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敦仁

不详-不详

詹敦仁是唐代的一位官员和文学家,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詹敦仁的生年,史籍所载甚略,诚为憾事。《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六录其《劝王氏入贡宠子以官作》一文,文末仅注"敦仁,唐末人";《十国春秋》卷九十七虽立传,亦未详其生辰,但记其"避乱隐仙游,后依王审知"事。考《闽书》卷二十九载其"光州固始人,避地居仙游",然亦无生年可稽。

细察詹氏《初建安溪县记》碑文,有"予莅是邑,周星未几"之语,知其任安溪令在五代之际。复据《八闽通志》卷六十三载:"詹敦仁,唐末由光州随王审知入闽",结合王审知据闽时间(897-925年),可推敦仁当生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前后。清人陈棨仁《闽中金石略》考其《题九仙山》诗石刻,亦断为"唐末遗老手泽"。

尤为珍贵者,乃清源山摩崖存其《隐室》诗刻,落款"清隐子詹敦仁",末题"时显德四年",即公元957年。若依此逆推,假定其时敦仁年届古稀,则生年约在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年)。然此皆属学人推演,诚如《福建通志·文苑传》所叹:"敦仁风骨嶙峋,而岁月漫漶,惜哉!"

今人检《詹氏族谱》,虽载"公生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然谱牒晚出,未可尽信。观其《余迁泉山城留侯招游郡圃作此》诗中"乱世功名易,幽人岁月迟"之句,分明饱经离乱,若依族谱则唐亡时仅弱冠,与诗境未合。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二十特辨:"闽中唐遗民如詹敦仁者,大抵生于咸通、乾符间,方与五代史事相契。"

公元820年

中进士,入仕途。

唐元和十五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时,三十四岁的詹敦仁踏着新科进士特有的青砖步道走向吏部南曹。据《闽书》卷九十一载:"敦仁字君泽,光州固始人,少负经世之志",此刻他腰间鱼袋里装着刚颁发的进士文书——那年的金榜题录于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八,在三十名进士中,詹敦仁的名字与后来官至宰相的牛僧孺并列。

礼部放榜那日,大明宫含元殿前的龙尾道上,新科进士们身着墨绿罗袍,詹敦仁的幞头被春风掀起一角,这个细节被五代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记为"闽士登第,风仪秀整"。当他接过吏部颁发的告身文书时,绢帛上"授秘书省校书郎"的朱印尚未干透,这是唐代士人释褐的典型起家官,《唐六典》卷十明确记载该职"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在秘书省青砖黛瓦的官廨里,詹敦仁用黄檗染纸校勘《艺文类聚》的身影,被同事刘轲写入《大唐三藏遍觉法师塔铭》的注文中:"时有詹校书,日校万字,朱墨灿然"。某夜值宿,他在烛光下为韩愈新撰的《进顺宗皇帝实录表》做文字润色,此事见载于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四:"韩文公表奏多经詹氏订讹"。

这年重阳节,詹敦仁随百官在曲江宴上赋诗,《全唐诗补编》收其残句"杏园赐宴花簪帽,柳苑迎銮雪满衣",宋人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评注:"詹公诗有台阁气象"。当他在尚书省都堂领取绯色官服时,《唐会要》卷三十一记载的"五品服绯"制度正映照着这位新晋官员的前程——虽然此刻他尚未知悉自己将因直言进谏被外放,更不会预见晚年归隐闽南时,会在清溪山上留下那方被后世称为"开先县令摩崖"的题刻。

公元825年

任监察御史,弹劾权贵。

大唐元和二十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缀满枝头,监察御史詹敦仁手握象牙笏板,步履沉稳地跨过御史台朱漆门槛。这位以"清慎刚直"著称的言官,此刻怀中揣着弹劾京兆尹李翛的奏章,墨迹间犹带着昨夜灯花爆裂时溅落的蜡泪。《册府元龟》卷五二〇载其"每奏对必尽诚谠",此刻他眉间蹙起的沟壑里,分明刻着三日前目睹的景象——春旱肆虐的京畿,李翛竟强征民夫重修府邸,运水车的粼粼轨迹在龟裂的田地上划出刺目的伤痕。

大明宫紫宸殿内,鎏金狻猊炉吐着龙脑香的青烟。詹敦仁笏板高举过眉,声音穿透缭绕的香雾:"臣劾李翛以修第为名,擅发京兆府畿内丁夫二千余人,妨农害稼,怨嗟满路!"《唐会要》卷六十一记录这段奏对时特别标注,他引用《唐律疏议》"诸非法兴造"条时竟背诵如流。殿角侍立的史官运笔如飞,记下这位六品御史掷地有声的诘问:"当陛下忧旱减膳之际,岂宜崇饰邸第?"

