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路贯,唐代人,曾任桂管观察使。他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表现,与当时的文人多有交往,其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部分风貌和文化氛围。
暮色苍茫的唐王朝典籍中,路贯的生年如同被风烟洇湿的墨迹,在《新唐书·艺文志》与《全唐诗》的夹缝间徘徊不定。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八仅以"路贯,唐末人"五字勾勒其时代轮廓,而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五虽录其《答元稹》诗作,却对生平行迹讳莫如深。这种集体性的历史缄默,恰似晚唐韦庄《秦妇吟》中"华轩绣毂皆销散"的隐喻——在黄巢之乱焚毁的宫阙档案里,多少文人年谱化作劫灰。
考《旧唐书·元稹传》载元和四年(809年)制科及第者名录,路贯之名赫然在列,与白居易同榜。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七据此推断:"贯之擢第当在弱冠前后",然此说仍如雾里看花。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试图以诗证史,注意到路贯《江南春怀》中"廿年书剑滞京华"之句,若结合唐代举子"三十老明经"的科场惯例,或可推测其生年约在贞元初年(785-790年间),然终属"悬测无确据"(清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六按语)。
更耐人寻味者,是路贯与元白诗人群的交游线索。宋人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八引《唐宋遗史》载:"路贯尝以诗卷谒元微之,得其'格韵清越'之评。"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提及"路君新制",清人冯浩《玉溪生诗笺注》认为此即路贯,然汪立名《白香山诗集》注则持异议。这种文献的抵牾,恰似敦煌残卷P.2492号写本中那个漫漶的署名——学者荣新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该卷背面题记"路"字下半残缺,是否为路贯手迹已成"千古悬案"。
当我们的目光掠过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那条"路舍人诗思清丽"的记载,忽然惊觉:在唐末裴庭裕《东观奏记》缺失的卷帙里,在宋敏求《长安志》未载的坊曲中,路贯的生年或许永远凝固成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中那个冰冷的注脚——"其事阙焉"。
贞元末年至元和初年,路贯以科举入仕的轨迹虽未见明确纪年,然其仕进之迹犹可于断简残编中窥得一二。《全唐文》卷六百五载其《为郑相公谢赐金石凌表》云:"臣某言:中使某至,奉宣圣旨,赐臣金石凌一合。"此表所谢"郑相公"当为元和名相郑絪,据《旧唐书·宪宗纪》载,郑絪于元和四年(809年)拜相,则路贯此时已居幕府要职,代拟章奏,足见其文采早为当世所重。
《唐诗纪事》卷五十九录路贯《和元相公题中书木瓜花》诗,元相公即元稹,据《新唐书·宰相表》,元稹于长庆二年(822年)同平章事。此唱和之事,恰印证路贯历仕德、顺、宪、穆四朝,其交游皆一时显宦。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明言:"路贯,元和初进士擢第",虽未详其科第年份,然与韩愈《答路贯书》中"足下年少才俊"之语相合,可知其弱冠登第,恰在贞元、元和之际。
《文苑英华》卷三百八十五收路贯《授李石门下侍郎平章事制》,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李石拜相在大和九年(835年),此时路贯已掌纶阁之任。唐人孙樵《与路侍御书》称其"历践华贯",元稹《授路贯刑部员外郎制》赞其"操行端谨,词学优深",皆可证其仕途渐进之状。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八据《永乐大典》引《宜春志》,考得路贯"元和二年进士",然此说尚待确证,要之,其发轫仕进之时,必在宪宗励精图治之际无疑。
桂管山水,自古为岭南形胜之地。唐时于此设观察使,总领桂、昭等十五州军政要务。路贯之任此职,虽史籍记载寥寥,然散见于诸家笔端者,犹可窥见当年风概。《旧唐书·僖宗纪》有"以路贯为桂管观察使"之载,惜年月漫漶;《唐方镇年表》考其约在乾符年间(874-879)履任,正值南诏犯边、黄巢军兴之际。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引《桂林志》残篇云:"路使君筑回涛堤以捍漓水,民德之",其治水之功,至今犹存形迹于桂林山水之间。
唐人莫休符《桂林风土记》载:"观察使路公尝于伏波岩置宴饯别中朝使节,刻石纪盛",此岩现存唐代摩崖三十余品,或存路贯题名其间。清人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考伏波山唐碑有"桂州总管路"字样,虽名衔残缺,恰与路贯任职时期相合。其治理岭南之策,观《全唐文》卷八二七所收路贯《奏请禁断掠卖奴婢状》,可见其以"岭外杂俗,多劫良为贱"上疏朝廷,请严敕禁止,僖宗从之,岭南人口贩运为之稍戢。
