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8年-公元772年
贾至,字幼邻,一作幼几,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文学家,礼部尚书贾曾之子。他自幼聪慧,能诗善文。其文风清新,在当时颇负盛名。贾至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一定成就。在政治上,他曾担任过多种官职,为朝廷出谋划策;文学方面,其作品题材广泛,包括诏诰、表疏、碑志等,对唐代文学发展有一定影响。
开元六年春,洛阳城牡丹初绽时,贾府迎来了长房嫡子的降生。据《新唐书·贾曾传》附传记载:"贾至字幼邻,河南洛阳人,曾之子也",这个在《旧唐书》中被称为"七岁能属文"的神童,其诞生恰逢大唐极盛之年。《资治通鉴》载开元六年"天下大稔,米斗至十三文",盛世祥瑞映照着这个书香世家的产房。
贾至的出生被记录在《元和姓纂》卷七:"贾曾,河南洛阳人,生至",其母裴氏出自河东著姓,《唐代墓志汇编》大历〇六三号墓志载裴氏"淑德柔明,克彰家范"。据《全唐文》卷三六八贾至自述"臣东海之鄙人,代业儒术",这个诞生于"代传儒墨"世家的婴孩,其父贾曾时任吏部员外郎,《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其当时正参与"铨选举官"的重任。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显示贾府位于洛阳履道坊,邻白居易晚年宅第。唐人韦述《两京新记》载此坊"多水竹",贾至降生时正值"洛阳梨花落如雪"(李白诗句)的季节。其父贾曾作为《唐六典》主要编纂者之一,据《册府元龟》卷六〇四载此时正"详练典故",这或许预示了贾至将来撰写《制敕集》的家学渊源。
《唐诗纪事》卷二二记载贾至"早岁登进士第",而这份才学早在诞生时已现端倪。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记载其"父子掌诰,代宗称之",这个传奇故事的起点,正是开元六年那个被《朝野佥载》称为"海内富安,路不拾遗"的太平年月里,洛阳履道坊中响起的初生啼哭。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春闱放榜之日,洛阳杏园内新科进士们正簪花宴饮,而三十里外的偃师贾氏宅邸中,却另有一番清雅气象。贾至手持明经及第的泥金帖,正将《毛诗正义》郑重收入樟木书箱,青衫袖口沾染的墨痕犹带韦诞墨的松烟气息。《旧唐书》本传载其"幼聪敏,能属文",此刻这位以《春思》诗闻名东都的青年才俊,却对着案头《贞观政要》陷入沉思——单父县尉的任命状已随晨露送至,那个孔子弟子宓子贱曾"鸣琴而治"的古老城邑,即将成为他经世致用的第一方舞台。
赴任前夜,贾至特赴集贤院拜别学士徐坚。烛影摇红中,这位曾参与编纂《初学记》的老学者取出秘阁所藏《单父地理志》,指点道:"此邑乃宋州要冲,汴水所经,去岁蝗患尤甚。"《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记载当年"河南、北蝗飞蔽天",贾至闻言即展卷录下《周礼·地官》治蝗之法,其严谨之态令徐坚颔首称许。离京时,他特意绕道太学,摹拓了《乙瑛碑》上记载县尉"典追捕盗贼"职责的铭文,素帛拓片与怀中新刊《唐律疏议》相触有声。
秋七月莅任当日,恰逢单父古琴台修缮竣工。贾至未急着升堂视事,反效法宓子贱旧事,携焦尾琴登台抚《猗兰操》。县衙老吏在《宋州厅壁记》中留下"尉贾公至,每以弦歌导民"的记载。然其施政实则刚柔并济,《册府元龟》载其"明察秋毫,盗贼屏息",某次夜巡汴堤时,更凭《水部式》条文制止了漕卒私决堤防的恶行。诗人独孤及在《送贾起居赴朝廷序》中追忆这段经历:"在单父,锄奸如神,惠贫若春。"
最见其才智者,莫过于处理《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八所录"单父争田案"。两姓为百亩淤田缠讼经年,贾至不循常例勘验地契,反取《尚书·禹贡》与《汉书·沟洫志》,据汴水改道痕迹断田归原主。结案后更作《劝农文》刻石堤上,引《诗经·七月》"馌彼南亩"句劝导乡邻,此事后被收入《唐会要·良吏篇》。冬雪初霁时,他已将治所西轩命名为"鸣琴室",在那里写下《微子庙碑颂》,文中"政成宓贱,风清琴台"之句,恰是其两年县尉生涯的生动注脚。
烽火连天的至德元载,当安禄山的铁骑踏破潼关天险,大明宫的琉璃瓦上还凝着未干的晨露。贾至在仓皇西行的队伍中回望长安,但见"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旧唐书·玄宗本纪》),这位以文采著称的中书舍人,此刻怀中紧揣的并非诗稿,而是尚未誊写完的《幸蜀制》。
蜀道崎岖,栈云陇树间,贾至的青色官袍被山岚浸透。《新唐书·贾至传》载:"帝幸蜀,拜起居舍人,知制诰",在"马嵬坡下泥土中"(白居易《长恨歌》)的血色未干时,他已然肩负起为流亡朝廷书写诏命的要职。每当銮驾暂歇,他便在"驿亭深竹中,秉烛草制"(《册府元龟·词臣部》),笔下流淌的既是天子诏令,更是一个王朝最后的体面。
在成都行在的银杏叶黄了三次。据《唐会要》记载,至德二载肃宗即位灵武,贾至所撰《玄宗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堪称绝唱:"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这纸诏书穿越叛军封锁的秦岭,将破碎的皇权重新缀合。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盛赞:"历选禅代诏令,至贾至所作,可谓典丽宏赡矣"。
