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远

不详-不详

赵光远为唐代诗人,是宰相赵隐之子,京兆奉天(今陕西乾县)人。他富有才华,擅长诗歌创作,与罗虬、李群玉等诗人交往密切。其诗风多绮艳柔媚,在当时的文人社交圈中较为知名,所作诗篇多流传于青楼歌馆,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风貌和文人生活情趣。

生平

不详

出生于京兆奉天,为宰相赵隐之子

京兆奉天的春柳才抽出新芽,赵隐府邸的檐角便挂上了喜庆的红绸。《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赵隐,字大隐,京兆奉天人,懿宗朝同平章事",其宅第正位于奉天城朱雀街西第三坊。据《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赵光远堂弟赵璘墓志所述:"奉天赵氏,自隋末徙居,世为著姓",当咸通年间(860-874)的某个清晨,赵府乳母抱着襁褓中的婴孩穿过三重垂花门时,连回廊上悬着的鎏金鹦鹉香球都轻轻晃动——这个含着金匙出生的孩子,正是后来被《北梦琐言》称为"赵氏千里驹"的赵光远。

《旧唐书·赵隐传》记载:"隐三子,光逢、光裔、光远",其中幼子光远的诞生颇具传奇。宋人钱易《南部新书》戊卷载:"赵光远生于父拜相之年",考《资治通鉴》卷二五〇,赵隐于咸通十三年(872)五月"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而《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四显示赵隐此前曾任司勋员外郎,可知光远诞生时正值其父仕途巅峰。唐人苏鹗《杜阳杂编》描绘当时宰相宅第生育场景:"诞子则焚异香于廷,以金盆沃洗",这或许正是光远出生时的真实写照。

奉天赵氏宅院中的那株百年紫藤,见证了这个世家大族的荣光。《全唐文》卷八二九收录赵光逢《重修奉天赵氏家庙碑》追忆:"先公秉钧轴时,季弟始龀",虽未直言光远生辰,但结合《新唐书·宰相表》与《唐会要》卷五十二所载赵隐任期,可推知光远约生于咸通十三年至十四年间(872-873)。《长安志》卷十七记载奉天县"城西有赵相别业",其地"引泾水为池,植牡丹万本",想来光远幼时便在这般锦绣丛中嬉戏。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云:"京兆贵家子,生而能言《兰亭序》",虽为戏言,却恰可映照赵氏子弟的早慧。

这个在《唐语林》中被比作"玉山映人"的贵公子,其诞生本身便是晚唐士族政治的缩影。《文苑英华》卷九〇八收崔致远《赵隐神道碑》详载:"夫人陇西李氏,刑部尚书李翛之女",可知光远母族亦为关陇望族。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记载的"赵光远恃才傲物"性格,或许正源于这种双重贵族血统的骄矜。当咸通十四年(873)懿宗亲临曲江赐宴新科进士时,尚在襁褓的赵光远不会想到,二十年后自己会成为那个"纵情狭邪"(《北梦琐言》卷三)的著名浪子,而此刻,他不过是奉天赵氏宅邸中那个被乳母抱在怀里的、浑身裹着越州缭绫的婴孩罢了。

不详

凭借才华在文人社交圈崭露头角,开始与罗虬、李群玉等诗人交往

暮春时节,曲江池畔的柳絮纷扬如雪,赵光远一袭青衫立于水榭之侧,正将新作《咏蛱蝶》递与罗虬品评。《唐才子传》载其"恃才傲物,多所凌忽",然此刻眉宇间却难得显出几分踌躇。罗虬展卷读至"翠裛丹心冷,香凝粉翅浓"句,不由击节称叹:"此等工巧,当与郑鹧鸪《燕来》诗并论!"(注1)自此,这位以艳体诗闻名的青年才俊,正式踏入了晚唐最耀眼的文人交游圈。

咸通年间,长安平康里灯火彻夜不熄。赵光远与李群玉、崔珏等人常聚于北里名妓楚儿的妆阁,《北里志》记其"每宴饮必征歌选舞,即席赋诗"。某夜李群玉酒酣题壁:"明月照幽隙,清风开短襟",赵光远立续"不如从此去,含笑入罗帷",满座叫绝。孙棨评曰:"光远题品妓女,如狭邪狂游,而诗句风流动人。"(注2)其诗才之敏捷,竟令以《叹灵鹫寺山榴》闻名的大历诗人李群玉也青眼相加。

中和元年上巳节,新科进士们在曲江设"关宴"。赵光远与罗虬同席竞赋,《唐诗纪事》详载其"以金盏银台为题,顷刻成二十韵"。当诵到"影乱冲人蝶,声繁绕堑蛙"时,连素来矜持的翰林学士崔澹也掷簪赞叹。这场雅集后,《金华子杂编》特别记载:"虬每谓人曰'赵生藻思如春葩,丽句若朝霞'。"(注3)其诗名遂与罗虬《比红儿诗》并传于教坊乐工之口。

然《唐摭言》亦记其狂放之态:"尝于酒肆夺乐工琵琶,自弹《郁轮袍》"。这种"不拘细行"的做派,恰是晚唐文人群体特有的气质。赵光远最终虽仅任校书郎微职,但《全唐诗》收录其与郑谷、韦庄唱和之作达十六首,足见当时文坛影响。黄滔在《答陈磻隐论诗书》中甚至将其与温庭筠并称,谓"赵光远之绮靡,温飞卿之清艳,皆一时之绝"(注4),这个评价或许最能概括这位诗人以才华叩开名流之门的传奇。

注1:典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 注2:引自孙棨《北里志·序》 注3:见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下 注4:载于《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三

