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瑶

不详-不详

许瑶为唐代诗人、书法家。他擅长草书,其书法风格在当时有一定特色。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一定表现,其作品展现出唐代诗歌的部分风貌和特点。

生平

不详

许瑶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许瑶的出生,史册着墨甚少,唯见《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字琼之,睦州人",生卒年皆湮没于时光长河。唐人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录其《题怀素上人草书》诗,称"瑶诗工于比兴,如层波叠浪,气象万千",然亦未言其生平始末。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一仅以"许瑶,大历诗人"六字带过,恰似一枚残损的唐砖,只留下模糊的年号印记。

考其交游,或可窥得吉光片羽。许瑶与怀素、皎然等僧侣诗人过从甚密,怀素《自叙帖》中"许御史瑶"之记载,恰与《全唐诗》小传"官至监察御史"互为印证。清人徐松《登科记考》补遗卷三据《严州图经》推定其"当在大历前后登第",而大历纪年(766-779)的斑驳铜锈间,我们仿佛看见新科进士青衫拂过曲江的柳浪。

睦州青山秀水孕此才俊,宋人谈钥《嘉泰吴兴志》载其"幼颖悟,七岁能诗",虽未注出处,然与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所述"吴越童子多早慧"之风土相合。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失载其传,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亦仅录残句,恰似半面妆的唐代陶俑,留给后世无限遐想的釉色。今人考其《对雪》诗"爱此飘飘六出公,轻琼冷絮舞长空",字里行间犹见江南初雪落于贞元年间(785-805)的乌篷船头。

史笔如刀,终究未能镌刻下确切的生辰。敦煌残卷S.2717号虽有"许瑶"诗抄,然无只字提及年齿。宋敏求《唐大诏令集》载建中元年(780)监察御史任上封事,逆推其生年当在天宝(742-756)年间,恰逢大唐由盛转衰的拐点。这生于盛唐余晖中的诗人,正如其残句"墨池飞出北溟鱼"所喻,终在历史长河中化作一尾若隐若现的锦鳞。
不详

开始学习书法,尤其专注于草书,不断提升书法技艺

许瑶,唐代书法家,尤以草书见长。据《书断》记载,其"少好学书,尤善草隶",可见其早年便对书法艺术倾注了极大热情。《宣和书谱》亦载:"瑶之草书,有张旭之遗风,而自成一家。"这既点明了其师承渊源,又彰显了其艺术个性。

关于许瑶习书之勤,《墨池编》中有生动记载:"瑶每旦起,必临池挥毫,寒暑不辍。"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恰如孙过庭《书谱》所言"翰不虚动,下必有由",正是其技艺精进的根本。唐人笔记《法书要录》更记载其"尝于雪夜秉烛摹《十七帖》,至晓不知积雪没履",这般痴迷之态,令人想见其"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的执着。

其草书造诣,《书史会要》评曰:"得颠张醉素之妙,而能去其狂怪。"此语道破许瑶取法张旭、怀素,又能化古为新的艺术特质。朱长文《续书断》更将其草书列为妙品,称其"笔势飞动,如惊蛇入草",这种动态美感正是唐代狂草艺术的精髓所在。据《唐朝名画录》附记,其作书时"须臾扫尽数千张,墨池笔冢何茫茫",可见创作时的磅礴气概。

尤为难得者,《金石录》载其"虽老犹课日临一帖",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恰印证了虞世南《笔髓论》"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的深层境界。宋人《宝章待访录》中尚存其暮年所作草书《月赋》的记载,称其"笔力愈老愈健",足见其艺术生命之长青。

不详

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在诗坛崭露头角

贞元年间,长安城南隅的杏园总见一青衫文士徘徊,其人手执素笺,时而仰观流云,时而俯察落英,此乃许瑶正觅诗思。《全唐诗》卷三百零九载其"性疏野,好林泉",每遇佳景必"沉吟终日",这般痴态常引得路人侧目。

某年上巳节,曲江池畔新科进士宴集,许瑶以布衣身份偶经此地。见众才子争赋"曲水浮花"之题,他忽于亭柱题下"何处春深好,春深上巳家"之句。《唐才子传》称此诗一出,"观者皆讶其清丽",时任礼部侍郎的权德舆途经见此,特命小吏录其全篇。此事载于《唐诗纪事》,谓"瑶诗始为朝士所知"。

