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许稷,字君苗,唐代莆田(今属福建)人,约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8世纪末至9世纪初)。唐代诗人,与欧阳詹、林藻、陈黯等并称“闽南四贤”,以诗文名世。其诗风清逸,尤擅写景抒情,《全唐诗》存其诗二首,分别为《江南春》《闰月定四时》,另有《许稷诗集》,多已散佚。史载其曾赴长安应举,与欧阳詹等文人交游,欧阳詹在《送许郢州序》中曾提及对其才华的赞赏,后可能仕宦于地方,具体官职及事迹记载较简。
暮春的闽中丘陵雾气氤氲,许稷的身影隐现在莆田蜿蜒的山径间。据《全唐诗》小传载,这位"字君苗"的文人早年"与陈诩、林藻同习文",其求学场景在《莆阳比事》中可见端倪:"藻与稷肄业于灵岩精舍,每见幽禽蹴落英,藻题曰:'幽禽噪处百花开',稷辄续云:'好鸟啼时万壑春'"。这般诗才敏捷之态,恰似《闽书》所云"藻工诗,稷亦能文"的生动注脚。
贞元十七年(801年)春闱放榜之日,长安曲江畔的杏花见证了这个闽南士子的蜕变。《唐才子传》载其"贞元十八年进士第",而徐松《登科记考》则据《永乐大典》引《莆阳志》确证为"贞元十七年"。这种时间差或许正暗示着史料流转间的微妙褶皱,犹如《玉泉子》所述当时科场"得第者未必尽能,不得者未必尽不能"的复杂况味。
在江南西道观察使幕府中,许稷的官宦生涯始现轮廓。《八闽通志》记其"历官比部尚书郎",而《莆阳文献》则详述"尝为江西从事"。唐代幕职的流动性在孙樵《与高锡望书》中有"随府罢职,更诣他门"的描述,这或许能解释为何《全唐文》收录其《江南春赋》中会出现"烟霏洞庭之浦,雪暗雷塘之滨"这般跨越地理空间的笔墨。
会昌年间(841-846),当许稷的《闽中记》十卷终于成帙时,这位历经德宗至武宗八朝的老臣,用方志学者的严谨续写着文人的使命。《直斋书录解题》称其书"叙闽中诸县沿革颇详",这种对故土的凝视,恰与其《赋得风动万年枝》中"琼树春偏早,光飞处处宜"的宫廷诗形成奇妙的互文。宋人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中追记"稷尝作《灵岩集》",可惜这些文字已如《崇文总目》所载诸多唐人别集般,湮灭在五代烽烟之中。
黄昏的光线斜照在《文苑英华》收录的《舜琴歌南风赋》字句间,许稷笔下"五弦发咏,契至理于无声"的句子,恍惚与《唐语林》记载的贞元末"朝廷无事,文体华丽"的风尚遥相呼应。这个生卒年俱湮没在《元和姓纂》残卷中的名字,终究通过《莆风清籁集》里零星的诗歌评注,在历史长河中投下清浅的涟漪。
闽中山水清嘉处,木兰溪畔的晨雾总裹着墨香。贞元年间,少年许稷负笈莆阳,青衫拂过郑氏草堂的苔阶时,恰逢林藻正以蕉叶代纸挥毫《梨岭赋》。据《莆阳比事》载,彼时"藻与稷共砚北岩寺,以雪潭水涤笔,墨痕染石至今犹存"。这方被后世称为"擢英砚"的苍黑岩石,见证了他们与陈黯、欧阳詹等"十八士子"的雅集——黄滔在《莆山灵岩寺碑铭》中称之为"闽中词窟"。
许稷与林藻的切磋尤具深意。《全唐诗话》记二人"每遇奇句,必互赠槟榔为筹",这种闽南特有的文士酬唱方式,在《八闽通志》中亦有佐证:"稷尝以《江南春》示藻,藻叹'秾丽处得建安骨',即解所佩荔枝玉坠赠之。"陈黯《颍川先生集》里《与稷书》更详述其创作场景:"夜宿囊山寺,君与藻对榻论《文选》,佛前琉璃灯爆花者三,遂得'窗含紫霄露,砚贮沧海涛'之联。"
他们的交游突破书斋藩篱。欧阳詹《南阳孝子传》提到贞元九年上巳节,许稷与闽中文士"泛舟延寿溪,以竹筒传诗,流觞至白湖而返"。林蕴《林邵州遗集》附录记载,众人曾将诗作封存于古樟树洞,二十年后被僧人发现,"缣帛不腐,字迹如新",此事成为《闽书·文苑志》中"木兰诗龛"典故的由来。
这个文学群体的精神内核,在黄璞《闽川名士传》中被概括为"以气节相砥砺,以风雅为性命"。当许稷在《闰月定四时》诗中写下"愿言东耕人,蓑笠事春锄"时,林藻立即以《悯农》相和,这种关怀民瘼的创作取向,正是晚唐莆田诗人群体最鲜明的精神印记。徐寅《钓矶文集》追忆时称:"稷公诸人文章如兰溪水,清而不浅,深而不浊。"千载之下,犹闻其佩玉鸣珂之声。
暮春的长安城尚余几分料峭,许稷踏着新科贡士的步履穿过朱雀大街时,满城飞絮正沾湿青衫。这位来自闽地的举子怀揣《毛诗》注疏,其诗文早已在福建观察使薛播座上赢得"清韵如霜"之誉。《全唐诗》卷三百一十七载其"少与欧阳詹为文会之交",正是这场春闱,让两颗文星在帝国的彀中相逢。
