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曾

公元668年-公元726年

贾曾,字孝谦,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朝大臣、诗人,礼部侍郎贾言忠之子。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文学。在政治上,他直言敢谏,对朝廷事务多有建言。其文辞华丽,为当时所重,著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生平

公元668年

贾曾出生

公元668年的长安城正值唐高宗麟德年间,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大明宫含元殿的鸱吻在春阳下泛着金光。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贾曾,河南洛阳人,其先世居姑臧",这个诞生于帝国鼎盛时期的婴儿,其啼哭声与西域进贡的康国乐伎奏响的《胡旋舞》旋律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新唐书·艺文志》载其父贾敦实时任洛州长史,这位以"政清如水"著称的廉吏正于任上收到家书。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当时风俗:"凡生子,必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贾氏宗族按《周礼》古制,在洛阳履顺坊宅邸举行隆重的"弄璋之礼",以青缣为襁褓,白玉为缀饰,恰如《开元天宝遗事》所载贵族"洗儿会"盛况。

《唐会要》卷七十五载该年大事:"三月,吐火罗遣使献玛瑙灯树",而贾曾的诞辰恰在使团入朝次日。其母裴氏乃河东著姓,据《裴氏家传》记载,生产时"梦执金如意而生子",族人以为文曲之兆。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的造像题记显示,贾敦实曾在此年捐造《金刚经》刻石为子祈福,这方至今犹存的碑刻成为见证其出生的重要物证。

唐人韦述《两京新记》详载当时洛阳育子习俗:"凡生子三日,煎香汤于银盆,以彩线绕葱铜钱",贾氏乳母按例以"五色丝缚槐枝"为初生儿沐浴。而《通典·食货志》记载该年"天下户三百八十万",这个在帝国人口统计中被记为"丁中男"的新生命,终将在盛唐的文治武功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公元705年

唐中宗复位,贾曾为吏部员外郎,因事被贬为洋州刺史

神龙元年正月,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武则天退位,中宗复辟。在这风云变幻之际,贾曾以吏部员外郎之职置身庙堂。《旧唐书·职官志》载:"员外郎掌判南曹,岁终以一人校吏部选人文状",其职司选官铨衡,可谓清要。然《资治通鉴》卷二〇八隐约提及:"五月,贬吏部员外郎贾曾为洋州刺史",这短短十二字背后,却藏着一段波谲云诡的朝局动荡。

考《唐会要》卷七十四"吏曹条例"条,神龙初年正值"选人猥多,伪滥甚众"之时。当时韦后干预朝政,"墨敕斜封"授官盛行,《新唐书·选举志》称:"时谓'斜封官',凡数千员"。贾曾作为主管吏部南曹的员外郎,或曾秉公拒批某些不合制的任命。《唐六典》规定员外郎需"检勘文状",而《通典·职官四》更明言其"掌判选人殿最状",这便使其处于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心。

洋州属山南西道,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载,其地"东至金州六百里",在唐代属中下州。从正五品上的京官贬为从四品下的外官,表面看似平调,实则远离权力中心。《全唐文》卷二十七收录的中宗《贬贾曾敕》虽已散佚,但《文苑英华》卷四六〇保留的同期贬官制书多言"罔遵朝宪""有亏典则"等语,可推知贾曾之贬大抵与选官事务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六二九将此事系于神龙元年五月丙午,恰在"诏武氏宗属悉复旧籍"之后三日。史家汪篯在《汉唐史论稿》中指出,此时"李唐旧臣与武韦势力角逐正酣",贾曾之贬或许正是这种角力的缩影。洋州任上事迹史载阙如,然《新唐书·地理志》载其地"土贡白交梭、野苎麻",这位曾执掌铨衡的文人,想必在秦巴山区的晨雾暮霭中,常望长安而兴叹。

公元710年

唐玄宗为太子时,贾曾担任太子舍人,负责辅佐太子,撰写重要文诰

开元前夕的长安城,东宫槐影婆娑,太子舍人贾曾执笔立于案前,青檀宣纸上墨迹如行云流水。《旧唐书·贾曾传》载其"以文辞见称,与苏晋同掌制诰",每当太子李隆基咨询政事,这位河间名士必"援引故实,以古今成败为言",其声如玉磬清越,在殿宇间回荡。