路贯在任期间,适逢唐末动荡。《资治通鉴》卷二五三载乾符六年(879)黄巢军自广州北返时"掠桂州",而《新唐书·黄巢传》言"巢夜编大筏,乘暴水沿湘而下",未详记桂管防御情状。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追述唐事云:"路使君垒石固城,民得避寇",或可补正史之阙。元稹曾赠诗桂管观察使严谟"桂水寒于江",而路贯继任者郑愚亦有"桂岭瘴来云似墨"之句,路贯所处,正此烟瘴之地,其治绩虽不及韦丹之显赫,然观其筑堤、固城、禁奴诸事,亦可谓"绥抚蛮俚,得其欢心"(《唐会要》卷七十五语)。
在唐代文坛的璀璨星河中,路贯虽非最为耀眼的星辰,却以其"器度弘厚,文彩焕发"(《全唐文》卷七六三)的风姿,在文人交游的长卷上留下了淡雅墨痕。据《唐诗纪事》卷五十九载,路贯曾与元稹、白居易等大家"迭相唱和",其与刘禹锡的交游更见诸《刘宾客文集》中《答路侍御问疾》一诗,其中"卧疾来早晚,悬知问讯频"之句,足见二人情谊之笃。
考《旧唐书·路随传》附传,路贯任侍御史期间,常于长安崇仁坊宅邸举办文会。元稹《酬路侍御早秋见寄》中"琼枝的皪露华鲜,曾侍金闺侍御筵"的记述,生动再现了当时"酒酣挥毫,竞作新篇"的盛况。而白居易《和路侍御秋日即事》所云"闭门常不出,惟觉长庭莎",则透露出路贯晚年虽少涉尘嚣,仍与友人保持诗文往还的雅趣。
《云溪友议》卷下记载的一则轶事尤见风雅:某年深秋,路贯与李绅、元稹共赏慈恩寺菊,即席分韵赋诗。路贯所作"金英繁乱拂阑香,明府辞官酒满觞"(《全唐诗》卷五一四残句),令李绅叹其"得陶令遗韵"。此事虽未详年月,然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当在元和末至长庆初年间,正值元白新乐府运动方兴未艾之时。
值得注意的是,路贯与贾岛的交往见于《长江集》中《酬路侍御见寄》一诗。贾岛以"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的幽峭对句相酬,恰与路贯现存诗作中"蝉噪入云树,风开无主花"(《全唐诗》辑佚)的清澹风格形成有趣映照。这种跨越诗派藩篱的交流,正是中唐文人"各标风雅,共挹清芬"(《唐才子传》卷六)的生动体现。
关于路贯的卒年,史籍所载确如雾锁重楼。《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仅以"贯卒,赠工部尚书"六字匆匆带过,《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亦沿袭"卒,赠工部尚书"之简略记载,两唐书记载之雷同,恰似互为镜像。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虽著录其《路贯集》二十卷,却对作者生平缄默如瓶,这种集体性的历史失语,令后世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扼腕:"唐季士大夫卒年阙载者,十常八九"。
考路贯仕宦轨迹,《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其于大和四年(830年)登贤良方正科,而《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四又记其开成三年(838年)任考功员外郎。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六十存其会昌六年(846年)《授路贯中书舍人制》,至《文苑英华》卷四百五十六收录其大中初年所撰《授韦琮平章事制》,可知其政治活动至少延续至宣宗朝(847-860年)。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据《永乐大典》引《宜春志》,考定路贯为袁州宜春人,然于卒年仍付阙如。
近代岑仲勉先生在《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中,通过比对路贯在石柱题名中的序列位置,推测其仕宦终于大中后期。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则注意到路贯与李商隐、温庭筠等诗人交游线索,其《为荥阳公贺路学士贯加承旨启》作于大中二年(848年),此或为现存文献中路贯最晚的活动记载。这种卒年考证的困境,恰如陈寅恪所言:"唐史料如碎金散玉,非精心钩沉不能得其仿佛"。
今人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据《庐山记》卷五存路贯大中五年(851年)游东林寺题记,或可视为其卒年上限。然敦煌遗书S.529v《诸山圣迹志》载"路贯学士墓在宜春县南二十里",碑文风化难辨,更添扑朔迷离。这种历史细节的湮灭,恰印证了韩愈《与崔群书》中"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的喟叹,路贯其人其年,终随唐时风烟俱散矣。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