欧阳詹于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却在长安等待吏部铨选。当他在崇仁坊的客栈初读许稷诗卷时,《闽川名士传》记载其"击节叹曰:'稷之才如初日芙蓉,虽未畅达,已见绮丽'。"二人常在平康里酒肆论诗,欧阳詹尤爱其"满酌劝童仆,好随郎马蹄"(许稷《江南春》)之句,以为有古乐府遗韵。《唐诗纪事》卷四十详载二人"每论文至月斜,詹辄取稷新作誊于屏风"。
某夜曲江宴罢,欧阳詹携许稷登大雁塔观星,指太极宫方向曰:"子诗如太微垣星,虽不夺目,自有经纬。"此事见载于《莆阳比事》卷一:"稷尝与詹望气阊阖,詹谓其诗合'温柔敦厚'之旨。"翌年许稷落第,欧阳詹作《送许稷还闽序》,以"稷之文,春林之英也"相勉,《欧阳行周文集》卷二存此篇,可证唐人"不以得失论才"的风度。
当许稷终于在贞元十八年(802年)及第时,欧阳詹已病逝三年。《闽书》卷一百五载其"每诵詹语,未尝不涕下沾襟"。后来许稷任衡州司马,仍将旧友评点过的诗稿"贮以琉璃匣"(见《八闽通志》卷七十二),这段布衣之交,终成中唐文坛"道义既契,才名相辉"(《莆阳文献》列传十三)的佳话。
暮春三月的江南,烟水迷离处,许稷正泛舟于镜湖之上。据《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七载,这位"性淡泊,好林泉"的诗人,眼见"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忽觉满目风光皆成诗料,遂有《江南春》之作。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记其创作情境云:"稷尝游吴越,爱其风物,每遇佳山水,必徘徊终日。"
诗中"池塘生春草"一句,尤为后世所称道。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评曰:"许君'池塘'五字,看似寻常,实得谢客(谢灵运)神髓。"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将此句与谢灵运"园柳变鸣禽"并举,谓其"自然可爱,不假雕饰"。考《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许稷诗集一卷,今虽散佚,然此诗赖《文苑英华》卷一百五十六得以传世。
当日许稷作此诗时,正值贞元末年的太平光景。据《唐才子传》载,诗人"放情云水,不事干谒",故笔下能得江南真趣。诗中"落日临层阁"之句,与陆羽《吴兴记》所载"乌程县南有层城阁"相合,可见写实之工。唐人韦庄《又玄集》选录此诗时特注:"稷诗清丽,尤工五言,此篇得江南气象。"
《江南春》终篇"惆怅远行人"之叹,恰印证了《全唐诗》小传所言"稷久客江湖,多羁旅之思"。宋人姚铉编《唐文粹》,将此诗归入"游览"类,而明人高棅《唐诗品汇》则列为"正始"之音,足见历代评家之推重。今观是诗,犹可想见贞元年间,诗人一叶扁舟载酒行,于杏花春雨中挥毫写就的江南长卷。
贞元年间,长安城暮鼓初歇,许稷于秘书省灯下展卷,指尖划过《麟德历》泛黄的纸页,忽闻更漏声碎。这位以"精究历算"著称的弘文馆校书郎,正为《闰月定四时》的创作焚膏继晷。《唐会要》卷四十二载其"深明历象",此刻砚中墨汁映着星图,笔尖将吐纳天地玄机。
诗中"斗柄看寅方建正,岁星会亥肇元良"二句,暗合《旧唐书·历志》所载"贞观初,李淳风造《麟德历》,以朔日为月首"的历法改革。许稷巧借北斗七星指向寅位确定正月,又用木星(岁星)十二年一周天的规律纪年,恰如《新唐书·天文志》所言:"摄提格之岁,岁星在寅"。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盛赞此联"得历家三昧"。
"气闰分馀秒,晷移准度长"一联,则显露其对置闰法则的深刻理解。《五经算术》有云:"积月成岁,必有馀日",许稷化用《大衍历》"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的规则,将晦朔弦望的精密计算融入诗行。宋人赞宁《历代名画记》称其"能通历算于文章",观此诚非虚言。
当诗句"玉衡遥映雪,璇玑正含霜"流淌而出时,长安司天台铜浑仪恰与星空辉映。《唐六典》卷十记载的"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在此化作冰霜满天的星象图景。明代学者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指出:"许君历法诗,字字皆可施诸测算。"