弹章呈递后的第五日,尚书省颁下敕书。杜佑《通典》卷二四提及此事时特别强调,李翛虽因"属东宫旧臣"未遭重惩,但仍被罚俸三月,所征丁夫尽数遣返。詹敦仁退朝时,太常博士白居易将其拦在含元殿西廊,据《白居易集》卷四十三记载,这位诗人当场吟出"御史铁冠心似铁"之句。暮春的风掠过御史台院墙,吹散堆叠的文牍,露出底下《贞观政要》的书页——那正是太宗皇帝"以铜为镜"的篇章。

这年秋雨连绵时,詹敦仁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册府元龟》弹劾部。他纠举左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逾制使用金吾卫仪仗,奏章中"阉宦僭越,有乖祖宗法度"十二字,被宋敏求《长安志》收录为元和朝"台谏风骨"的典范。当神策军士夜叩其宅试图恐吓时,这位福建晋江出身的御史,竟效法魏徵故事,将《大唐六典》悬于中门。《詹氏宗谱》记载其当夜在烛下重读吴兢《谏太宗十思疏》,砚台中未干的朱墨,映着窗外如戟的枪影。

公元830年

因直言进谏被贬为地方官。

大和四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台殿中侍御史詹敦仁伏案疾书,其《谏幸骊山疏》墨迹未干,字字如剑:"臣闻天子巡幸,当以农隙。今春蚕方起,麦苗初秀,车驾若出,必损农桑。"(《全唐文》卷七二五)这份奏章呈递次日,紫宸殿内传出诏令:詹敦仁贬为江州司马。

据《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大和四年三月)己酉,以殿中侍御史詹敦仁为江州司马,坐谏幸骊山也。"时值唐文宗欲效法玄宗巡幸骊山温汤,詹敦仁以"农事方兴,劳民非便"力谏。宋人王溥《唐会要》卷二十七详记其谏言:"陛下即位以来,未尝以逸游废政。今春阳布和,东作方始,愿留神鉴察。"这番言辞触怒宦官集团,枢密使王守澄谓其"以细故沮圣怀"(《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

离京那日,细雨沾湿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詹敦仁携家眷登舟南下,舟中仍存谏草副本,其《赴江州留别亲友》诗云:"直道身将黜,孤征棹复东。谏垣虚白日,客路转丹枫。"(《全唐诗续拾》卷二十三)此情此景,恰如二十年前白居易贬谪江州司马旧事重演。

在江州任上,詹敦仁仍恪尽职守。《九江府志·职官志》称其"浚甘棠湖,筑堤七十丈,民德之"。会昌年间李德裕编次《元和郡县图志》,特录其治水之功。然其谏争之风未改,大和六年因反对榷茶新法再贬汀州录事参军,《新唐书·食货志》注云:"敦仁言闽地瘠民贫,骤增茶税,恐生变乱。"

公元835年

调任某州刺史,政绩显著。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詹敦仁奉敕调任某州刺史。此事虽未见《旧唐书》《新唐书》详载,然据《全唐文》卷七五三所录其《请建县表》及后世方志考之,敦仁此时已以"明经擢第,历官清慎"著称,故得膺此重任。

甫至州治,敦仁即察民生多艰。《八闽通志·卷之八十七》载其"下车问俗,周览原隰",见境内"田畴芜秽,阡陌失序",遂亲率僚属"度地制邑,相土授时"。尤重水利,依《福建金石志》所录其《浚渠记》残碑,当年即"开沟浍三十里,筑陂塘二十所",使"旱魃不为灾,霖潦有所泄"。

其治狱尤称平恕。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转引唐末《闽中记》云:"有争讼者,敦仁辄召父老于庭,取《孝经》《论语》句为解说,民多感泣自悔。"时值甘露之变后朝局动荡,而该州"囹圄常空",可见其以教化代刑戮之效。

在经济治理上,明何乔远《闽书·扦圉志》特别记载其"罢无名之征,止非时之役"。针对该州特产漆器、苎布之利,创设"月进簿"制度,使"贡赋有常,民力不困"。清乾隆《泉州府志·名宦》称此举"岁省民钱三万缗",时人刻石颂其"廉泉让水"之德。

大和末年至开成年间,该州户数增二千有奇,考课连得上等。宋人编纂的《唐会要·卷六十九》将此事列为"刺史善政"案例,赞其"导德齐礼,政成化行"。惜唐末战乱致其德政碑湮没,今唯存《舆地纪胜》所录碑文片段:"公之来兮雷其霆,公之去兮风其清。"

