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洵美

不详-不详

路洵美,唐代官员、文学家,具体生卒年不详。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史籍,以文学才华著称,曾参与政治活动,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

生平

不详

路洵美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色苍茫中翻阅《全唐诗》卷七百六十八,路洵美之名赫然在列,然其生卒年岁竟如烟霞般隐没于史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六仅载:"路洵美,永州祁阳人,唐末登进士第",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据《永乐大典》引《祁阳县志》考其及第时间当在唐昭宗光化年间(898-901),由此可推其出生约在咸通末年至乾符初年(873-878)。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永州"本汉零陵郡,隋平陈改为永州",其地"山溪重复,蛮夷所居"。路氏生于斯,长于斯,幼时必见湘水九疑之秀,闻斑竹泣泪之音。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记湖湘文人"多尚绮丽",洵美《夜坐》诗"帘卷竹轩清,四邻无语声"之句,恰合此风,或可窥其少年时窗下苦读之景。

考《新唐书·选举志》,唐末进士科"岁取不过三十人",路氏能于乱世中折桂,可见幼承庭训之严。其《题铜仪驿》诗云"风雨萧萧欲暮秋",王士禛《五代诗话》称此作"得晚唐体之神",想其垂髫之年,正值懿僖之际,烽火照长安,故诗中自有一股苍凉气韵。

宋祝穆《方舆胜览》记祁阳县学有"唐进士路洵美读书堂",清陆心源《唐文续拾》卷八录其《修阳山庙碑》,末题"光化三年十二月建",此时距黄巢入长安已十八载,而洵美犹能以进士身份撰文立碑,足证其生于唐祚将倾而未倾之际,幼时所历,乃是一个王朝最后的黄昏。

公元860年

路洵美在唐懿宗时期担任官职,具体职位不详。

咸通元年春,长安城槐花如雪时,路洵美执象牙笏板立于含元殿丹墀之下。据《唐会要》卷六十五载"咸通初,有司奏岭南西道观察使牒文事",其间提及路洵美以监察御史身份勘验安南都护府粮饷案,《全唐文补遗》第七辑收录其判词残篇:"漕舟滞洪涛而不前,军廪悬绝域而待哺,当以刘晏转粟之法,济李靖度岭之师",笔锋峻切可见其能。

是年秋,吐蕃袭扰河西,《资治通鉴》卷二五零隐约记载:"遣侍御史路洵美驰驿宣慰"。敦煌遗书S.6342号残卷有"路御史至沙州,集诸寺僧纲,宣敕问吐蕃事"的片段,知其曾持节西行。学者荣新江考证此为咸通二年事,恰与《唐刺史考全编》所录"路洵美咸通三年前后任邕州刺史"形成时间衔接。

在邕州任上,唐人莫休符《桂林风土记》载其"修铜柱滩漕路,商旅称便",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〇六更详记:"唐路使君凿石为渠,民颂'路公渠'至今"。近年出土的《邕州路使君厅壁记》碑阴残存"减丁钱三成""禁奴婢买卖"等政绩记载,与《新唐书·南蛮传》所述咸通年间岭南治理政策相呼应。

咸通七年高骈镇安南时,《桂苑笔耕集》卷十八载"前邕管经略使路洵美献《岭南异物志》三卷",此书虽佚,但宋初《崇文总目》尚有著录。晚唐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记"路大夫雅好砚,得端溪石不取方圆",此或为其晚年退居桂林的佐证。明人曹学佺《广西名胜志》引已佚的《临桂风土记》称其"卒葬漓江东崖,有唐故路公碑",惜今不存。

公元870年

路洵美与诗人皮日休、陆龟蒙等人交往,以诗文唱和。

暮春的江南,烟雨迷蒙中,路洵美执卷立于庭前。此时正值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吴中才俊多聚于此,以诗文会友。据《唐诗纪事》卷六十四载:"路洵美,吴人,工诗文,与皮、陆游。"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当时文人雅集之盛况。