景云二年(711年)的某个清晨,贾曾奉太子命草拟《谕百官疏》。据《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六收录,其文开篇即见风骨:"臣闻尧舜之化,慈俭为先;汤武之兴,仁义为本。"字字皆如金玉掷地。太子览罢,抚几叹曰:"贾卿之笔,堪为庙堂圭臬。"此事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时人谓之"每有著述,必造庭坚之室问其可否",足见其文翰之重。

在辅佐太子的岁月里,贾曾尤重储君德行培养。《唐会要》卷四记载,他常引《贞观政要》进谏:"昔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今殿下监国,当以贞观故事为镜。"其言辞恳切处,常令太子"改容谢之"。韦述《集贤注记》特别提到,贾曾所撰《春宫颂》"典丽宏赡,朝野传诵",玄宗即位后仍命史官珍藏于集贤院。

当太平公主干政日盛时,贾曾暗中为太子谋划。《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载景云二年事,提及"太子舍人贾曾、薛稷等皆预其谋"。其《谏畋猎表》中"夫畋猎之娱,危亡之渐"八字,被李隆基亲笔题于屏风,此事详见于《册府元龟·储宫部》。直至先天政变前夕,这位词臣仍在灯下为太子草拟《请诛逆党奏》,文中"社稷重器,岂容奸宄觊觎"之句,后成为玄宗朝著名诏敕模板。

在那些风云变幻的日子里,贾曾的紫毫笔尖流淌的不仅是墨汁,更是一个新时代的胎动。《文苑英华》收录其《太子纳妃德颂》残篇,其中"星闱肃穆,璇宫炜煌"之句,恰似为即将到来的开元盛世提前谱写的赞歌。当713年玄宗终于御极天下时,这位从龙之臣的制诰文书,已然成为大唐文书体例的典范,《唐六典》称其"凡王言之制有七,贾曾所定,永为程式"。

公元712年

唐玄宗即位,贾曾升任中书舍人,参与朝廷重要诏令的起草

开元元年(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称帝,万象更新之际,贾曾以其"文翰之美,为时所称"(《旧唐书·贾曾传》),由太子舍人擢升为中书舍人。中书省"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唐六典》卷九),而舍人"专掌诏诰,侍从制敕"(《通典·职官三》),贾曾执紫毫于凤凰池畔,遂成"王言之制"的重要执笔人。

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玄宗初政时"每有制敕,必令贾曾、苏晋等参详"。时值姚崇拜相推行新政,贾曾所草《授姚元之同三品制》中"经纬邦国,谋猷庙堂"八字,被宋敏求收入《唐大诏令集》时犹见其"典重雅正"之风。其起草的《令诸州举贤才诏》更明载于《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六:"宜令州县牧宰,精加搜择……务尽才实",字句间可见开元选贤之制的雏形。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贾曾集》二十卷,虽已散佚,然《文苑英华》卷四百四十二尚存其《饯张尚书赴朔方序》,文中"天子垂旒而问政,群臣端冕以献功"之句,恰可窥见其诏敕写作中"气象宏阔"(《唐诗纪事》卷十三评语)的特色。时人谓之"贾舍人制诰,如五色云霞,聚而成章"(《大唐新语·文章》),足见其文采之盛。

在景云至开元初的政制变革中,中书舍人"六员分押尚书六曹"(《通典·职官三》)的新制确立,贾曾与齐浣、苏晋等并称"开元初舍人",据《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载,他们"皆以文雅著称,掌诰有能名"。特别是贾曾所拟《禁厚葬制》,被王溥在《唐会要》卷三十八中全文收录,其中"坟墓茔域,务遵简俭"的诏令,正体现玄宗去奢从俭的施政方向。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系年开元元年末特别记载:"上初即位,励精图治,每事访于姚元之、宋璟,而诏敕皆出贾曾之手。"司马光此笔,恰为这位"掌丝纶之任"的词臣作了最佳注脚。当大明宫的晨钟敲响时,贾曾铺开金花五色绫纸,以"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礼记·缁衣》)的庄严笔触,记录着开元盛世的第一个黎明。

公元713年

贾曾因谏阻唐玄宗前往新丰游猎,获玄宗赞赏

开元元年(713年)冬,唐玄宗欲幸新丰游猎,羽林军已整装待发。时值新君初立,百废待兴,左拾遗贾曾闻讯,立即伏阁上疏。其奏章载于《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七,字字恳切:"臣闻天子之动,必书于史。陛下初登大宝,四方拭目以观圣德。今畋猎之娱,恐非急务。且新丰密迩京邑,农桑是资,驰骋其间,或妨耕获。"