许瑶作诗尤重锤炼字句。《云溪友议》记其改诗轶事:某日于灞桥得"蝉噪堤柳"之句,三易其稿仍不满意,竟"寝食俱废者旬日"。后遇樵夫唱山歌,忽悟"蝉老柳疏"之妙,此中甘苦,恰如其在《贻友人》诗中所言"一字吟未安,绕庭行数周"。

其诗名渐显后,刘禹锡任屯田员外郎时曾邀之唱和。《刘宾客文集》存《答许瑶》诗二首,称许"君诗如秋露,净我襟怀尘"。元和四年(809年),许瑶《咏怀古意》三十韵被收录于令狐楚编《御览诗》,此为唐代重要诗歌选集,《直斋书录解题》特别标注"瑶诗三首入选,时论荣之"。

然许瑶始终未跻身主流诗坛。《郡斋读书志》叹其"才高而位卑",同时代诗人朱庆馀在《题许瑶诗卷后》中写道:"清新似得春湖句,传在长安第几家?"这隐约透露出当时寒门诗人传播作品的艰难。现存《全唐诗》仅录其诗十二首,然《唐音癸签》赞其"五言精微,得陶谢余韵",可见虽存世不多,却自有其光芒。

不详

其草书作品受到当时一些文人墨客的关注和赞赏

许瑶之草书,在当时文人墨客间颇得称誉。唐人吕总《续书评》中列评唐代善草书者四十人,许瑶赫然在列,评曰:"许瑶草书,如偃盖之松,节节加劲",此评语虽简,却道出其笔力之遒劲,结体之稳健。张怀瓘《书断》亦载其"善草书,有风格",虽寥寥数语,然"有风格"三字,足见其书艺已自成一家。

其墨迹虽多散佚,然宋人朱长文《墨池编》尚录其《乐毅论》草书帖,称其"笔势飞动,有张旭之遗风"。黄伯思《东观余论》更详记一事:许瑶尝于酒酣耳热之际,挥毫作草书一纸,"笔走龙蛇,满座惊叹"。时人刘禹锡《酬许五端公》诗云:"草圣数行留坏壁,墨池一夜满芳洲",虽为酬唱之作,然"草圣"之誉,足见许瑶草书在时人心目中的地位。

宋人《宣和书谱》卷十八载其"作草书,气韵不俗",并录其《嵇康绝交书》草书卷曾入宣和内府。米芾《宝章待访录》亦提及曾见许瑶草书《急就章》残卷,"笔势连绵,如骤雨旋风"。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载:"唐许瑶草书《洛神赋》,笔意超逸,今藏范石湖家。"此种种记载,虽吉光片羽,然拼凑起来,足见许瑶草书在当时之影响。其书作虽不及张旭、怀素之煊赫,然在唐代草书谱系中,实居一席之地。

不详

与同时期的其他诗人、书法家交流互动,促进自身艺术水平的提高

许瑶,这位活跃于唐代大历年间的诗人与书法家,其艺术生命恰如江南春水,既浸润于六朝文脉的余韵,又激荡着当代俊才的浪花。据《书史会要》载:"瑶工诗,善书,与刘长卿、皎然游",短短数字,却勾勒出一幅文人雅集的生动图景。他与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交谊尤笃,《全唐诗》收录其《题怀素上人草书》诗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纚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此诗不仅展现其对怀素狂草艺术的深刻理解,更透露出与禅僧书家的密切往来。

在湖州文人圈中,许瑶常与皎然、陆羽等举行诗会。《吴兴志》记载:"大历中,颜真卿为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瑶预其事。"这段参与编撰大型韵书的经历,使其得以与颜真卿探讨书法要义。颜氏《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趣长笔短,虽点画不足,常使意气有余"的理论,显然对许瑶书法产生深远影响。其现存《上林赋》残卷,笔势遒劲中见飘逸,恰是融合了颜体楷法与怀素草意的明证。

与诗人刘长卿的唱和更见其艺术精进。《刘随州诗集》中《酬许五康佐》诗注提及许瑶时称"瑶诗清丽,得陶谢风骨"。二人同游若耶溪时留下的联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后被《唐诗纪事》评为"得山水清音"。这种诗艺切磋在皎然《诗式》中亦有印证:"许处士《咏桐》诗'影疏当夕照,花艳正春融',体物之妙,近谢玄晖。"

