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气象氤氲的玄宗开元年间,当长安城外的汾阴脽上举行着国家最高规格的祭祀大典时,《雍和》这首郊庙歌辞便随着青铜编钟的庄重音韵,回荡在黄河与汾水交汇的苍茫天地间。
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亲祀后土于汾阴,这场融合了周礼遗风与大唐气魄的祭祀,实为开元盛世的重要文化注脚。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太常寺乐工们以"六变之乐"配合《雍和》的吟唱,其辞虽简,却承载着《诗经·小雅》"以妥以侑,以介景福"的祭祀传统。诗人以"蠲我饎餴,絜我膋芗"开篇,青铜祭器中的黍稷与脂膏芬芳,恰与《周礼·天官》"祭祀共其膴膋"的记载遥相呼应,展现出唐人对于上古祭仪的神圣传承。
而"至诚无昧"四字,暗合玄宗《纪泰山铭》中"精享禋祀"的治国理念,当盛世的天子凝视着汾阴脽上缭绕的香烟时,这首乐章便成了连接人间至诚与神明歆享的媒介。末句"欣欣乐康"的祈愿,不仅是对《诗经·唐风》"康乐"意象的化用,更透露出开元鼎盛时期特有的从容气度——那香火氤氲中,既有对天地神明的敬畏,亦流淌着一个黄金时代的自信与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