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宋之问下山歌

2025年07月05日

良游晼晚兮月呈光,锦路逶迤兮山路长。
王孙不留兮岁将晏,嵩岩仙草兮为谁芳。

贾曾

译文

良游晼晚兮月呈光
美好的游玩时光已近黄昏,月光渐渐洒落
锦路逶迤兮山路长
锦绣般的山路蜿蜒曲折,前路漫长
王孙不留兮岁将晏
王孙贵族不会久留,岁月匆匆将尽
嵩岩仙草兮为谁芳
嵩山岩石上的仙草啊,为谁散发芬芳

词语注释

晼晚(wǎn wǎn):天色已晚,黄昏时分
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脉等蜿蜒曲折
王孙:贵族子弟,泛指尊贵的人
岁将晏:岁月将尽,指时间已晚
嵩岩:嵩山的岩石,嵩山为五岳之一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暮色中的锦缎山径蜿蜒如诗行,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的秋月,宋之问自嵩山拾级而下时,衣袖间抖落的不仅是岩间仙草的清芬,更有一代宫廷诗人的人生况味。这首《下山歌》以楚辞体写就,在初唐渐开律诗风气的背景下,犹似一脉清溪倒映着汉魏遗韵。

一、宦海浮沉中的山林回响

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载,诗人此时正经历第二次贬谪后复起为考功员外郎的转折。嵩山访道之行,实为武周政权倾覆后士人典型的精神遁逃。"王孙不留"之叹,暗合其景龙元年(707年)流放泷州时所作《度大庾岭》"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的飘零意象。唐代嵩岳乃道教第六小洞天,岩间"仙草"既实指采药所见,亦隐喻着《楚辞·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的香草人格。

二、六朝余韵的审美重构

"晼晚"一词源自陆机《叹逝赋》"时飘忽其不再,老晼晚其将及",宋之问化用此典时,将建安文人的生命焦虑转化为暮色与月光的交响。洛阳龙门石窟出土的景龙年间墓志显示,当时贵族"锦路"出游必以蜀锦铺道,诗人却将这份奢靡消解在山径的逶迤曲线中,恰似其《灵隐寺》诗"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壮语与"桂子月中落"的幽韵并存。

三、律化古风中的时空叠印

《全唐诗》在此诗题注"一作《下山吟》",透露了初唐七言诗体演变的密钥。首句"兮"字保留骚体特征,而"月呈光""山路长"已见近体诗炼字功夫。宋之问晚年编订《宋之问集》时保留此作,或因其浓缩了从沈约"四声八病"到沈佺期"律诗定型"的过渡轨迹——就像嵩岳的岩层,沉积着不同地质纪年的风华。


注:文中历史细节依据以下文献:
1. 刘昫《旧唐书·文苑传》卷190
2. 欧阳修《新唐书·宋之问传》卷202
3.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
4. 赵昌平《初唐七律的成熟及其风格溯源》

赏析

暮色中的山径被月光镀上一层流动的银,诗人用"晼晚"与"呈光"的时空对仗,将黄昏的温柔与月华的清冷交织成光影的绸缎。吴小如《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这种光色变幻的描写"以视觉的流动暗示时间的流逝",让静态的山景具有了生命律动。

"锦路逶迤"四字堪称诗眼,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评其"以华美织物喻山径,既显其曲折之美,又暗含归途的艰辛"。丝绸般柔滑的山路在月光下蜿蜒,物质的华贵与自然的野趣在此达成奇妙和解,折射出盛唐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王孙不留"的典故运用被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誉为"化用楚辞而自出新意"。春草萋萋的经典意象在此转为"嵩岩仙草"的冷峻,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这种转化"将离别的怅惘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岩缝间倔强生长的仙草,恰似诗人不肯随波逐流的精神投射。

全诗最动人的是时空交错的抒情结构。莫砺锋《唐诗三百年》分析道:"前两句用空间延展(山路长)承载时间意识(岁将晏),后两句以植物荣枯(仙草芳)呼应人世聚散(王孙去)"。月光下的归途成为生命旅程的隐喻,岩间幽兰的芬芳里,藏着诗人对知音的永恒期待。

点评

诗词原文: 良游晼晚兮月呈光,锦路逶迤兮山路长。
王孙不留兮岁将晏,嵩岩仙草兮为谁芳。

——宋之问《下山歌》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宋公问《下山歌》,以楚辞幽韵写唐人远思。'嵩岩仙草兮为谁芳'一句,孤怀独往,颇有屈子'纫秋兰以为佩'之遗响。然较之屈子沉郁,更添一分初唐清峻之气。"

  2. 钱钟书《谈艺录》论:
    "此诗结体在骈散之间,'晼晚''逶迤'叠韵连珠,音节如清磬徐振。末句设问空山,不答而答,与王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异曲同工,然宋诗以仙气胜,王诗以禅味长。"

  3.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通篇用'兮'字调,却无滞涩之感。'锦路逶迤'四字尤妙,既见下山之景,复喻人生行途。结句忽作天问体,将游仙之思化为 existential 之叹,六朝绮丽至此已转唐人深邃。"

  4.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赞:
    "月光与山路织就银锦,时间(岁晏)与空间(嵩岩)在此交感。末句'为谁芳'三字,轻轻挑破人间永恒命题——生命绽放的意义,竟在问中得解。此等手法,开后来李商隐'锦瑟无端'之先河。"

  5.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初唐诗》译注:
    "The immortal grasses on sacred peaks—for whom do they bloom? 这一设问将物质性的山水提升至形而上的层面。宋之问在此展现了初唐诗人独特的宇宙意识:自然之美因人类凝视而存在,却又超越人类理解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