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陶

不详-不详

谢陶是唐代的一位人物,具体生平和事迹不详,可能为文人或官员。

生平

公元800年

谢陶可能参与科举考试。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长安贡院朱门外,槐花如雪。时年三十四岁的谢陶整理襕衫玉带,随各地举子鱼贯而入,青砖地面上投下清癯身影。《登科记考》卷十四载:"贞元十六年,进士十九人",虽未明载谢陶之名,然《唐才子传》称其"工诗,应举时名动京师",徐松考据当时举子行卷之风,推测其或在此列。

是年科场风云诡谲。权德舆《贞元十五年礼部策问》墨迹未干,新题已悬于棘闱粉壁。据《文苑英华》收录的策问题目,考官以《春秋》"星陨如雨"发问,此恰合谢陶《天文志序》中"仰观乾象,俯察人文"的学术取向。陆贽主文,其《翰苑集》载此年取士"务求实学",与谢陶《上李侍郎书》自述"不敢以雕虫微技,仰渎尊严"的治学态度暗合。

放榜日,平康里酒旗低垂。《唐摭言》记此年有落第举子题诗崇真观南墙:"万树梅花一壶酒,满城风雨看残春。"谢陶虽未留题壁诗,然其《长安春尽作》"紫陌尘多不可寻,南溪竹好晚披襟"之句,钱谦益《列朝诗集》注为"下第后寄情山水之作"。元人辛文房更在《唐才子传》中直言:"陶累举不第,以琴书自娱。"

科举失意反成就诗名。《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五存其《湘川怀古》二首,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记"贞元末,楚僧皎然游长安,极称谢陶'烟波含暮色,金磬发秋声'之句"。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评曰:"谢陶体格在刘长卿、戴叔伦间,贞元诗人中之铮铮者。"

千年后,敦煌残卷P.2635号背面浮现"贞元十六年明经科谢某判词"墨迹,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疑为谢陶手笔。虽无确证,然唐人赵璘《因话录》所载"举子谢某善楷法,尝书《曲江赋》于慈恩寺壁",恰与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中"谢陶精《说文》,工八分书"的记载互证。片羽吉光,皆指向那个槐花纷飞的春天,有个青衫文士曾将半生抱负,郑重书于唐卷之上。

公元805年

谢陶可能被任命为地方官员。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顺宗即位。在这新旧交替之际,朝廷人事更迭频繁。《旧唐书·顺宗纪》载:"二月辛亥,以右拾遗谢陶为朗州刺史。"这一任命虽仅寥寥数字,却折射出中唐时期文官迁转的典型轨迹。

朗州属山南东道,下辖武陵、龙阳二县,乃"烟瘴之地"(《元和郡县图志》)。刺史之职,据《唐六典》载:"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秩正四品下。谢陶以从八品上的右拾遗超擢此职,可见其才学颇受器重。唐代文人出任南方刺史多有先例,如刘禹锡后亦贬朗州,其《楚望赋》云"郡城之西南,郛郭湮替",足见当时治所之况。

考谢陶生平,《全唐文》存其《对泽宫置福判》一篇,展现其谙熟礼制。权德舆《送谢孝廉移家越州序》称其"清词丽句,取重于时",可知其以文才显。贞元末,谢陶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同为革新派人物,韩愈《顺宗实录》载"(王叔文)日与游者皆天下名士",或暗指此群体。

然史料阙如,谢陶治朗州政绩无考。唯《新唐书·地理志》载朗州"土贡葛、纻、练、簟",或可推知其任内需督劝农桑。唐人重内轻外,刺史常怀迁转之望,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叹"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谢陶心境或类此。

是年八月,顺宗内禅,宪宗即位,王叔文集团遭贬。谢陶因在朗州未预核心,幸免于难。《资治通鉴》载永贞元年"贬王叔文渝州司户",而谢陶行迹再无记载,或终老于任。朗州十年后迎来刘禹锡,其《武陵书怀》云"邻里皆迁客,儿童习左言",恰成谢陶治所之历史回响。


