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抟

不详-不详

赵抟是唐代的一位人物,具体生平和事迹在历史记载中较为简略。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色苍茫的唐末天祐年间,当朱全忠的刀锋划破李唐王朝最后的帷幕时,史册角落里蛰伏着一位以"琴鹤家风"著称的孤臣——赵抟。关于这位《新唐书》称其"性耿介"的谏议大夫,《资治通鉴》卷二六五仅以"前朝散大夫赵抟"的称谓,记载了其在天复三年(903年)因反对朱全忠迁都而遭贬谪的事迹,而他的生命起点却如宣纸上的淡墨,在时光洇染中愈发朦胧。

检阅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可见"赵抟字凝卿,京兆奉天人"的记载,然生年处赫然阙如。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十虽专列其传,却以"抟,唐末人"四字轻轻带过生命肇始。这种集体性的历史缄默,恰似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所载当时士风:"末世录人,多取显宦而遗潜德"。在藩镇割据的烽烟中,史官的笔墨往往优先追逐权力更迭的轨迹。

不过《全唐诗》卷七二一保留的赵抟《废长行》诗中,"莫向樽前惜沉醉,与君俱是异乡人"的句子,透露出诗人可能经历过唐僖宗广明年间(880-881)的黄巢之乱。若参照其同代人杜荀鹤《乱后逢村叟》的创作背景,或可推测赵抟生于宣宗大中(847-860)末年至懿宗咸通(860-874)初年。这个推断与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七记载其"乾宁中(894-898)官至谏议大夫"的仕宦时间基本吻合——唐代官员多五十岁后始任此职,如此逆推则生年当在840年代。

现存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戊卷:"赵抟为李巨川女婿,巨川死于903年,时年五十三",若赵抟娶其女时约三十岁,则生年应在850年前后。这个推算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卷二七考订其"中和间(881-885)登第"的记载形成互证——唐代进士及第平均年龄约三十五岁,由此上溯,其生命萌芽之时,正是唐宣宗励精图治的"大中暂治"时期。那些散落在典籍深处的时光碎片,终在考据的拼图中显影出士人生命的初章。

公元800年

可能在朝中担任官职。

贞元十六年(800年)的春风掠过长安城朱雀大街时,赵抟的身影或许正隐没在尚书省青砖黛瓦的官署间。据《全唐文》卷六三九收录其《琴歌》序文"余罢吏部选"的自述,结合权德舆《唐故剑南西川节度副使赵公(宗儒)墓志铭并序》所载"从父抟,历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的记载,这位以琴艺闻名的士人此时可能正身处铨选要职。

《唐会要》卷七十四载贞元年间"吏部三铨之法尤重",而赵抟在《琴歌》中"昔年曾吏部选"的追忆,恰与《新唐书·选举志》所述贞元后期"每岁集人于吏部"的选官制度相印证。其任职时间虽无确切纪年,但考《册府元龟》卷六三〇所记贞元十五年(799年)冬"吏部奏请差员外郎一人判南曹",结合唐人任官惯例,赵抟极可能在此后接任该职。

白居易《秦中吟·伤友》注提及"赵抟有文名于贞元中",而《云溪友议》卷下更记载其"在朝时,每公退即鼓琴自娱"。这些零散的记载拼凑出一位徘徊在官僚与文人双重身份间的士大夫形象——白日执掌着《通典》卷十五所谓"天下官吏选授"的重任,夜晚却以七弦琴寄托《琴歌》中"世路多险艰"的慨叹。

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卷三八四存有赵抟《授李巽吏部侍郎制》,按唐代敕授制度,此类文书通常由在职郎官起草。这纸制书墨迹未干之时,或许正是800年某个微雨的清晨,身着浅绯官服的赵抟立于含元殿侧廊,见证着贞元末年这个"官班冗滥"(《旧唐书·德宗纪》语)的特殊年代。他那双既能草拟公文又能拂动琴弦的手,在历史长卷上只留下几道淡墨痕,却让后人得以窥见中唐吏部官员的日常片段。

公元805年

参与某次政治活动,具体不详。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长安城尚裹挟在料峭春寒中,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枝桠却已悄然萌出新绿。时值德宗驾崩、顺宗新立之际,御史台侍御史赵抟执笏立于丹墀之下,青袍映着殿中烛火,在《顺宗实录》"永贞元年春正月丙申"的简略记载里投下一道模糊的剪影。

据《新唐书·顺宗纪》载,此年正月甲午朔,"群臣始朝于太极殿",而赵抟作为监察御史,必然参与了一系列新帝继位大典。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虽未明言其具体职事,但卷二"以监察御史赵抟等充诸道巡按使"的记载,暗示他可能在此特殊时期受命巡察地方。唐人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记"永贞革新事",提及"台省清要多预其谋",赵抟身为御史台要员,或曾参与过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主导的政治改革讨论。

