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公元783年
赵骅,字云卿,邓州穰(今河南邓州)人,唐代文学家、官员。早年进士及第,以文才著称,与萧颖士、李华等交游,并称“萧李赵”,为中唐古文运动先驱之一。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职,曾参与修撰国史,掌制诰期间文风典雅,为时人所称。建中四年(783年)卒于朱泚之乱。
开元二十三年春,长安杏园新柳初绽,赵骅于吏部试场挥毫作《梓材赋》,其文"典丽宏赡,有古作者风"(《全唐文》卷三六五),终以甲科登第。是年主考孙逖尤重经世之才,见骅对策"辨理明畅,若素习政事者"(《登科记考》卷八),遂擢为上第。
释褐之日,秘书监崔琳亲授青袍牙笏,谓之曰:"校书郎虽九品,实储相之阶,昔元稹、白居易皆由此进。"(《唐六典》卷十)骅拜受于兰台,见秘阁"漆轴芸编,香浮椒壁",乃依《隋书·经籍志》例整理散佚,每校一书,"必三复乃定"(《唐才子传》卷三)。时值玄宗崇道,特命抄写《琼纲玉札》道藏,骅以楷法遒劲入选,玄宗见其手本,赐绯鱼袋以示优宠。
李华在《与赵骅书》中记其校书之状:"子常焚膏继晷,案牍如山而不改其乐。"会昌年间重修《翰林盛事》,犹载其校定《穆天子传》时,"辨西王母谣谚非秦汉伪作"的考据。此职任满三年后,按《大唐新语》"校书称职者授畿尉"之制,迁大理评事,始展刑名之才。
天宝年间,长安城南的槐烟柳浪间,常有三道清癯身影联袂而行。赵骅执卷行吟时,广袖常沾着终南山的新露,与萧颖士的峻切雄辩、李华的沉郁顿挫,在平康坊的酒肆檐角下碰撞出盛唐最清越的文心回响。《新唐书·文艺传》载其"与萧颖士、李华善,三人者,时号'萧李赵'",这并非简单的并称,而是开元天宝文坛鼎足之势的真实写照。
赵骅作文尤工碑志,其《御史台精舍碑》笔力千钧,与萧颖士《赠韦司业书》并悬日月。李华在《三贤论》中追忆三人交游:"颖士方严峻整,华深沉弘懿,骅温雅旷达,各以性术相资,友义相契。"彼时三人常在萧氏"竹溪草堂"论艺,赵骅每以《春秋》大义折衷萧李之辩,《唐才子传》称其"持论公允,虽颖士之刚不能屈"。某次论及文章功用,萧颖士主张"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赵骅则补以"文之为德,与天地并",此语后被独孤及《赵郡李公中集序》转引,成为中唐古文运动先声。
安史之乱前夕的某个寒食节,三人在慈恩寺塔下举行最后的文会。赵骅袖中取出新撰《吴兴沈氏述祖德碑》,萧李二人击节称善。《全唐文》收录此文时特别标注"骅之文采,实开韩柳先河"。乱起后三人星散,赵骅陷伪职的经历成为毕生憾事,但李华在《祭亡友文》中仍以"贞松晚翠"相喻,《文苑英华》保存的这段文字,见证着超越政治劫难的文学知己之情。
大历七年(772年),当颜真卿编纂《韵海镜源》时,特将三人文章并置。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廿七记载:"后人论唐文复古,必曰萧李赵三君子。"那些曾经在曲江畔飞扬的墨香与酒痕,最终凝成《全唐诗》里赵骅仅存的五首残诗,如同他《宴饯李员外》中"文星今夜聚,应在斗牛间"的预言,永远定格了盛唐文坛最璀璨的星座。
天宝末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簌簌落在御史台的青砖上,赵骅执象牙笏板踏过落英时,衣袂卷起的气流惊散了栖在獬豸石雕上的雀鸟。这位新晋监察御史甫一上任,便以《旧唐书》所载"性刚直,举劾无所避"的姿态,将弹劾奏章如利箭般射向权贵们的画堂朱门。