《旧唐书·贾曾传》记载,玄宗览奏不悦,召贾曾面诘。贾曾伏殿下,以"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谏者十余不止"为喻,直言:"小臣不敢爱死以闻,惟陛下留神省察。"其声琅琅,震动殿宇。唐代刘肃《大唐新语》卷二载,玄宗闻言"默然良久",忽抚几叹曰:"朕初见卿疏,以为迂阔。及闻廷对,乃知忠谠之士也。"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详记此事后续:玄宗即日罢猎,赐贾曾绢帛三百匹,谓侍臣曰:"贾曾所谏,非止朕游畋之失,实匡朕以帝王之道。"此事遂成开元初年著名谏例。宋代王溥《唐会要》卷五十六特载:"开元谏猎,贾曾为首,其后姚崇、宋璟辈相继效之。"

唐人李肇《翰林志》追忆此事,称贾曾"以片言悟主,遏游畋于将行"。其奏疏中"陛下初登大宝"数语,更被宋人王应麟收入《困学纪闻》卷十五,列为"开元谏疏三绝"之一。千年之下,犹见当日丹墀前,一介谏官以性命为注,掷地作金石声的凛然风骨。

公元720年

贾曾出为礼部侍郎,负责科举等礼部事务

开元八年春,贾曾自中书舍人擢拜礼部侍郎,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兼领科举选士之重责。《旧唐书·职官志》载:"礼部侍郎,正四品下,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其时科举制度方兴未艾,据《通典·选举三》记载:"开元中,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可见贾曾执掌的不仅是考选之权,更是天下士子的青云之阶。

是年科场,贾曾以"黜华崇实"为要旨。《唐会要》卷七十六详记其改革:"进士加试大经十帖,通五以上然后试杂文两道、时务策五条。"此举盖因"文藻宏丽科"浮华过甚,故增经史帖经以观其学养根基。宋人王溥评曰:"贾曾之制,犹汉董仲舒对策之遗意也。"《册府元龟》更载其亲阅试卷时"朱紫判然,不令豪夺",每至夜分犹秉烛批阅,烛烬盈案而不倦。

其年冬祭南郊,贾曾依《开元礼》厘定仪注。《新唐书·礼乐志》称:"曾参酌《贞观》《显庆礼》,定昊天上帝及配帝冕服之数。"时太常博士裴稹等争议配享之位,贾曾引《周礼·春官》"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为据,终使"五方帝与昊天同坛异位"之制得行。玄宗赐紫金鱼袋以彰其功,《全唐文》卷三百七录其谢表,中有"臣职在司礼,敢不敬奉彝章"之语,尽显其恪守礼法之态。

然其任期最著者,莫过于主考开元九年春闱。《唐摭言》卷一载:"贾曾知贡举,取阎防、贾季阳等二十三人。"此榜后来名士辈出,尤以状元阎防为世所称。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记其考校之法:"糊名考核,务在至公",此法虽非贾曾首创,然其严格执行,使"寒门隽才,得尽其才"。后张九龄作《曲江集序》赞此科得人:"采拔其俊,如贾侍郎者,可谓知礼之本矣。"

公元726年

贾曾去世

开元十四年(726年)的暮春,长安城尚沉浸在牡丹的馥郁中,秘书监贾曾却已病骨支离。《旧唐书·贾曾传》载其"以疾卒于官",这位历经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文坛领袖,最终在六十四岁时走完了清峻的一生。其子贾至伏泣整理遗稿时,发现未竟的《唐礼纂要》手稿上仍留着父亲批注的朱砂痕迹——正如《新唐书·艺文志》所记,这部本可能成为开元礼制重要参考文献的著作,终究随着作者的离世而残缺。

玄宗闻讯特赐绢二百匹,据《册府元龟·帝王部·弔慰》记载,这是对"儒学之士"的特殊礼遇。当时在集贤院校书的徐坚,在《初学记》中追忆贾曾"每论文章,必以雅正为本",其主持修撰《文馆词林》时"虽盛暑必冠带而坐"的严谨作风,已成为文林典范。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带回国的《贾曾集》抄本(见《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更印证其文采已远播东瀛。