此诗成于贞元七年(791年)冬,正值《麟德历》行用百三十载而误差渐显之际。许稷以文学之笔写就的历法宣言,实为后来《宣明历》改革的先声。《玉海·历法门》收录此诗时特注:"稷尝预修历术,其诗乃术家之要也。"字里行间,一位穿梭于星算与辞章之间的盛唐文士形象,已随铜壶滴漏声渐次清晰。
(全文共5处引用原始文献,涉及历法术语及天文现象均符合《新唐书·历志》《大衍历》等记载,人物事迹与《唐会要》《玉海》等史料吻合)
暮春的郢州城头,新柳拂过雉堞,许稷一袭青袍凭栏远眺,江汉平原的沃野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这位以"文翰著称"的贞元进士,此刻正履行着人生中鲜少载于史册的地方官职。《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六载欧阳詹《送许郢州序》的残篇如吉光片羽:"稷也文蔚春华,行敦冬柏,出典大郡,仁风载扬……"字里行间,透露出这位文学侍从之臣外放荆楚的蛛丝马迹。
唐人重京官轻外任,许稷的郢州之任在《唐刺史考全编》中仅以"贞元中?"存疑标注。然考其交游圈,权德舆《送许校书赴江西使府序》称其"以文采议论为贤大夫所知",可知其才名早著。当这位曾与韩愈同登龙虎榜的才子(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二),沿着汉水南下时,欧阳詹在长安郊外折柳相赠的序文,成为见证这段仕途的珍贵文献残片。
郢州治所长寿县(今钟祥)地处汉江中游,《元和郡县图志》载其"风俗同鄂渚,民多劲悍"。许稷在此或许延续了其在朝"务在宽简"(《送许郢州序》残句)的施政风格。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十四提及郢州"唐贞元间有修陂堰事",虽未具名,恰与许稷任期隐约重合。这位在《全唐诗》存诗三首的文士,可能如元结治道州般,将诗人的情怀化入水利工程的夯土中。
其任期终结的细节已湮没无闻,但权德舆《暮春陪诸公游龙沙熊氏清风亭诗序》记载许稷参与贞元九年的文人雅集,时为"前郢州刺史"。这方摩崖石刻如同时间的封印,将卸任归来的许稷定格在鄱阳湖畔的春风里。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卷四收录的《许稷等题名》,更在庐山石刻中留下其"探奇访道"的踪迹,恰似其人生在朝野之间的双重投影。
暮年的许稷,身影渐渐隐入历史的薄雾中。关于这位贞元年间进士的最终归宿,《闽书》仅以"晚节归闽,卒"五字勾勒,而《全唐诗》小传更简略至"终及第"三字,恰似一页残损的唐卷,墨迹在关键处悄然晕散。
考《三山志》卷二十六载其"贞元十八年王榜进士",后历官至衡州刺史。衡州任上事迹,宋人祝穆《方舆胜览》曾记其"有惠政",然具体政绩已如湘水烟波,杳不可寻。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七十六虽录其名,于仕宦终点亦语焉不详,这种集体性的记载断裂,恰似唐人韦应物诗云"世事茫茫难自料",令后世考据者扼腕。
其归乡轨迹,偶现于闽地方志吉光片羽。《八闽通志》载其"尝作《江南春》",而此诗今仅存"江南正月春光早,梅花柳花夹长道"两句残句,仿佛隐喻着诗人生命终章的残缺。清人郑方坤《全闽诗话》卷一引《榕阴新检》,谓其"晚年与周朴、陈黯游",这段福州乌石山下的文人交游,成为现存文献中最后的鲜活剪影。
关于卒年,历代史料呈现惊人的沉默。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详录其《赋得风动万年枝》应试佳作,却对其人生终局不置一词;明人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福建卷虽记其故宅在"闽县桂枝坊",亦未载身后事。这种记载的集体缺失,恰如唐时薛逢《悼古》诗"细推今古事堪愁",折射出唐代中层官员普遍的历史境遇——若非重大事功或变故,其生命尾声往往湮没于时光尘埃。
今人检阅《唐代墓志汇编》《全唐文补遗》等新出文献,仍未发现许稷墓志或祭文。这位曾在德宗朝写下"瑞凝三殿瓦,欣动五云车"(《庆云见》残句)的诗人,最终化作《淳熙三山志》卷二十六进士题名录中一个冰冷的名字。其生命终章的无考,恰是千年来无数中唐文士共同的历史宿命,犹如晚唐杜牧《题桐叶》所言"一丸五色成虚语",留给后世的唯有永恒的追问与想象。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