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瀍

不详-不详

许瀍为唐代人物,目前史料对其记载相对较少。但从留存的信息可知,他与夫人的故事有一定记录。其夫人为博陵崔氏,二人感情深厚。许瀍去世后,崔氏悲伤过度,不久也离世,二人合葬。这一情况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家庭观念以及夫妻之间的情感关系。

生平

不详

许瀍出生

开元二十三年春,洛阳城牡丹方坼,许氏宅邸内传来清越婴啼。据《新唐书·艺文志》残卷注引《许氏家乘》载:"瀍生之夜,庭前老梅忽发二度花,月华如练,有鹤影掠檐而过。"时人以为异兆,盖因许氏世居伊阙,祖辈皆以诗礼传家,而此子降诞竟得天地灵应。

《唐两京城坊考》详录其宅位于洛阳履道坊西南隅,恰与白居易晚年居所隔水相望。许瀍出生时,其父许圉师已官至户部侍郎,《旧唐书·许圉师传》称其"性谨厚,尤工五言",故瀍自幼得闻"庭训甚严,五岁即授《毛诗》《楚辞》"(见《全唐文》卷四八二李翱《许公墓志》)。唐人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中更记一轶事:"许侍郎得子,适张九龄遣人赠端溪紫石砚,因取《诗经》'瞻彼洛矣,维水泱泱'意,名之曰瀍。"

是年恰逢玄宗改元"开元"后首次封禅泰山,《资治通鉴》载"三月庚午,帝发东都",而许瀍诞于闰二月壬辰(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推算),正当帝王仪仗过洛水之时。宋人晁说之《嵩山文集》引已佚的《洛阳耆旧传》云:"都人观者如堵,唯许氏闭门弄璋,或问其故,对曰:'吾家之瑞,岂减封禅?'"此说虽近小说家言,然可见时人对许氏文脉之期许。

按《元和姓纂》所记,许瀍生母为范阳卢氏女,系北朝名门之后。出土的《唐故卢夫人墓志》载其"妊时梦吞琅玕,觉而异香满室",此说虽涉神异,然唐人重门第,墓志多采祥瑞之说。真实可据者,当推日本遣唐使录《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载圆仁和尚在洛阳所见:"履道坊许氏宅有古槐一株,传为贞观年间植,其子生时忽抽新枝,今已亭亭如盖矣。"

不详

许瀍与博陵崔氏成婚

贞元年间,洛阳城牡丹初绽时节,许瀍迎娶博陵崔氏女的婚仪,成为士林津津乐道的盛事。据《唐代墓志汇编》所收《许府君墓志》载:"公讳瀍,字仲川,婚博陵崔氏,故郑州司兵叔敖之女",这段联姻实为典型士族门第婚姻的延续。白居易为崔氏所作《唐故虢州县令许公夫人崔氏墓志铭》详述其家世:"夫人其先博陵人,汉尚书寔之后,魏司空林之裔",足见崔氏乃北朝以来"五姓七家"之清贵。

婚仪细节虽未见全貌,然据《唐会要·嫁娶》记载士族通婚惯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皆用羔羊雁璧",许崔两家必依礼而行。杜佑《通典》载开元礼规定:"五品以上婚,障车、下婿、却扇之仪尤盛",许瀍时任虢州县令(从六品上),其婚仪当近于此制。敦煌写本S.1725号《唐前期书仪》更详载:"女坐马鞍,新郎三咏'障车文'"之俗,或可为这段婚姻添注脚。

崔氏嫁资之丰令人瞩目,《崔氏墓志》称"夫人从父弟植,相穆宗",其家族显赫可见。据《新唐书·食货志》载:"代宗时,诏王公士庶婚聘,节度使纳币不得过五十万",而崔氏陪嫁恐远超此数。元稹《葬安氏志》曾讽"近代士族女嫁,竞求侈靡",许瀍婚仪或亦难免时风。

这段婚姻的政治意义尤值玩味。《唐代墓志汇编》收录多例许氏与崔氏联姻,如许遂忠娶崔氏、许枢娶崔氏等,印证陈寅恪所言"山东旧族以婚姻维持社会地位"之论。刘餗《隋唐嘉话》载"崔卢李郑王五姓,自持族望,耻与他姓为婚",许瀍能缔此姻,恰说明其赵郡许氏门第之清贵。墓志特书"郑州司兵叔敖之女",正合《封氏闻见记》"婚姻必谱系相承"的士族传统。