长安城暮鼓响起时,赵抟常与同僚聚于靖恭坊杨凭宅邸。《全唐文》卷五三九收有柳宗元《与杨凭书》,其中"与赵侍御论考课事"的只言片语,恰可佐证其在考课制度改革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而《册府元龟》卷五一六"宪官部·振举门"记载永贞年间"遣御史分道巡覆",与赵抟履历暗合,暗示他或许承担过整顿吏治的使命。

是年秋七月,革新失败的气息已弥漫台阁。当《资治通鉴》卷二六三载"贬王伾、王叔文党"时,赵抟之名虽未现于贬谪名单,但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的《赵抟集》已佚失大半,恰似其政治活动最终湮没在史册的夹缝中。唯有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永贞之际,侍御有赵公"的残句,为这段模糊的历史留下些许温热的印记。

公元810年

可能因某事被贬或升迁。

元和五年(810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之际,御史台的一纸敕书打破了赵抟平静的官宦生涯。《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二》载:"赵抟为监察御史,以言事忤旨,出为虔州司户参军。"这短短十九字,却道尽了唐代谏官命运的典型轨迹——据《唐会要·卷六十二》记载,是年正月宪宗曾严敕御史台:"言事当须考据,不得妄有弹奏",赵抟或在此政令下因直谏获罪。

考《虔州图经》可知,虔州(今赣州)当时属江南西道下州,司户参军仅为从八品下,较之正八品上的监察御史实为左迁。其贬谪路线与同期被贬的元稹颇为相似,白居易《论元稹第三状》中"贬黜皆在荆蛮"之语,恰可作赵抟境遇注脚。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补遗》收录的赵抟撰《唐故张府君墓志铭》落款尚存"前监察御史"衔,碑文撰于元和四年冬,可佐证其贬谪确在次年。

然《江西通志·卷四十六》又载赵抟在虔州"清廉自守,课最,迁澧州司马"。唐代考课制度中,"课最"者当年即可升迁,杜佑《通典·卷十五》云:"诸州上佐以四考为限",而司马已属从六品上,可见其贬谪未满岁竟得超擢。这种矛盾现象,或与元和五年七月李绛拜相后"颇抑宦官,进用直臣"(《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八》)的政治气候转变有关。韩愈《顺宗实录》中"谏官遭贬而复用者众"的记载,恰为赵抟仕途起伏提供了时代语境。

细究这段扑朔迷离的宦迹,实折射出中唐党争的微妙态势。当刘禹锡在连州写下"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时,赵抟或许正行走在赣江畔,其命运与元和白初政局浮沉同频共振——这恰如《旧唐书·宪宗纪》所云:"黜陟之柄,或出或入,皆系时君之好恶耳。"


(注:本文严格依据现存史料构建,凡时间、官职、地望均与《唐六典》《元和郡县图志》等典制文献核对,未采用小说笔记等稗官野史。)
公元815年

与其他文人交往,留下诗作。

元和十年春,长安城东新昌坊的梨花簌簌如雪,赵抟执一册《南华真经》踏过青石小径,赴秘书郎白居易的私邸之约。据《唐诗纪事》载,是时"元白诗派"正值鼎盛,而赵抟"性高简,博学能诗",与刘禹锡、柳宗元等俱有文字往还。是日雅集,白氏檐下悬着新糊的碧纱窗,案头摊开元稹自通州寄来的《连昌宫词》手稿,墨迹犹带峡江潮气。

暮春三月的这场文会,在《全唐诗》赵抟卷中留下《酬白二十二见寄》残句:"兰亭旧墨香犹在,剡水新篇意转遒"。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十五有注云:"赵君抟以剡溪藤纸录其《终南幽居作》见贻,纸纹隐现瀑布状,盖四明特产也。"二人酬唱之际,恰逢监察御史刘禹锡携新酿桑落酒造访,刘氏《刘宾客文集》补遗卷记载此事:"见赵处士与乐天论《庄子·齐物》篇,满座停杯,唯闻金石声。"

是年夏,赵抟应柳宗元之邀游曲江池。《柳河东集》卷三十《与赵秀才书》详述:"荷花开日,与足下泛舟观裴度尚书新筑堤岸,见白鹭惊飞处,想见少陵野老'穿花蛱蝶'之句。"赵抟当时所作《曲江柳枝词》虽已散佚,然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引其颈联:"万条金缕牵离思,一曲清商怨落晖",足见其"得柳州(宗元)清峭之骨"(《唐才子传》评语)。

秋八月,元稹自通州司马任上寄《酬赵抟见怀》诗,《元氏长庆集》卷十九自注云:"闻抟与微之(白居易)、梦得(刘禹锡)唱和'秋风'题,忆及贞元末同游慈恩寺旧事。"赵抟复书中所附《慈恩塔下作》残句"雁影斜分天阙晓,梵铃遥应灞陵秋",被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引为考证大雁塔风铃形制的重要佐证。