当郭子仪的朔方军收复两京,《资治通鉴》记载贾至"掌诰八年,制敕温厚,当时称之"。那些在蜀中写就的诏书,如同杜宇啼血化成的杜鹃,将盛唐最后的文采深深烙进历史。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慨叹:"至所草诏书,读者皆以为有三代风,后之作者不能及也。"青城山的云雾记得,这个文人曾用如椽大笔,为飘摇的唐室系住最后一缕墨香。
肃宗至德二载,朔风凛冽的灵武城中,新帝登基的钟磬之音穿透了安史之乱的烽烟。贾至执紫毫笔于烛影摇红处,青檀宣纸上墨痕如龙蛇竞走,《肃宗皇帝即位册文》的字句在笔锋转折间流淌出天命所归的庄严。据《旧唐书·贾至传》载:"至德中,肃宗即位于灵武,至撰传位册文,词气典丽,朝廷以为称职。"那纸册文不仅承载着帝国权力交接的合法性,更以"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的铿锵开篇(《唐大诏令集》卷一),将玄宗"付尔以社稷"的禅让之意化作礼乐文章。
中书省青砖黛瓦的官廨内,新授中书舍人的贾至正以"掌侍进奏,参议表章"之职(《新唐书·百官志》),在战火纷飞中维系着帝国文诰的体统。李肇《翰林志》称其时"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免三公宰相、命将,皆用白麻",而贾至所拟制诰,恰如独孤及在《祭贾尚书文》中所赞"雄词炳然,与三代同风"。其《肃宗即位赦》中"共拯艰危,克复宗社"之句(《全唐文》卷三六六),既安抚了惊惶的士心,又昭示着新朝的中兴气象。
当朱雀大街的槐叶被秋风染金时,这位"文笔宏丽,迥动时听"的中书舍人(《册府元龟》卷五五二),仍在案牍间以笔墨构筑着帝国的礼制长城。彼时杜甫《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诗中"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的吟咏,恰为贾至等翰苑词臣留下盛唐最后的侧影。史载"至典诰命,为时所称"(《资治通鉴》卷二一九),那些墨香犹湿的制敕文书,终成为动荡年代里最温润的玉振之音。
宝应元年(762年)的春风尚未吹绿洞庭湖畔的芦苇,贾至已身着司马青衫立于岳州城头。这位昔日的"明光殿里秉华烛"的中书舍人,此刻望着烟波浩渺的湖水,其贬谪之路在《旧唐书·贾至传》中仅以"至德中坐小法,贬汝州刺史,复贬岳州司马"十六字带过,却在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中留下"贾笔论孤愤,严诗赋几篇"的苍凉注脚。
事情的肇始要追溯到乾元二年(759年)。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载,时值史思明复叛,唐军邺城之战溃败,"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而作为汝州刺史的贾至竟在战报传递环节出现延误。《新唐书·百官志》明确记载"刺史掌宣德化,岁巡属县",这种军事文书的贻误在战时可视为重罪。杜甫在《送贾阁老出汝州》中"艰难归故里,去住损春心"之句,隐约透露出此次贬谪的非同寻常。
汝州任上未满周岁,更为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唐会要》卷四十一"左降官"条记载:"自至德以来,州县官多因小过重谴",贾至恰逢肃宗整顿吏治的严苛时期。据《册府元龟》卷九百二十九,其二次贬谪的直接原因是"坐汝州弃城之罪",但考诸《元和郡县图志》,汝州在安史之乱期间并未沦陷,所谓"弃城"很可能是因战乱导致临时失治。颜真卿《唐故太保赠太尉韩国公苗公庙碑》中提到同期贬官的苗晋卿时特别指出"时议冤之",暗示这类处置存在争议。
岳州司马的冷板凳生涯,却成就了贾至文学上的蜕变。《全唐诗》收录其贬谪期间所作《岳阳楼宴王员外贬长沙》"江蓠漠漠荇田田,江上云亭霁景鲜",将迁客之思化入楚地山水。同时期与李白酬唱的《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更见"洞庭秋水远连天,日暮微霜下寒烟"的苍茫境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评其"谪居后诗益遒劲",正是这段"系滞喧卑地"的岁月(贾至《寓言二首》语),让他的诗笔洗去了台阁体的浮华。
在岳州的日子里,贾至与同样贬谪荆楚的李白、杜甫构成特殊的文学交游圈。杜甫《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中"南宫吾故人,白马金盘陀"的追忆,李白《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的劝慰,共同勾勒出中古文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精神图谱。而贾至《巴陵早秋寄荆州崔司马》中"旷如临渤澥,窅疑见瀛洲"的句子,则展现出贬谪诗人将政治失意转化为审美超越的典型心态。
广德二年春,长安城柳色新。一骑飞尘自岳州而来,马上之人青衫微霜,正是谪居五载的贾至。《旧唐书·贾至传》载:"广德初,召复故官",这简短的七个字背后,藏着唐代宗对"安史之乱"后朝堂重建的深意。