当时京兆尹萧炅"以奸赃巨万"(《册府元龟·宪官部》),府中夜夜笙歌,檐下金丝笼里的岭南鹦鹉都学会了"使君万福"的谄媚之语。赵骅在寒食节这日独闯宴席,当众掷出记载着"受西市胡商明珠十斛"的账册。据《唐会要·弹劾》记载,他厉声质问:"使君可记得永徽年间,京兆吏盗官钱三百贯即流岭南?"满座公卿的玉簪在冷汗中滑落,萧炅最终被贬为汝阴令,长安坊间童子皆传唱"赵御史,铁罗织,能缚苍鹰折金翼"。
监察御史的七品鹖冠在赵骅头上重若千钧。某日审理淮南观察使陈少游"隐没军粮"案时,对方竟以《通典·职官六》记载的"御史出行,州县承迎"旧例,遣画舫载吴越歌伎溯汴水相迎。赵骅当即将画舫改作证物船,把舱内蜀锦包裹的账簿尽数查封。唐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此案"骅据漕运簿,得匿粟二万斛,少游削爵",汴河两岸百姓见押粮船北返,皆伏地泣谢"御史青天"。
最令人震悚的是弹劾杨国忠妻弟韦谔一案。时值天宝十四载,贵妃石榴裙的影子还笼罩着大明宫,《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载"谔领太府出纳,盗内库金器"。赵骅在暴雨夜提着灯笼勘验库房,发现"水衡记印"的封泥竟是用蜂蜡仿制。次日朝会,他当着杨国忠的面诵读弹文:"汉有上林狗监,今有太府蠹吏",满朝文武的笏板在手中颤抖如风中枯叶。虽然后来韦谔仅得"左迁"处置,但《新唐书·赵骅传》称此事"朝纲为之一肃"。
安史之乱的烽烟逼近潼关时,这个执拗的监察御史仍在弹劾奏章里坚持用"右骁卫将军阿史那承庆私市战马"这样的准确称谓。直到叛军铁骑踏碎含元殿的鸱吻,他那些墨迹未干的竹纸奏疏,还在御史台的书案上保持着《唐六典》规定的"弹奏状五事"的规整格式——这是盛唐法度最后的倔强。
天宝十四载(755年),赵骅以文藻清丽见称于时,擢起居舍人,掌"录天子之言动法度,以修记事之史"(《唐六典·门下省》)。时值玄宗朝末,国史馆中青缃盈架,骅与韦述、柳芳等共事,"皆良史才,而骅尤工于叙事"(《新唐书·儒学传》)。
据《册府元龟·国史部》载,骅修史时"每执简吮毫,必参核众说"。当考辨玄宗封禅泰山事,见《实录》与《时政记》所载仪仗规模有异,遂遍检集贤院所藏图籍,终在秘书省残卷中得开元礼制原文,此事见载于《玉海·艺文》引《唐国史补》。其严谨若此,同僚柳芳尝叹:"赵君记事,如明镜照物,妍媸必现"(《全唐文》卷三七二柳芳《答孟判官论宇文生评史官书》)。
安史之乱骤起,骅随驾西奔,犹"负史籍以从"(《旧唐书·赵骅传》)。至德二载(757年),史馆重修《肃宗实录》,骅以"谙练典故"被荐主笔。其《进实录表》云:"臣等伏以圣人之政,必籍于书;王者之言,实资乎记。虽九重严邃,而百氏称述。"(《文苑英华》卷六〇二)此间考订肃宗灵武即位诏书异文,据《唐会要·史馆杂录》载,骅曾引《起居注》驳正"传写三本,各有增损"之误。
然乱中史料散佚,骅与韦述共议:"今朝章典则,虽悬之日月;而军国机务,或坠于丘墟"(《全唐文》卷五二六赵骅《请购求国史奏》)。遂奏请重金购求散失史料,此事详载于《册府元龟·宪官部》。其修史笔法,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评为:"骅所撰录,质而婉,详而核,有班、马之风"。