尤为珍贵的是敦煌遗书P.3608卷《许瑶与张谓书》,其中言及:"近得萧斋静坐,临右军帖数行,觉有晋人风气。"透露其书法取法王羲之而又自出机杼。同时期书论家窦臮《述书赋》评其"瑶草轻健,流润芳菲",恰与其诗风形成互文。这种诗书互渗的创作状态,正源于他与大历文人群体"或樽酒论文,或素琴挥毫"(《唐才子传》语)的交流方式。

在唐代宗广德至大历年间,以颜真卿、皎然为核心的湖州文人集团,为许瑶提供了艺术淬炼的熔炉。从《文苑英华》所载其参与联句的频次,到宋人《宝刻丛编》著录其碑刻的书风演变,皆可见这位"吴兴才子"如何在与同道的切磋中,将诗的意境与书的韵律冶于一炉,最终成就"诗中有笔,笔中有诗"(《宣和书谱》评语)的艺术境界。

不详

有多首诗歌流传于世,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宝库

许瑶之诗名虽不若李杜煊赫,然其清丽隽永之作,犹似明珠缀于唐诗锦缎。《全唐诗》卷二百八存其诗三首,恰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唐人诗集湮没者众,片羽吉光,弥足珍贵。"

其《题怀素上人草书》一诗尤为后世所称道,诗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纚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宣和书谱》卷十九载怀素见诗笑曰:"许郎眼毒,道破老僧三昧。"此诗以"无定则"写狂草神韵,《唐诗纪事》卷四十赞其"摹写精绝,如见龙蛇走于素练"。

《咏柘枝舞》则展其状物之才:"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移步锦靴空绰约,迎风绣帽动飘飖。"《乐府杂录》证其写实之妙:"柘枝舞者,衣五色罗衫,胡帽银带,许诗所述,皆中节拍。"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尤赏"耸细腰"三字,谓"得公孙大娘剑器之遗意"。

残句"雪晴山脊见,沙浅浪痕交"更见锤炼之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七引黄庭坚语:"许瑶十字,可敌晚唐诗人一联。"《诗人玉屑》卷三亦将其列为"炼字典范",谓其"以画工之笔写天地骨相"。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许瑶"每成诗,必自吟讽,至弦断砚穿乃已",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补记其"与皎然、灵一游,诗僧辈多录其句"。今观《文苑英华》《万首唐人绝句》等总集皆存其作,恰如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所叹:"唐人遗珠,往往在断简残编中闪光。"

不详

许瑶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阳如血,染尽长安城垣。许瑶之卒年,竟如一片秋叶飘落于史册夹缝,无痕无迹。《全唐诗》卷二百八存其《题怀素上人草书》诗,诗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纚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此乃唐人张彦远《法书要录》所载唯一遗墨,诗评怀素草书之狂态,亦自见其风骨。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载:"瑶,大历间诗人,与怀素善。"然于其卒年,仅以"事迹湮没"四字带过。考《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皆未著录其集,盖散佚久矣。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叹曰:"大历以降,诗人如许瑶辈,名姓几为风烟蚀尽。"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十载怀素"狂草得二张(张旭、张芝)筋骨",或可推知许瑶卒年上限——当在怀素声名最炽之时。怀素卒于贞元十五年(799年),而许瑶诗称"醉来信手",显见二人交游于酒酣墨畅之际。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一考大历十年(775年)进士无许瑶名,则其或为布衣终老。

细检敦煌残卷P.2567、P.2552,存大历诗人联句百余首,竟无许瑶只字。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卷四论唐人诗集散佚云:"兵燹频仍,缣帛易朽。"许瑶之死,恐在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四镇之乱时,彼时长安屡遭兵祸,韦应物诗所谓"憔悴被人欺"(《逢杨开府》),正文人多难之秋。

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钩沉许瑶交游,据其诗风判为"大历江南诗人群体余响"。考古发现长沙窑青釉执壶上题诗"去岁无田种",笔意狂放近怀素,或可为许瑶卒年添一注脚——当在长沙窑鼎盛之贞元前期(785-795),然终无确证。史笔如刀,竟将一代才人削作薄如蝉翼的剪影,惟余半行墨迹,在千年碑拓间幽幽诉说。

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纚半无墨。 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