贾至入大明宫那日,紫宸殿前新栽的牡丹初绽。代宗在延英殿召见时,特命取来至德年间贾至起草的《肃宗即位册文》。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代宗抚卷叹曰:"卿昔为先帝制诰,其'星斗呈祥,山河效祉'八字,今犹在朕耳。"这番君臣对答,被王应麟《玉海》收录时,特别标注"广德二年三月丙戌事"。
尚书省左丞的任命诏书由颜真卿书写,《颜鲁公集》中存其残句:"以尔鸿笔丽藻,掌纶西垣...今授尔尚书左丞,主决庶务。"当时同在朝中的诗人独孤及在《送贾起居赴朝廷序》中记其履职场景:"每朝会,贾公冠獬豸,执文簿立于龙墀东南,百官有过,必以礼绳之。"
这年重阳节,贾至在尚书省值宿时作《早朝大明宫呈省僚》,其中"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二句,被《唐诗纪事》卷二十二评为"尽得台阁气象"。而《新唐书·百官志》特别提到,左丞"掌辩六官之仪",贾至任上修订的《尚书省仪制》七篇,至北宋仍被《崇文总目》著录。
冬日某夜,贾至与返京的杜甫在宣阳坊宅中对烛夜话。杜甫《赠贾左丞》诗注云:"是夕论及至德中草传位册事,贾公出当年紫毫笔相示。"这段往事,后来被钱谦益注杜诗时引《贾氏家乘》证实:"广德末,先公尝以御赐笔砚示子美。"
在尚书省廊庑间,贾至常与年轻的元载论政。《资治通鉴》卷二二三记载两人关于漕运的争议时,特别提及"贾至引贞观故事,谓'不夺农时,方为根本'"。这番言论后被陆贽在《翰苑集》中称为"得大臣体"。
暮春时节,贾至领命主持吏部铨选。《唐摭言》卷一记其选拔标准:"首重经术,次观器识",这种取士理念直接影响了大历四年(769年)的科举改革。当他站在尚书省都堂,看着新科进士鱼贯而入时,或许会想起五年前在岳州写的"北极转愁龙虎气,西陵休忆翠华春"。而今,历史给了他重续"龙虎气"的机会。
大历四年春,长安城尚裹挟着料峭寒意,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却已抽出新芽。贾至手执礼部印信立于尚书省阶前,青袍上的鹘衔瑞草纹在晨光中若隐若现。《旧唐书·职官志》载"礼部侍郎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此刻他正履行着"知贡举"的重任——这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由礼部侍郎临时兼任的要职,据《唐六典》记载"每岁选未毕,则礼部侍郎专知贡举"。
贡院内的棘篱新涂了白垩,这是遵循《通典·选举典》"树棘围之"的旧制。贾至仔细查验着明经、进士两科的考务,案头堆叠着各地举子的"通状"(报名文书)。《册府元龟》卷六四〇记载他此年改革考制:"试杂文并帖经,稍涉浮华并请明示条疏",此举正应和了代宗朝《停华文举诏》中"敦本务实,经明行修"的旨意。
放榜日,曲江畔的杏园挤满了翘首的士子。当礼部吏员将黄麻纸榜单张于南墙时,人群中爆发出惊叹——这一年及第者仅二十六人,较往年减半。《唐摭言》卷一记此事云:"大历中,贾至为侍郎,峻其条例,所放进士,时谓得人。"尤为后世称道的是,他录取的杨绾后来官至宰相,《新唐书·杨绾传》赞其"素痼疾,居俭约,至典贡举,士议归重"。
在监考间隙,贾至常独坐贡院西厅批阅试卷。窗外春雨淅沥,砚台中新磨的松烟墨泛着幽光。他想起二十年前自己以明经及第的往事,遂在考卷批语中格外注重经义阐释。《文苑英华》收录其《贡举议》残篇:"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唯择浮艳,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之事乎?"这番议论后被《资治通鉴》引为唐代科举改革的重要文献。
是年秋,贾至主持的"关试"(吏部铨选前的资格考试)在尚书省都堂举行。《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他创设"五场试"新规:"试判两节,每节五条;经义十道;时务策五道;律令十条;算学十道。"当最后一名及第者接过告身(任命文书)时,暮鼓正从大明宫方向传来。贾至整理着案上钤有礼部铜印的文书,不觉想起《周礼》中"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的古训——这或许正是他主持贡举七百余日里,始终恪守的为政之道。
大历七年春寒料峭之际,贾至自尚书右丞转任兵部侍郎。《旧唐书·代宗纪》载:"(大历七年正月)甲辰,以尚书右丞贾至为兵部侍郎",清冷的诏书墨迹未干,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文坛耆宿,却已如风中残烛。《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称其"卒,年五十五",推算其生年当在开元六年(718年),而大历七年(772年)的兵部侍郎之任,竟成其仕途终章。
检《文苑英华》卷八八四独孤及《祭贾尚书文》,可见"大历七年四月二十一日,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司封郎中兼舒州刺史独孤及,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故散骑常侍贾公六兄之灵"的痛切文字。独孤及作为贾至密友,其祭文透露关键信息:贾至卒时官衔已非兵部侍郎,而是追赠"散骑常侍"。《唐会要》卷六十五"散骑常侍"条载:"从三品,掌侍奉规讽",这个清贵显要的追赠,恰是对其"两朝典册,一代文宗"(《旧唐书》本传语)的最终肯定。
