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长河中的哀思与颂歌,总在王朝更迭处泛起最深的涟漪。这首《皇帝挽歌》诞生于唐玄宗李隆基驾崩的至德二载(757年),彼时安史之乱的烽烟尚未散尽,盛唐的鎏金岁月已随明皇遗骸葬入泰陵。诗人以典雅的骈俪之笔,将个人哀思与帝国叙事熔铸成文字的金匮石室。
新命千龄启四句暗合玄宗生平双面:前半生开创开元盛世,如《旧唐书》所载"贞观之风,一朝复振";晚年却因宠幸杨妃、任用奸佞酿成巨祸。史官笔下"天宝季年,范阳羯胡称兵阙下"的乱局,在诗中化作"天行应潜跃"的谶纬式表达——"河图洛书"的典故既喻明皇早岁英明,又暗指其晚年笃信祥瑞的昏聩。
礼若传尧旧的用典尤为精微。《唐会要》记载玄宗曾效法尧舜举行籍田礼,晚年更自比夏禹再世。诗人以"复夏初"的存疑笔法,暗讽《明皇杂录》中"自谓天下无复可忧"的骄矜。当"梦游长不返"化用《列子》华胥国典故时,盛唐的集体记忆已分裂为二:在朝臣眼中是《通典》记载的"天宝以来制度渐弛",在百姓心中却是杜甫笔下"忆昔开元全盛日"的永恒乡愁。
这组挽歌的独特价值,在于用《春秋》笔法将帝王功过织入神话经纬。正如《贞观政要》所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诗人以尧舜旧礼为镜,照见的不仅是玄宗的荣辱,更是整个帝国从"云想衣裳花想容"到"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历史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