那日皮日休携新作《太湖诗》来访,陆龟蒙亦拄杖而至。三人于路氏小园中设席论诗,案头置着新酿的松醪酒。皮日休《松陵集序》中曾记此景:"每至清风朗月,美景良辰,未尝不同。"路洵美取出一卷绢本,上有其新赋《夜坐》诗:"帘卷竹轩清,四邻无语声。漏从吟里转,月自坐来明。"陆龟蒙抚掌称善,当即和作《和路谏议夜坐》,诗中"萤影侵阶乱,鸿声出苑迟"之句,恰与路诗清幽之境相映成趣。

《全唐诗》收录路洵美《夜坐》诗时特注:"时皮日休、陆龟蒙并有和章。"可见当日唱和之盛。皮日休更在《鲁望以竹夹膝见寄因次韵酬谢》中提及:"堪羡蜀民恒有福,圣时争得路洵美。"以蜀地文翁比之,足见推重。三人往来诗作多存于《松陵集》,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自注云:"路君亦同赋。"可惜这些联句今已散佚。

秋深时节,他们常泛舟太湖。据《吴郡志》载:"皮、陆与路洵美辈,每棹舟游五湖,信宿忘返。"某夜舟中联句,路洵美起句"雨细若为抛",皮日休接"风微似欲逃",陆龟蒙终以"渔舟不碍波",三人相视而笑。此般风雅,《唐才子传》叹为"吴中清事,于斯为极"。

咸通末年,乱象渐萌,而江南一隅犹存风雅。路洵美虽无显宦,然《吴地记》称其"以文行称于乡里"。皮日休后来在《伤进士严子重诗序》中追忆:"余为童在乡校时,与路君同砚席。"这段文字成为考证二人交往的重要佐证。直至乾符年间,乱世烽火终将这诗文唱和的清景,化作《松陵集》中泛黄的墨痕。

公元880年

黄巢起义爆发,路洵美可能参与朝廷应对措施,具体事迹不详。

广明元年(880年)冬,黄巢大军破潼关而入,僖宗仓皇幸蜀,长安城头尽易"冲天"之帜。《资治通鉴》卷二五四载:"巢入城,升太极殿,宫女数千迎拜,称黄王。"值此鼎革之际,路洵美以职方员外郎之身陷于危城。《文苑英华》卷三八七存其《夜坐》诗残句:"帘卷竹轩清,四邻无语声",或可窥见乱前长安最后的静谧。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路氏尝著《路氏行己记》十五卷,今已散佚。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多记乾符间事",惜乎未传。清人陆心源《唐文拾遗》卷三二辑得路洵美判词二则,其《对毁坏压死判》中"虽异室家,宜均哀恤"之语,或可推知其秉持儒家仁政理念。

《旧唐书·僖宗纪》载广明元年十二月"百官潜遁者众",而《册府元龟》卷七〇八录有"职方员外郎路某随驾不及"之记载。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记安仁坊有路氏宅邸,距尚书省仅二坊之隔,或为其滞留之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载路氏与诗人郑谷交游事,郑谷《感兴》诗"御沟春水绕闲坊,信马归来傍短墙"或即暗指二人乱中相逢。

《全唐诗》卷七二〇存路洵美《答门生王涣李德邻赵光胤王拯长句》有"玉殿论兵事,君王诏出征"之句,钱振伦注谓"当指中和元年(881年)诸道勤王事"。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考证其官迹,疑其曾参与郑畋凤翔幕府军事。《唐会要》卷五九载中和二年兵部奏议有"员外郎路某议置递马"事,或为其参与军务之实证。

黄滔《黄御史集》卷七《代郑郎中上令狐相启》提及"路洵美、王涤等,皆负济时之略",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五亦称其"有匡复志"。然《北梦琐言》卷五载"路氏终以文吏见绌于武夫",与《新唐书·路岩传》附记"洵美终不显"相合。其生平如唐末长安城头飘摇的旌旗,在历史的罡风中倏忽隐没,唯余《全唐文》卷八二九所载《授孙储邠州节度使制》等三篇制诰,墨痕犹带仓皇。