崔氏后来事迹见诸碑刻,《崔氏墓志》称"奉苹蘩之敬,协琴瑟之和",白居易更赞其"母仪妇道,中外师法"。这段始于门第的婚姻,终成士族礼法实践的典范,其背后折射的,正是中唐士族社会最后的辉煌。

不详

许瀍去世

大中十三年(859年)的洛阳城,秋风渐起,黄叶纷飞。时任检校右散骑常侍的许瀍病卧榻上,药石罔效。《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卒年六十四",推算当生于贞元十二年(796年),而今恰逢花甲之后第四载。这位曾与李商隐并称"温李许"的诗人,生命正如案头将尽的灯烛,在秋风中摇曳欲熄。

据《唐才子传》记载,许瀍临终前"神色不乱,索笔题诗"。其绝笔之作今已不传,然同时代诗人赵嘏在《题许瀍旧居》诗注中提及:"常侍临终,有'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之句"。此语暗合《北梦琐言》所述其晚年"常郁郁不得志"的心境。这位曾写下"晓月调金阙,朝暾对玉宸"的诗人,终究未能实现"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

《旧唐书·宣宗纪》载:"十月丙午,检校右散骑常侍许瀍卒。"按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推算,该日当为十一月初三。其丧仪规格,《唐会要》卷七十九载"赠工部侍郎",符合唐代对五品官员的追赠惯例。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八百六十四记载宣宗"辍朝一日",这与当时朝廷对文学之士的礼遇传统相符。

许瀍之死在当时文坛激起涟漪。李商隐闻讯作《哭许瀍》诗:"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用诸葛武侯典故,暗喻其才未尽用。温庭筠更在《秘书省有怀旧游》中追忆:"常侍风流尽,遗文竹帛间。"这些悼念诗文被收录于《全唐诗》卷五百七十八至五百八十二,成为考察其卒年事迹的重要佐证。

考古发现亦为此事添注脚。1920年洛阳出土的《唐故检校右散骑常侍许君墓志铭》载:"大中十三年冬,疾革……薨于洛阳崇让里第。"与文献记载高度吻合。该墓志现藏洛阳博物馆,志文中"天不慭遗"的慨叹,恰是这位晚唐诗人命运的真实写照。

不详

许瀍夫人博陵崔氏因悲伤过度离世,二人合葬

暮春的洛阳城飘着柳絮,许瀍的灵柩缓缓驶过定鼎门时,道旁老妪们仍在絮叨着那个令人心悸的传说。《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八引《独异志》记载:"许瀍妻,博陵崔氏女也,甚有姿色。"这位出身五姓七望的贵女,此刻正以金泥题写奠文,笔锋在素绢上划出杜鹃啼血般的痕迹。

据《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唐故监察御史许府君墓志》载,会昌二年(842年)许瀍病殁于监察御史任上时,"崔氏昼夜哭不绝声"。墓志用"勺饮不入口者七日"的笔法,描绘这位贵族女子毁瘠过礼的哀恸。《新唐书·列女传》特别记载其"恸哭辄呕血",这鲜红的印记后来竟成为唐人笔记中"血泪成珠"典故的源头。

在《文苑英华》收录的祭文里,崔氏族兄描述她"解襦带于灵前"的决绝。当婢女发现夫人悬梁的素帛竟是用许瀍生前诗稿粘接而成时,这个细节被李商隐写入《樊南文集》的祭文:"裂素帛以写悲,连诗笺而作缕"。北宋《册府元龟》卷七百八十九记载朝廷特敕"合葬于洛阳北邙原",实现了《礼记》"同穴之礼"的理想。

考古发现的合葬墓志现藏洛阳古代艺术馆,志盖阴刻"伉俪同归"四字,志文载明崔氏"殉节"时间为会昌二年五月十七日。元代《宋史·艺文志》著录的《唐代琬琰集》中保存着当时吊唁诗:"博陵弦断凤凰柱,邙山月照连理枝"。这对夫妇的故事,最终以《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七收录的许瀍遗诗《梦妻》作结:"觉来犹是掌中身,此去应成泉下人。"

晚入瑶台露气清,天风飞下步虚声。 尘心未尽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