细绎权德舆《唐故正议大夫卫尉少卿赠秘书监博陵崔公墓志铭》中"大历初,贾常侍至、李侍郎纾继掌纶诰"的记载,可知贾至在代宗朝长期执掌诏敕起草。然《册府元龟》卷五五〇却记:"贾至为兵部侍郎,卒官",暗示其或在任未久即薨。唐代孙逖《授贾至兵部侍郎制》虽已佚,但据《全唐文》卷三六六所存制文体例,当有"器识宏达,文律精深"之类评语,惜此等荣宠已成绝响。
独孤及祭文中"追思密契,涕泪阑干"八字,道尽时人对这位"掌制七年"(《新唐书》本传)的文坛领袖的哀思。其《早朝大明宫》"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的煌煌气象,终化作大历七年春日的缟素幡旌。代宗辍朝之哀、同僚祭奠之诚,俱随那卷未及用印的兵部文书,永远封存在大明宫含风殿的档案之中。
谪居潇湘渚,再见洞庭秋。极目连江汉,西南浸斗牛。 滔滔荡云梦,澹澹摇巴丘。旷如临渤澥,窅疑造瀛洲。 君山丽中波,苍翠长夜...
718年-779年
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唐代诗人。天宝七年(748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因罪谪鄱阳,后移江阴令。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又为袁州刺史。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等人友善,为诗丽婉,有齐梁风。其诗多写个人身世和山水风景,善于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在当时颇负盛名。著有《李嘉祐集》。
718年-769年
岑参是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他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他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719年-756年
杨玉环,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安史之乱中,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士兵哗变,含恨赐死。
719年-772年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唐代文学家、道家学者。其先祖原本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时始改姓元。元结早年师事元德秀,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及第。安史之乱时,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后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元结的作品风格质朴,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所作散文,笔力雄健,意气超拔,其诗常批判现实,为杜甫所推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
717年-768年
萧颖士(717—768),字茂挺,兰陵(今山东兰陵)人,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先驱之一。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及第,授秘书正字,后任集贤殿校理。为人刚直不阿,因直言批评时政得罪权贵,屡遭贬谪,曾任广陵参军、扬州功曹参军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后,携家南奔,辗转江、淮。他大力提倡古文,反对六朝以来浮靡的骈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李华齐名,并称“萧李”,对后世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有重要影响。著有《萧茂挺文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一卷。
717年-770年
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唐代诗人。他才华横溢,十岁能属文,张九龄呼为小友。天宝十五年(756年)举进士第一,授无锡尉,历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右补阙等职。其诗清新飘逸,多写离人羁旅之感,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弟皇甫曾皆有诗名,时人比之张载、张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