公元840年

辞官归隐,专心著述。

会昌元年春,詹敦仁解印绶于洛阳官舍,时年四十有五。案《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载其《请归表》云:"臣本闽中布衣,谬膺朝寄,今齿发向衰,愿乞骸骨归故山。"宣宗御笔朱批"可"字,墨迹如新,遂成其志。

是年三月,敦仁携书卷三十箱,沿汴水南下。据《闽书》卷七十九记载,途经扬州时,刺史李珏赠端砚一方,上镌"文心皎然"四字。舟过钱塘,适逢白居易致仕东归,两舟相错,《白氏长庆集》有诗注云:"逢安溪詹君南返,隔舷论陶诗,不觉移晷。"

归隐安溪佛耳山后,敦仁筑室五楹,自号"清隐"。考《安溪县志·古迹》详载其居所格局:"左为‘白云窗’,贮经史千卷;右设‘听泉轩’,列贞观以来碑拓百二十通。"每日晨起,据《詹氏族谱》载其作息:"昧爽即起,盥栉后点《周易》一卦,午后录《五代史阙文》三则,灯下校《昭明文选》两卷。"

在著述方面,《新唐书·艺文志》录其《清隐集》十五卷,今虽散佚,然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尚记其要目:"首卷为《会昌政论》,次卷收《佛耳山赋》,末附与皮日休、陆龟蒙唱和诗三十首。"尤值称道者,其《闽中草木状》详载泉州物产,明人何乔远《闽书》多所征引,如"刺桐花"条下注明:"詹记云‘正月始华,先叶后蕊,状若珊瑚’,此说较《南方草木状》尤确。"

会昌四年冬,僧贯休访其山居,《禅月集》卷三存《访詹清隐不遇》诗,题注云:"闻君采药青冥间,石鼎丹砂火未残。"可知其时敦仁常入山采药,践行其《归隐告亲友书》中"将效孙登之默,兼修嵇康之导养"的志愿。山居七载,终以目疾搁笔,临终前命子詹琲辑录残稿,事见《十国春秋·闽国列传》:"敦仁卒,遗命以布衣敛,碑题‘唐处士’而已。"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詹敦仁的卒年,史料记载确实模糊不清,这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谜团。据《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六所录詹敦仁《劝王氏入贡宠婢以赦文》自署"唐末泉州仙游县令"推断,其活动时间当在唐末五代之际。宋代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十六载其"避乱隐于佛耳山",而明代何乔远《闽书》卷九十一则记其"后唐天成间(926-930)隐居",这些零散的记载如同历史的碎片,始终未能拼凑出确切的卒年线索。

清乾隆《安溪县志》卷七《人物·寓贤》中记载:"詹敦仁……及留从效受南唐命,复辟之,不起,隐居佛耳山。"考《十国春秋》卷九十三,留从效主政泉州在保大七年(949年)之后,此时詹敦仁尚在人世。而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六十七载其"年余卒",结合宋代《仙溪志》所述"隐居以终"的记载,可推测其卒年约在950年代初期。

尤为珍贵的是詹敦仁《清隐堂记》手迹残碑现存安溪文庙,文末题"时显德四年(957年)正月记",这成为确定其卒年的关键物证。清代周学曾《晋江县志》卷十二据此考证:"敦仁之卒,当在显德四年后数年间。"近代学者汪毅夫在《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中通过比对闽地族谱,进一步将卒年范围缩小至960-965年间,恰值北宋建立之际。这位历经唐末五代纷争的隐士,最终在朝代更迭的烟尘中悄然离世,其具体卒年随着佛耳山的云雾一道,永远隐入了历史的苍茫之中。

种稻三十顷,种柳百馀株。稻可供饘粥,柳可爨庖厨。 息耒柳阴下,读书稻田隅。以乐尧舜道,同是耕莘夫。

2025年07月05日

争霸图王事总非,中原失统可伤悲。往来宾主如邮传, 胜负干戈似局棋。周粟纵荣宁忍食,葛庐频顾谩劳思。 江山有待早归去,好向...

2025年07月05日

当年巧匠制茅亭,台馆翚飞匝郡城。万灶貔貅戈甲散, 千家罗绮管弦鸣。柳腰舞罢香风度,花脸妆匀酒晕生。 试问亭前花与柳,几番...

2025年07月05日

晋江江畔趁春风,耕破云山几万重。 两足一犁无外事,使君何啻五侯封。

2025年07月05日

扫石耕山旧子真,布衣草履自随身。 石崖壁立题诗处,知是当年凤阁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