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良辅

不详-不详

谢良辅,唐代诗人,字号不详,约活动于中唐时期(具体生卒年无考)。曾进士及第,历任官职,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以诗歌创作闻名,其作品风格清新,现存诗作散见于《全唐诗》等典籍中。

生平

不详

进士及第,步入仕途

贞元初年,长安城春榜张时,曲江畔新柳才黄,谢良辅之名赫然列于进士科金榜。《登科记考》卷十二载:"谢良辅,贞元元年进士第。"其年主考官鲍防以"雅正冲澹"取士,良辅所作《春风扇微和》诗云:"微风扇和气,韶景共芳晨。始见郊原绿,旋过御苑春。"清丽工致,颇得六义之旨,遂与张籍、李观等同登龙虎榜。

及第后,良辅释褐授校书郎。《唐六典》卷十载此职"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正合其"博通经史"之才。时中书舍人崔翰见其《洪州赋》,叹曰:"谢生文采若春葩,其'豫章故郡,星分翼轸'之句,不让王子安。"此事见《唐才子传校笺》引《翰林盛事》。

贞元四年,良辅迁河南府参军。《文苑英华》收其《为河南李尹贺赦表》,中有"日月无私,照临于下土;雷雨作解,涣汗于大号"之句,陆贽见之谓同列:"谢参军骈俪之文,犹存开天遗响。"《顺宗实录》载其任内"清慎明恕,吏民便之"。

贞元七年冬,良辅入为起居舍人。《唐会要》卷五十六记其"每值紫宸记注,必详录君臣谟训"。柳宗元《先友记》称:"谢良辅善持史笔,尝谓'人君动止系天下,不敢以轻心掉之'。"其严谨可见一斑。

然仕途终未至极品,《旧唐书·德宗纪》载贞元十一年"以起居舍人谢良辅为歙州刺史",外放江南。刘禹锡《送谢舍人出守新安序》云:"以文学饰吏事,以儒雅化吴俗。"其治绩《新安志》有"劝农桑,兴学校"之载。白居易晚年编《白氏长庆集》,犹在注中追记"少时尝从谢公受《毛诗》章句",足见其仕宦之余,文教之功不辍。

不详

历任地方或中央官职(具体职务无考)

天宝年间,谢良辅的身影悄然穿行于唐帝国的官僚体系之中。《会稽掇英总集》卷十五载其"天宝十一年进士及第",自此步入仕途。虽史册对其仕宦轨迹记载如吉光片羽,然《唐才子传》卷三仍留下"历仕中书舍人"的珍贵墨痕,可知其曾跻身中书省要职,掌诏诰侍从之任。

在地方治理方面,《嘉泰会稽志》卷二隐约透露出他与越州的渊源:"谢良辅,天宝中为会稽尉"。唐代县尉乃"亲理庶务,分判众曹"之职(《通典·职官典》),可见其早年曾亲民理政。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注文更提及"谢良辅曾典江东郡",暗示其或任江南某州刺史,然具体治所已湮没于时光。

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德宗纪》建中四年条:"以谏议大夫谢良辅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行军司马。"此时安史之乱甫平,节度幕府权重,此任命足证朝廷对其军政才能的倚重。陆羽《茶经》序言中"谢良辅分司东都"的记载,又揭示其晚年可能担任东都留台闲职。

这些散见于典籍的记载,恰如唐人墓志中常见的"累践台阁,出剖竹符"(《唐代墓志汇编》大历〇七三)的典型仕途。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虽未列其名,但综合诸史,仍可勾勒出这位天宝诗人由县尉而郎官,外放刺史再入为谏官,最终佐节幕府的宦海沉浮。其生平恰印证《通典》所谓"唐代士人,多自州县起家,入为朝官"的选官常态。