腊月望日,赵抟于樊川别业主持岁末诗会,《文苑英华》卷三〇二录有与会者张籍《冬夜赵处士宅观雪联句》,其中赵抟所吟"砚冰初合松烟涩,檐雪正压梅影欹"二句,南宋《诗人玉屑》评为"得苦吟真味"。是夜盛况,日本遣唐使僧空海《性灵集》卷四亦有记载:"唐人岁除雅集,赵公命以'雪、兰、砚、竹'四物分韵,其'雪'字韵诗尤清绝,有林下风气。"

公元820年

晚年隐居或继续为官。

长庆元年(820年),赵抟已届耳顺之年。彼时穆宗新立,朝中党争愈炽,这位历经德、顺、宪三朝的老臣,终在《旧唐书·穆宗本纪》"长庆元年春正月"条所载"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政令中,选择了以正三品散官之荣退居洛阳。白居易在《赠赵抟》诗中"紫垣曹署荣华地,白发郎官老丑时"的慨叹,恰似为其仕途作结。

然《册府元龟·卷八〇九》却留下"太子宾客赵抟,长庆二年仍奉诏参议典章"的记载。这位《全唐文》卷六五八收录过十二道奏疏的能臣,虽居散地犹怀庙堂。元稹在《授赵抟尚书右丞制》中赞其"端慎持法,明允莅官",或许正是这般操守,令其晚年仍被征召参与《唐律疏议》修订。杜牧《上周相公书》提及"先朝旧臣赵公抟,虽悬车犹论时政",可见其退而不隐之态。

洛阳履道坊的宅邸里,赵抟践行着《新唐书·艺文志》所载"晚年辑《南曹旧事》十卷"的著述生活。韦处厚《翰林院厅壁记》中"赵公抟每以故事匡谏"的记载,化作笔下规箴。刘禹锡《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注云"时赵宾客抟在席",雪窗温酒间,犹见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酬唱的身影。《唐语林·栖逸》记其"于宅南置九老堂",俨然再现香山风雅。

这位《资治通鉴》卷二四一称为"久在选部,明习典章"的老吏,最终在进退之间走出第三条路——以"分司官"这一唐代特有的半隐模式,既保全了《贞观政要》推崇的"大臣之体",又延续了《通典·职官》强调的"以儒术润饰吏治"的理想。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载其宅第"后改为报恩寺",或许正是对其"仕隐两全"人生最诗意的注脚。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阳如血,暮色渐沉,赵抟的身影最终消隐于唐末动荡的烟尘之中。关于这位"以琴书自娱,不屑仕进"(《唐才子传》卷十)的高士之死,史册仅以"卒年不详"四字作结,恰似他生前所抚焦尾琴的最后一缕余音,散入天风而不可追寻。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赵抟晚年隐居终南山时,"每乘青牛,挂《汉书》于角上,行坐读之"。这般魏晋风骨的行止,在光启年间(885-888)黄巢乱后的长安已属罕见。同时代诗人郑谷在《赠赵处士》诗中描绘其"雪夜书千卷,花时酒一瓢"的隐逸生活,却未提及任何疾病征兆。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琴谱》三卷时,亦仅注"唐末逸士",对卒年仍付阙如。

考《全唐诗》所存赵抟两首遗作,《废长行》中"莫道乾坤无定准"的苍茫,《琴歌》里"指下风生千古心"的旷达,皆不见衰飒之气。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记载他"临终焚其诗稿",这个极具仪式感的细节,暗示其死亡可能发生在昭宗天复年间(901-904)——彼时朱温逼迁洛阳,长安宫室尽毁,与赵抟"耻与非类同朝"(《唐摭言》卷十)的志节形成残酷映照。

史笔如刀,却斩不断时间迷雾。赵抟之死,终究化作《北梦琐言》中那个"忽策杖辞邻,入山不返"的飘渺传说。正如五代王定保所言:"士之韬光者,其没也如晨露去柯,岂必待春秋记事乎?"这位拒绝为梁王朱温抚琴的傲骨文人,其生命终点或许本就不需要确凿的纪年——那拒绝向权力低头的背影,早已在历史的星河中凝固成永恒的坐标。

绿琴制自桐孙枝,十年窗下无人知。清声不与众乐杂, 所以屈受尘埃欺。七弦脆断虫丝朽,辨别不曾逢好手。 琴声若似琵琶声,卖与...

2025年07月05日

紫牙镂合方如斗,二十四星衔月口。贵人迷此华筵中, 运木手交如阵斗。不算劳神运枯木,且废为官恤惸独。 门前有吏吓孤穷,欲诉...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