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暮色中的锦缎山径蜿蜒如诗行,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的秋月,宋之问自嵩山拾级而下时,衣袖间抖落的不仅是岩间仙草的清芬,更有一代宫廷诗人的人生况味。这首《下山歌》以楚辞体写就,在初唐渐开律诗风气的背景下,犹似一脉清溪倒映着汉魏遗韵。
一、宦海浮沉中的山林回响
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载,诗人此时正经历第二次贬谪后复起为考功员外郎的转折。嵩山访道之行,实为武周政权倾覆后士人典型的精神遁逃。"王孙不留"之叹,暗合其景龙元年(707年)流放泷州时所作《度大庾岭》"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的飘零意象。唐代嵩岳乃道教第六小洞天,岩间"仙草"既实指采药所见,亦隐喻着《楚辞·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的香草人格。
二、六朝余韵的审美重构
"晼晚"一词源自陆机《叹逝赋》"时飘忽其不再,老晼晚其将及",宋之问化用此典时,将建安文人的生命焦虑转化为暮色与月光的交响。洛阳龙门石窟出土的景龙年间墓志显示,当时贵族"锦路"出游必以蜀锦铺道,诗人却将这份奢靡消解在山径的逶迤曲线中,恰似其《灵隐寺》诗"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壮语与"桂子月中落"的幽韵并存。
三、律化古风中的时空叠印
《全唐诗》在此诗题注"一作《下山吟》",透露了初唐七言诗体演变的密钥。首句"兮"字保留骚体特征,而"月呈光""山路长"已见近体诗炼字功夫。宋之问晚年编订《宋之问集》时保留此作,或因其浓缩了从沈约"四声八病"到沈佺期"律诗定型"的过渡轨迹——就像嵩岳的岩层,沉积着不同地质纪年的风华。
注:文中历史细节依据以下文献:
1. 刘昫《旧唐书·文苑传》卷190
2. 欧阳修《新唐书·宋之问传》卷202
3.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
4. 赵昌平《初唐七律的成熟及其风格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