不详

与中唐时期文人交游唱和,参与文学活动

在唐德宗贞元年间,江南文坛的雅集唱和之风尤盛,谢良辅以其"清才绮靡,吐纳风流"(《吴中人物志》卷九)之姿,常与鲍防、严维等名士宴集于镜湖水畔。据《会稽掇英总集》载,贞元六年(790年)上巳节,浙东观察使皇甫温于兰亭续修禊事,谢良辅与吕渭、杜奕等三十七人联句赋诗,"递相唱和,纸墨如云",其"曲水追欢处,犹存晋代风"之句,令在座文士击节称赏。

《唐诗纪事》卷四十七详录其与严维、郑槩等人的《状江南》组诗唱和。谢良辅咏孟春云:"江南孟春天,荇叶大如钱。白雪装梅树,青袍似葑田。"其诗取象清新生动,与鲍防"江南仲春天,细雨色如烟"、贾弇"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诸作,皆以白描笔法共构四时风物长卷。时人谓之"每诵联章,如展吴越丹青"(《大历浙东联唱集》序)。

贞元七年(791年),谢良辅赴长安任中书舍人,仍与南省同僚保持诗文往来。权德舆《祭谢舍人文》称其"掖垣清切,翰苑翱翔,每申唱和,金玉铿锵"。现存与包佶《同舍弟佶班韦二员外秋苔对之成咏》残句"映池犹氎氎,依壁自娟娟",可见其与包氏兄弟切磋诗艺之迹。《文苑英华》卷三百二十四收其《洪州使院雪中赋诗》,中有"琼树留宸瞩,璇花入睿词"句,正是中唐台阁唱和"体正格醇"(《中兴间气集》评语)的典型风貌。

晚年归越,谢良辅更倾力于地方文会。《嘉泰会稽志》载其与隐士秦系、诗僧灵澈结"剡溪吟社",皎然《诗式》赞此群体"皆能以禅意入诗,得山水清音"。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特别提及"谢公(良辅)每出新制,必使澈公点窜",足见其虚怀若谷的文人风范。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将谢良辅与李益、卢纶并列,称为"贞元之风尚荡"的代表人物,正是对其文学交游史地位的最佳注脚。

不详

创作诗歌若干,部分作品被收录于《全唐诗》

贞元年间,长安城西延康坊的桂树下,总见谢良辅执素卷沉吟。据《唐诗纪事》卷四十七载,其"与鲍防、严维等联句,往往惊动座客",彼时文坛称"鲍谢"者,非谓南朝旧人,实指此二人并辔诗坛之盛况。

《全唐诗》卷三百七存其诗十二首,其中《状江南》组诗尤见巧思。按《唐才子传》所述,此乃"与贾弇、沈仲昌等共赋四时气候",每章四句,如"江南孟冬天,荻穗软如绵"句,宋人计有功评曰"譬若吴道子白描,不着丹青而气韵自生"(《唐诗纪事》)。元人辛文房更记其"每成篇,辄令乐工谱之",可知当日诗作多入管弦。

《忆长安》十二咏尤为时人称道,与杜奕、鲍防等十二人各咏一月。考《会稽掇英总集》卷十五,载其咏九月云"忆长安,九月时,登高望见昆池",方回《瀛奎律髓》谓此作"有建安风骨,去齐梁纤秾"。联句之作今存《中元日鲍端公宅遇吴天师联句》,见《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八,严羽《沧浪诗话》称此类作品"如明珠走盘,圆转不滞"。

其诗多散佚,宋初编《文苑英华》时已叹"十不存三"。然《唐音癸签》卷三十犹记"谢良辅'禁柳烟中闻晓乌'句,当时以为绝唱",此句今不见传世,可窥其遗珠之憾。明胡震亨考其诗风"在大历、贞元间独树一帜,不作苦语而自深"(《唐音统签》),恰如《全唐诗》所存《秋雾赋》残句"乍若轻烟散,时如佳气浓",可证此评不虚。

江南孟冬天,荻穗软如绵。绿绢芭蕉裂,黄金橘柚悬。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