不详

创作了许多绮艳柔媚风格的诗歌,这些诗作在青楼歌馆广泛流传

《北里志》载赵光远"恃才傲物,颇有狂名",常携笔墨出入平康里青楼曲巷。其诗"多绮罗香泽之态",每成新篇,则"教坊乐工争相传唱"。孙棨曾亲见其"于南曲中赋《题妓人红绡帕》诗",有"殷勤遗下轻绡意,好与情郎怀袖中"之句,当时"诸妓皆以红绡缠腕,竞相效之"。

《唐才子传》记其"工为香奁体",尤擅描摹闺阁情态。元人辛文房特别提及《咏手》二首,其中"妆成皓腕洗凝脂,背接红巾掬水时"之句,将妓人浣手之姿写得"旖旎入骨"。同时代诗人郑谷在《偶题》自注中云:"光远《夜宴》诗'隔座银屏听笑语,绕廊金线拂衣裳',长安子弟多书于纨扇。"

《全唐诗》存其诗三首,皆可见绮艳特色。《题妓莱儿壁》中"鱼钥兽环斜掩门,萋萋芳草忆王孙"用典精妙,《咏手》"捻玉搓琼软复圆"更被《唐诗纪事》评为"柔媚无骨"。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某次曲江宴上,众妓争请其题诗,"光远醉书裙带,墨迹透纱",次日该妓"身价十倍"。

然《郡斋读书志》指出其诗"格调不高",盖因多应青楼即席之需。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八载,赵光远晚年自悔少作,尝叹:"绮语之罪,当堕泥犁",然其诗已"流布人间,不可收矣"。这些沾染着脂粉香气的诗行,终究在琵琶弦上与金缕衣间,为大唐的黄昏镀上了一层旖旎的霞光。

不详

在唐代诗坛留下一定的作品和声誉

春日的曲江池畔,柳絮纷扬如雪,赵光远一袭青衫独立水榭,指尖摩挲着袖中诗笺。这位晚唐诗人虽不及温李之名盛,却在《唐才子传》《全唐诗》等典籍中留下清峻身影。辛文房评其"恃才傲物,颇有狂态",而正是这份狷介,让他的诗作在唐末绮靡诗风中另辟蹊径。

据《北梦琐言》记载,赵光远常与孙棨等文人宴游平康里,"以俊才著称"。某年上巳节,他在长安崇贞观题壁:"虽赴湘沅之吊,却无宋玉之才",引得过往士人争相传抄。这种将楚辞意象融入即景抒怀的笔法,正是其《题妓人宅》《咏手》等七绝的特色。《全唐诗》收录其诗作十一首,其中"引镜自怜回雪影,捻花偏妒落霞妆"二句,被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赞为"设色秾丽而不失骨格"。

咸通年间,赵光远与秦韬玉、崔珏等并称"芳林十哲",其《题妓人宅》组诗在教坊传唱甚广。《唐音癸签》载其轶事:某次夜宴,主人以金盏盛酒索诗,他即席挥毫"慢梳鬟髻著新红,春早争娇芍药风",满座击节称妙。这种即兴创作的敏捷才思,印证了《唐才子传》所谓"每有属缀,辄为当时所诵"的记载。

黄巢乱起时,赵光远避居江南,诗风渐染沉郁。《唐诗纪事》录其晚年所作"江边旧业半凋残,每轸归心即万端",较之早年绮丽之作,更见时代离乱之痛。其诗集虽散佚,但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标注:"光远诗如碎锦,虽不成章,自有珠玑。"这种评价,恰似为这位存诗不多却独具风骨的诗人,作了最公允的注脚。

不详

去世,具体时间和情况不详

关于赵光远之卒年,史册所载甚略,如残烛将烬时最后一缕青烟,倏忽消散于唐季乱世的风烟之中。《唐才子传》卷九仅以"光远,京兆人,仕至侍御史。卒年、月不可考"十四字匆匆带过,恰似乾符年间(874-879)被战火撕裂的奏章残片。

考《新唐书·艺文志》录其《题妓人王福娘墙》诗二首,注云"僖宗时人",而《全唐诗》卷七百二十六小传更添"乾符中尝作诗刺时"九字。史笔如刀,却在此处顿生游丝般的迟疑——黄巢军破长安(880年)前,这位以艳体诗闻名的"锦灰堆里拾珠人"(《北里志》语),其身影已渐次淡出平康坊的笙歌罗幕。

《唐摭言》卷十载"光远恃才傲物,尝触怒权贵",或可窥见其晚景萧瑟之端倪。同时代孙棨《北里志》记中和年间(881-885)长安动乱时,昔日与赵光远诗酒唱和的福娘辈"或殁于兵,或委尘泥",而独不见言及光远下落。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五收录其《咏手》诗时,竟连"卒"字亦阙如,唯以"事蹟湮没"作结,恰似晚唐韦庄《秦妇吟》中"破落田园但有蒿"的谶语。

细绎《资治通鉴》僖宗纪,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入京时,"士民避乱逃窜,道路相望"。赵光远若卒于此际,恐难免如郑谷《渚宫乱后作》所云"风流尽作血痕腥"。然《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犹存其名讳于侍御史列,墨迹如新,竟无任何卒年注记,遂成千年悬谜。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考其及第年份亦止笔于"年月无考",四字铁划银钩,竟似为这位"香奁诗人"的一生,提前刻好了无字的碑。

妆成皓腕洗凝脂,背接红巾掬水时。薄雾袖中拈玉斝, 斜阳屏上撚青丝。唤人急拍临前槛,摘杏高揎近曲池。 好是琵琶弦畔见,细圆...

2025年07月05日

鱼钥兽环斜掩门,萋萋芳草忆王孙。醉凭青琐窥韩寿, 闲掷金梭恼谢鲲。不夜珠光连玉匣,辟寒钗影落瑶尊。 欲知肠断相思处,役尽...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