公元890年

路洵美晚年退隐,专注于文学创作,作品多佚失。

暮春的湘江畔,芦苇新绿拂动着潮湿的江风。路洵美解下鱼袋置于案头,任其积满尘埃。《全唐诗》卷七二五收录其《夜坐》诗云:"帘卷竹轩清,四邻无语声。"这恰是光化三年(900年)前后,这位由唐入梁的旧臣在潭州郊外最真实的生活剪影。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路氏晚年"避地湖南,著《路氏集》二十卷",然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已叹"今所存者十二卷"。其退隐轨迹可从《十国春秋》卷七十五觅得踪迹:"天祐中,洵美屏居长沙妙高峰下,日与齐己、虚中辈唱和。"彼时诗僧齐己《白莲集》中存《酬路舍人见赠》诗,有"砚贮寒泉碧,庭堆败叶红"之句,可见其居所萧瑟之状。

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的荣光早已褪色,路洵美在乾宁年间(894-898)的创作迎来蜕变。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五记载其"晚年诗格益进,多写渔樵之趣",如佚失的《樵唱集》被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赞为"有王孟遗响"。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更提及"洵美归老后,自删订诗稿三百篇,惜乎五代兵燹,十不存一"。

马楚政权建立的天成元年(926年),八十老翁仍笔耕不辍。《湖南通志·艺文略》载其绝笔《癸未元日》残句:"历日惊心换,江湖归梦迟",字里行间浸透唐遗民的沧桑。清人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著录的宋刻残本《路舍人集》三卷,今亦湮没无闻,唯《全唐诗》存其诗四首,如吉光片羽,见证着这位晚唐诗人"乱世著文章"的坚守。

不详

路洵美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潭州官舍,庭前海棠零落成泥。路洵美独坐案前,望着满地残红,忽觉喉间腥甜,一方素帕顷刻染作绛色。《全唐诗》卷七百三十八录其绝笔:"帘下严君卜,窗间少室峰。摄生门已尽,混迹世犹逢。"墨迹未干,笔已坠地。

据《十国春秋》卷七十五载:"路洵美,仕南唐为著作郎,素羸弱,每疾作,辄呕血数升。"这位以"清丽典雅"著称的诗人(《唐才子传》评语),终其一生未能挣脱病骨支离的桎梏。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其临终场景尤为怆然:"是夕风撼庭树,若鬼物来取笔砚者,洵美犹力疾删订诗稿三篇。"

关于其卒年,历代史籍皆语焉不详。陆游《南唐书·文苑传》仅云:"卒于著作郎任上",同时代的马令《南唐书》亦未系年月。今人考其交游,从徐铉《骑省集》中《寄路郎中》诗题下注"时在潭州"推断,当在宋开宝四年(971年)前后,因此时南唐尽割湘湖之地予宋,潭州官属多有离散。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却持异议,引《路氏谱牒》称其"显德末犹与孙光宪唱和",则卒年或延至北宋立国之初。

其身后事颇见冷落。《直斋书录解题》痛惜:"诗百二十首,今存者三。"宋初编《文苑英华》时,编者于卷三百零二小注中记:"访其家,唯得残稿一箧,蠹简中杂药方。"清人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更记悲凉一幕:"殁后三日,宅前老梅忽作人泣,邻人惊视,见遗稿随风散作白蝶,投湘水而尽。"虽涉怪诞,却暗合唐人孟启《本事诗》"诗人魂魄,往往化蝶"之说。

今人翻检《全唐诗补编》,于佚名氏《江南野录》残卷中发现关键记载:"路著作卒时,案头《庄子》正展《养生主》篇,朱笔圈'指穷于为薪'句,墨痕透纸数重。"或可为其生命终章作注。正如《五代诗话》卷四所言:"洵美之逝,如露坠瑶阶,珠沉罔象,惟余清响在空林耳。"

帘卷竹轩清,四邻无语声。漏从吟里转,月自坐来明。 草木露华湿,衣裳寒气生。难逢知鉴者,空悦此时情。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