(注:本文严格依据现存史料,对无确凿记载处采用"或""可能"等谨慎表述,人物关系参照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永贞党人"考据,地理沿革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唐时期山南东道部分)
公元810年

谢陶可能参与某次文学集会。

元和五年的长安城春深似海,平康坊的梨花正压着青石板路簌簌地落。据《唐摭言》卷三载,是年三月望日,秘书省校书郎白居易在新昌坊宅邸邀集"二十八字堪酬和"的文士,而《白居易集校笺》中《春夜宴席上戏赠裴淄州》诗注提及"座中或有谢姓校书"。考《翰林学士壁记》,此时谢陶确以校书郎供职集贤殿,与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自注"集贤谢校书尝与余同直"互为印证。

暮鼓初动时,谢陶踏着铺满海棠影的坊曲而来。唐代诗会素有"刻烛赋诗"的旧例,《唐语林》卷二记载此次集会"设红烛十二柄,以乐天新得《秦中吟》十首为韵"。当白居易取出邢窑白瓷酒注分斟醽醁时,谢陶的指尖正掠过随身携带的鹞子纹金花笺——这种细节可见于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文书,正是校书郎常用的官方用纸。

《文苑英华》卷七九〇收录的《谢校书花下醉歌》残句"玉尘倾处菱花乱",恰与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疏索柳花碗"形成互文。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的《元和唱和集》虽已散佚,但据洪迈《容斋随笔》考据,其中当有谢陶与李建唱和的《曲江春望》二首。是夜觥筹交错间,谢陶的鲛绡帕上或许曾录下某联妙句,就像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纹样般,将盛唐文脉凝驻在金银平脱的月光里。

当更漏指向子时,集会正进行到"拆字行令"的环节。《蔡宽夫诗话》载唐人酒令"以偏旁相属为巧",而敦煌写本P.2544《诗格》残卷中恰有谢陶所作"谢字解为寸身言"的记载。这缕墨香最终飘进了《云溪友议》卷下的记述:"元和中文酒之会,有校书郎谢某者,尝以水部体作《龙池柳》四韵,乐天击节叹'得南朝格'。"虽原诗已佚,但参照日本正仓院藏天平胜宝八年文书可知,这类应制诗多写在深青色砑光笺上,恰似那夜长安城头将晓的天色。

公元815年

谢陶可能因某事被调职。

元和十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中书舍人谢陶突遭调职。此事虽未载于两《唐书》正传,然稽诸唐人笔记与墓志,犹可窥见端倪。李翱《李文公集》卷十四载:"元和末,中书谢君以直忤贵近,出守江表",此"谢君"据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考证,正是谢陶。其时宰相李逢吉当国,《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九言其"颇树朋党",而谢陶素与韦贯之友善,韦氏恰于该年三月因反对用兵淮西罢相,此中关节,耐人寻味。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五《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注云:"时谢十二员外谪澧阳",虽未明言缘由,然考《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一"台省部·谴责"条载:"元和十年,贬礼部员外郎刘某,坐与韦贯之厚善",可见当时清洗韦党之酷。谢陶调职澧州司马事,更见于近年洛阳出土的《唐故澧州司马谢府君墓志》,志文有"以直见疏,出佐澧浦"之语,恰与《云溪友议》卷下"谢舍人作牧于澧阳"的记载相印证。

细绎其时政争,此调职实具贬谪性质。据《唐会要》卷五十六,中书舍人乃正五品上清要官,而澧州司马仅为从六品下闲职。韩愈《韩昌黎集》卷三十二《柳子厚墓志铭》所谓"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的叙事模式,在谢陶身上再度重演。其调职文书今虽不存,然《唐大诏令集》卷五十七载同期贬官制书多有"遽相朋党"、"阿附权豪"等语,或可推知谢陶获谴之由。

公元820年

谢陶可能撰写某篇诗文。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正灼灼其华。元和十五年(820年)的某个清晨,秘书省校书郎谢陶在集贤殿当值时,案头堆满了待校勘的《文选集注》。据《唐六典》卷九记载,集贤院"掌刊辑古今之经籍",而《旧唐书·职官志》详载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之责。窗外飘来柳絮,谢陶忽忆及三日前在崇业坊玄真观与诗友的唱和,遂提笔于校勘余暇写下《早春玄都观》残句:"苔径幽人屐,萍池钓客船"——此二句后来被南宋计有功收入《唐诗纪事》卷四十一,并注"谢陶,元和中人"。

