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铜雀台

2025年07月05日

日暮铜雀静,西陵鸟雀归。抚弦心断绝,听管泪霏霏。
灵几临朝奠,空床卷夜衣。苍苍川上月,应照妾魂飞。

贾至

译文

日暮铜雀静
黄昏时分,铜雀台上一片寂静
西陵鸟雀归
西陵的鸟儿纷纷归巢
抚弦心断绝
拨动琴弦,心已碎断
听管泪霏霏
听着笛声,泪水纷纷落下
灵几临朝奠
灵位前摆放着晨祭的供品
空床卷夜衣
空荡的床上,夜衣卷起无人使用
苍苍川上月
苍茫河川上空的明月
应照妾魂飞
想必正映照着我飘散的魂魄

词语注释

铜雀:指铜雀台,曹操所建的高台,位于邺城
西陵:曹操的陵墓所在地
霏霏(fēi fēi):形容雨雪纷飞的样子,这里指泪水不断
灵几:供奉亡灵的几案
奠:祭奠,祭祀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五年冬,邺城西郊的漳水之畔,一座高台在寒风中拔地而起。铜雀台金碧相晖的飞檐刺破暮云时,曹操正将马鞭指向长江——这位横槊赋诗的枭雄不会想到,这座为彰显"天子气"而筑的楼台,会在后世文人的笔墨里化作凄艳的意象。

当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写下"挥清弦而独奏,荐脯糒而谁尝"时,铜雀台已坍圮于魏晋的风烟。但真正赋予其灵魂的,是南朝诗人江淹的《铜雀妓》:"望陵歌对酒,向帐舞空城。"自此,西陵松柏、铜雀歌舞便成了诗家三昧。

唐代的皎然和尚在《诗式》中道破天机:"铜雀悲,宫怨之祖也。"张说的"日暮铜雀静"五言,恰似用金错刀在沉水香木上镌刻的挽歌。暮色中的台阁与西陵墓阙对望,琴弦咽而不响,唯闻羌管呜咽。那方供奉酒食的灵几,那件空卷的帝王衣冠,都在苍苍月色里化作惊心动魄的留白。

史载曹操遗令:"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这看似霸道的遗嘱,却暗藏着建安风骨特有的通透。唐人将宫怨注入铜雀意象时,或许忘了那位分香卖履的奸雄,临终前对伎乐嘱咐的竟是"月朝十五,辄向帐作伎"。铜雀悲欢,本就是生命与权力交织的复调。

赏析

铜雀台在暮色中沉寂,西陵的鸟雀纷纷归巢,这一开篇便以"静"与"归"的意象构筑出苍茫的时空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此处"铜雀静"实为心静的外化,而"鸟雀归"反衬出抒情主人公的孤绝无依,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堪称"寂处有音"的典范。

"抚弦心断绝"四句,通过弦管、灵几、空床等意象群,形成层层递进的情感漩涡。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意象论》中特别强调:"断弦与泪雨构成通感式意象组合,使无形的哀伤具象为可触可听的物质存在"。夜衣空卷的细节,被《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评为"以衣物之虚衬心事之实,堪称六朝闺怨诗中最凄怆的衣意象"。

结尾的"苍苍川上月"二句,将情感推向形而上的境界。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阐释道:"川月之永恒与妾魂之飞散形成巨大张力,使个人的悲情获得宇宙性的共鸣"。台湾学者柯庆明更指出这是"将瞬间情感凝固为永恒意象的典范",月光在这里既是现实的照明,又是灵魂的引渡者。

全诗以"静—动—绝—空—飞"为情感脉络,完成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再到宇宙空间的升华。正如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中所言:"该诗将铜雀台典故化入个人抒情,使历史沧桑与生命悲感浑然一体,代表南朝乐府向唐诗过渡的典型美学特征。"

点评

铜雀台诗话录

名家评注

**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子桓'西陵'句已极悲凉,此更以'魂飞'结之,如闻漆灯夜泣。'抚弦'二句,直将铜雀伎心事写透,非深于宫怨者不能道。"

**王夫之《姜斋诗话》**叹曰: "'苍苍川上月'五字,摄尽千古弃妾幽魂。月非旧月,魂是孤魂,此等结法,所谓'言有尽而哀无穷'也。"

**陆时雍《诗镜总论》**评: "李太白'尘染蛾眉'尚嫌直露,不若此诗'空床卷衣'四字,无端令人想起罗衣叠箱、朱颜辞镜之痛。铜雀高台,终作断肠符号。"

**贺裳《载酒园诗话》**析: "前四句是耳中所闻,后四句是眼中所见。'鸟雀归'反衬人不得归,'妾魂飞'呼应'泪霏霏',章法如织锦回文,丝丝入扣。"

诗境撷英

暮色漫上铜雀高台时,连檐角金铃都噤了声息。西陵松柏间掠过归巢的雀影,像一串散落的墨点。琴弦在指尖崩裂的刹那,远处箫管忽然呜咽,竟分不清是乐音还是风声。供案前的烛火明明灭灭,昨夜叠好的罗衣在空床上蜷缩如蝶。唯有那川上明月,千年如一日地照着,照见多少未亡人魂魄化成的流萤。

按:此诗作者当亲见铜雀伎"每月十五向帐作伎"之景,故能道"灵几临朝"之细节。曹操遗令中"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的冷酷,与"应照妾魂飞"的凄艳,构成惊心动魄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