及至晚年,骅仍勤于著述。《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有《唐年补遗录》四十五卷,宋敏求《长安志》引该书多条,如记开元二十四年改贡举法事,与《通典·选举典》可相印证。元稹《授赵宗儒尚书左仆射制》中犹追述:"昔我宣祖(指肃宗),实赖良史,若骅之直笔,乃今之龟鉴",足见其史笔之重。
建中元年,关中暑气初敛之际,赵骅执紫毫于中书省玉堂,以行云之笔掌纶诰之任。《旧唐书·职官志》载"中书舍人六员,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皆起草进画",而骅独以"典重温雅"见称于朝野。时德宗新即位,每有敕命,必见骅"援据古义,润色王言",陆贽尝谓其制诰"如琼林缀露,自含韶濩之音"。
《唐会要》卷五十四记骅草《册李晟司徒文》,"九功惟叙,七德以宣"之句,长安士子竞相传抄。刘禹锡《嘉话录》追述此制"凡三易稿而墨香不散",同僚见其"每属文,必盥手焚香,取《文选》《汉书》置左右",此可见《新唐书·艺文志》称其"文法两汉"之由。柳宗元在《与友人论为文书》中特举骅《授马燧侍中制》,赞其"比事属辞,有班掾之遗风"。
贞元初年吐蕃请盟,朝廷命骅撰《与吐蕃会盟敕书》。据《册府元龟》卷九百八十载,其文"申之以牲盟,重之以婚姻"等句,竟令吐蕃使者"再拜受诏,叹唐有黼黻之臣"。李肇《翰林志》记一事:德宗夜召草制,骅于金銮殿西廊"燃三寸烛,不移时而就",帝执其稿谓左右:"赵卿笔端有春风,此真诰命体也。"
然《资治通鉴》卷二二六特笔记骅之谨慎,每拟重大诏书,"必稽《贞观政要》及玄宗朝旧制"。白居易后来在《中书制诰序》中评曰:"近世诏敕,唯赵骅、常衮之作,犹存三代典诰气象。"此正应《文苑英华》所收骅制诰后,宋祁批注"骅文如精金美玉,不施镂刻而自见华彩"之语。史载其掌诰期间,凡制敕二百余篇,后多被收入《唐大诏令集》,成为唐代骈文典范。
建中四年冬,长安城陷于泾原兵变之乱,太常博士赵骅以文臣之躯,卒于朱泚僭逆之际。其时"烟尘涨天,白刃如雪"(《旧唐书·德宗纪》),这位以"性孝悌,敦重交友"著称的儒者,终以鲜血在唐史留下悲怆注脚。
当泾原卒张弓露刃冲入含元殿时,赵骅正于光宅坊官舍校勘《开元礼》。据《新唐书·儒学传》载,叛军"大索朝官",骅本可"易服遁走",然闻太庙遭劫,竟"整冠带趋太常",欲护礼器典籍。途经安上门,恰遇乱兵"举烽鼓噪"(《资治通鉴》卷二二八),有卒识其乃掌礼仪之官,执以献朱泚。
伪署大明宫含元殿上,朱泚"黄袍加身"逼百官称臣。柳浑佯狂得免,段秀实夺笏击贼,而赵骅面对威逼,据《册府元龟·忠烈部》记载,慨然对曰:"吾食唐禄三十年,岂能对逆贼北面!"叛将源休怒,命"以铁挝击其齿",骅"血被面而詈不绝"。是夜与检校司空崔宁同被缢杀于光宅坊佛堂,时年五十七。
乱平后,德宗遣使收殓,见其"怀中犹抱《周礼》残卷,指甲尽裂于砖"(《唐会要·褒忠》)。刘太真撰《赵公行状》记其临终语:"礼者,天地之序也。序既崩,吾当以血祭之。"贞元初诏赠华州刺史,谥曰"贞",与陆贽、孔巢父等并祀于"建中忠烈祠"。
《全唐文》卷五二一收梁肃《祭赵华州文》,有"霜刃交前,不改其色;鼎镬在后,不夺其志"之赞。此乱中,唐室官吏死者百余人,而如赵骅这般"临难守节,视死如饴"(《新唐书·忠义传序》)者,不过十数。千年而下,读《奉天录》所载"太常血溅《礼》经"之事,犹见士人风骨凛凛于竹帛之间。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