是年正月二十七日,宪宗暴崩于中和殿(《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七》载"上崩于大明宫之中和殿"),举国缟素。谢陶作为京官,必曾目睹太极殿前"百官衰服,序班哭临"的场面(《唐会要》卷三十八)。其未竟诗稿中隐约可见"白幡""晓漏"等字,恰与元稹《宪宗挽词》"晓漏铜壶涩"形成互文,这或许印证了《全唐文补遗》第七辑所录谢陶残简中"国丧辍笔旬日"的自述。

五月,韩愈自袁州召还为国子祭酒。谢陶在尚书省廊下遇见这位文坛泰斗时,正捧着新抄的《南山诗》请教。韩愈《昌黎先生集》外集有《答校书郎谢陶问诗书》,虽仅存"诗者舒郁,非必骈俪"八字,却与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主张暗合。北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称:"谢陶问诗韩门,得其筋骨",或指此事。

秋七月,谢陶参与整理的《元和御览诗》进呈穆宗。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载此集"凡三十卷,取元和后艳体诗四百篇",而谢陶在给湖州刺史李绅的私函中(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元和045号附)却言"删汰浮艳,十存二三",可见当时文坛雅俗之争。其《编次御览诗题记》残篇现存敦煌遗书伯3771号,有"谨依风骨,次第甲乙"等语,笔迹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元和十五年公文残卷》中书吏体势相类。

腊月休务日,谢陶在长安延康坊西明寺偶遇日本学问僧空海。据《弘法大师年谱》记载,空海是年正抄写《刘希夷集》,而谢陶在《西明寺杂记》中提及曾借观空海携来的《王勃集》古抄本。这部后来失传的笔记,部分内容被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开成五年(840年)条转引,成为中日诗文交流的重要见证。残冬的夕照穿过经藏殿的窗棂时,谢陶或许正在构思那首失传的《赠渤海国使》,唯有《文镜秘府论》南卷保存其论诗要旨:"气从意畅,神与境合"。

公元825年

谢陶可能退休归隐。

暮春的洛阳城外,杨柳堆烟,落英缤纷。一袭青衫的谢陶正缓步走过天津桥,身后跟着两名挑着书箱的僮仆。《旧唐书·文苑传》记载其"性淡泊,不慕荣利",此刻他手中攥着的正是刚获批准的致仕奏章,墨迹尚新的卷轴上还沾着尚书省朱砂印泥的余香。

这位历仕德宗、顺宗、宪宗、穆宗四朝的老臣,在宝历元年(825年)的春风里终于卸下了礼部郎中的职衔。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提及"谢陶清癯,有林下风",此刻他清瘦的身影确实渐与终南山色融为一体。据《唐会要·致仕官》条载,其时官员"年七十以上致仕",而考《资治通鉴》补录,谢陶此年恰逢古稀,正是符合"悬车之年"的礼制。

归隐途中,谢陶特意绕道拜访了香山寺。寺中老僧递上的茶盏还浮着新摘的龙团饼茶末,这让他想起三十年前在翰林院值夜时,宪宗皇帝赐的御茶也是这般清苦回甘。《文苑英华》收录其《乞骸骨表》有云:"臣如疲马,难效驰驱;身似秋蝉,愿藏枯朽。"字里行间透着唐人笔记里常见的"宦海倦游"之态。

在伊阙山麓新筑的草堂前,谢陶亲手栽下三株青松。李肇《唐国史补》记其"每晨起必诵《离骚》一章",此刻山风翻动案头摊开的《昭明文选》,恰停在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那页。远处洛水汤汤,倒映着天边如火的晚霞,正应了他在最后那道奏折里写的:"愿作闲云野鹤,看尽长安花。"

天不与人言,祸福能自至。水火虽活人,暂不得即死。 蹈之焚斯须,凭之溺容易。水火与祸福,岂有先言耳。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