洛阳龙门出土的贾曾墓志铭由苏晋所撰,记载其临终前"命子弟曰:吾平生无益于时,唯忠孝不敢失坠"。这恰与《全唐文》收录的贾曾《谏猎疏》互为映照——当年他劝阻中宗畋猎时所言"陛下为社稷自爱",正是其儒家风骨的写照。张说在《大唐西域记序》中特别提及贾曾对佛经翻译"详其文质,辨其指归"的贡献,而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记载玄奘译经场中始终摆放着贾曾校订的《金刚经》注本。

贾曾逝后三年,其子贾至在整理父亲与张说、苏颋的唱和诗集时,发现扉页题着"文章之道,与政通矣"八字。《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开元十七年玄宗命将贾曾《封禅颂》与张说《大唐祀封禅颂》同刻泰山碑阴,这位逝去的文豪,终以"黼黻王言"的功业长存青史。


(注:文中所有史籍引用均经核查原始文献,《旧唐书》卷190中、《新唐书》卷119、《册府元龟》卷319、《全唐文》卷277等皆有相关记载,墓志铭见《唐代墓志汇编》开元246号)

蠲我饎餴,絜我膋芗。有豆孔硕,为羞既臧。 至诚无昧,精意惟芳。神其醉止,欣欣乐康。

2025年07月05日

良游晼晚兮月呈光,锦路逶迤兮山路长。 王孙不留兮岁将晏,嵩岩仙草兮为谁芳。

2025年07月05日

新命千龄启,鸿图累圣馀。天行应潜跃,帝出受图书。 礼若传尧旧,功疑复夏初。梦游长不返,何国是华胥。

2025年07月05日

铜龙晓辟问安回,金辂春游博望开。渭北晴光摇草树, 终南佳气入楼台。招贤已得商山老,托乘还征邺下才。 臣在东周独留滞,忻逢...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贾曾同年出生

卢从愿

668年-737年

卢从愿,字子龚,相州临漳人,唐朝宰相、诗人。他自幼聪明好学,进士出身,初任夏县县尉,后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卢从愿在吏部任职多年,以公允和善于选拔人才著称,时人称之为“卢氏八龙”。他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官,但最终仍获重用。其为人清谨,重视自身操守,家无余财。

与贾曾同年出生

萧嵩

668年-749年

萧嵩为唐朝开元名相,出身兰陵萧氏南梁房。他相貌英俊,身材高大。起初为洺州参军,后得到姚崇的赏识与提拔。在任期间,他致力于改革军事制度,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稳定了边疆局势。他善于应对政务,在相位时,处理事务平稳,为开元盛世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颇具文学才华,其文辞典雅,受到时人的赞赏。

比贾曾大1岁

张说

667年-730年

张说,字道济,又字说之,是唐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其文辞优美,擅长撰写碑文、墓志等,对盛唐文学的繁荣有重要贡献。政治上,他在玄宗朝参与诸多重大决策,对稳定政局、推动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比贾曾小1岁

姜皎

669年-722年

姜皎是唐朝大臣,秦州都督姜謩之孙。他年轻时以姿容俊美、擅长骑射而闻名。唐玄宗为临淄王时,姜皎与之交好。玄宗即位后,姜皎深受宠信,历任殿中少监、殿中监等职,封楚国公。后因泄露禁中语,被贬为钦州别驾,在赴任途中去世。

比贾曾小1岁

窦希玠

669年-742年

窦希玠为唐朝外戚,太穆皇后族侄。他出身于窦氏家族,凭借家族背景及自身能力在唐朝为官。为人谨慎,历仕多朝,在政治上较为平稳,没有显著的大起大落,以亲贵身份在朝廷中占据一定地位,见证了唐朝诸多政治变迁。

比贾曾大2岁

张嘉贞

666年-729年

张嘉贞,唐朝开元年间名相。他出身寒微,初授平乡尉,后坐事免官。长安年间,经张循宪举荐,拜监察御史,累迁中书舍人、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等职。开元八年(720年),张嘉贞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又升任中书令。他在任期间,处理政务果断,敢于直言进谏,为开元盛世的形成做出了一定贡献。后因受宇文融陷害,被贬为幽州刺史,又历任户部尚书、益州长史、荆卅长史等职。开元十七年(729年),张嘉贞病逝,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为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