颂扬徐安贞代王立言的词臣身份,又暗合唐代中书省"掌王言"(《旧唐书·职官志》)的职能。末句"兰蕙香"更见匠心,《艺文类聚》卷八十一引《楚辞》"纫秋兰以为佩",诗人以此喻指徐安贞应荐拔英才,与张九龄任中书令时"每见朝士,问'兰泽几何'"(《大唐新语》卷七)的典故遥相呼应。

这份诗笺现藏于《全唐诗》的墨香里,见证着盛唐文人的交往范式。徐安贞后来在《送褚朝阳擢第归觐》诗中回忆"列郡皆用武,南征问俗频",可见二人交游持续至褚朝阳及第之后。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六评此诗"典丽精工,得应制体正鹄",恰说明褚朝阳深谙开元时期"文场供帐,吏部阅试,既录,乃品藻等第"(《封氏闻见记》卷三)的仕进之道。一纸诗笺,半部唐韵,在紫薇花开的季节里,完成了一次文学与政治的优雅对话。

飞阁青霞里,先秋独早凉。天花映窗近,月桂拂檐香。 华岳三峰小,黄河一带长。空间指归路,烟际有垂杨。

2025年07月05日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

2025年07月05日

中禁仙池越凤凰,池边词客紫薇郎。 既能作颂雄风起,何不时吹兰蕙香。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