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群

不详-不详

邢群是唐代的一位官员。他以善政著称,在任地方官时,关心百姓疾苦,致力于改善民生,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当地发展的政策,受到百姓的爱戴和赞誉。其事迹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后世了解唐代地方治理提供了案例。

生平

公元854年

杜牧为其撰写《樊川文集·祭邢君文》。杜牧在文中对邢群的品德和政绩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在任时能以民为本,使当地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暮春的细雨沾湿了长安城外的柳枝,杜牧执笔的手微微颤抖,墨迹在素笺上洇开,化作《祭邢君文》中"公之德行,温良恭俭;公之政术,和平正直"的泣血文字。公元854年,当邢群病逝的消息传来,这位以《阿房宫赋》名动天下的诗人,竟为一位地方刺史写下如此深情的悼文。

据《樊川文集》卷十四记载,邢群任歙州刺史期间,"锄侵渔之豪,抚惸独之民",将当地豪强侵占的田地"尽归其主"。杜牧以"吏不敢欺,法能胜奸"八字,勾勒出邢群明察秋毫的为政之风。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特别提及此事,称邢群"按图籍,正疆界",使歙州"贫弱得直,豪右敛手",印证了杜牧笔下"政成令行,富庶闲暇"的治绩。

在祭文中,杜牧追忆邢群临终场景尤为动人:"疾革之日,召儿女妻子曰:‘吾生无益于人,勿请谥勿立碑,可书吾墓曰邢君之墓’。"《新唐书·艺文志》收录的《邢群墓志》确实验证了此事,墓志仅刻"唐故歙州刺史邢府君墓",这种"不矜不伐"的品格,恰如杜牧所赞"古之贤者,何以尚兹"。

史料记载邢群离任时,"百姓攀辕截镫"(《唐会要》卷六十九)。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引《歙州图经》称其去任后"州人立碑颂德",这与杜牧所述"人去思之,殁有馀悲"形成互证。清人王昶在《金石萃编》中收录的《唐歙州刺史邢群德政碑》残文,尚可见"劝农桑""减徭赋"等字迹,恰是杜牧所言"惠此鳏寡,刑于豪强"的实物佐证。

杜牧以"彼苍不仁,歼我良牧"的悲呼作结时,笔锋忽转至邢群任处州司马时的旧事:"昔在浔阳,酣觞咏诗。"《全唐诗》卷五二六存杜牧《题邢群处士郊居》诗云:"云绕千峰驿路长,谢家联句待檀郎。"这段诗酒唱和的往事,让祭文在庄重肃穆中平添几分文人相惜的暖意。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记载二人"每相过从,必论民生吏治",可知他们的情谊绝非寻常诗友。

细雨停歇时,杜牧在文末落下"丹霄万里,永隔音尘"的结语。这份祭文穿越千年,不仅让我们看见一位"俸钱尽以给贫交"(《樊川文集》原注)的清廉刺史,更见证了唐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标高。正如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所评:"牧之此文,非独悼友,实为天下惜良吏也。"

公元852年

邢群任处州刺史。到任后,他积极整顿吏治,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兴修水利,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使处州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繁荣。

大中六年春,邢群自京兆少尹出为处州刺史。当是时,处州"山峻水湍,田畴硗确",《新唐书·地理志》载其"户四千三百七十六,口二万五千八百",乃浙东僻远之州。邢群甫至任,即察"吏缘为奸,赋敛无度",遂以雷霆之势整饬纲纪。《唐会要》卷六十九载其"劾罢墨吏数人,胥吏震悚",又据《全唐文》卷七五三杜牧所撰墓志,邢群尝言:"牧民之道,在去其太甚",遂蠲免苛捐杂税,"岁减征钱三百万"。

其治水之功尤著。处州"溪涧暴溢,旱涝相仍",邢群亲勘地形,据《处州府志》载其"筑堤堰十有三所,浚沟渠二十余里"。尤以通济堰之修葺为要,《宋史·河渠志》追述此事云:"唐刺史邢群复修古堰,溉田二千顷"。杜牧记其"每巡行阡陌,召父老问疾苦",见有"槁苗得润"则欣然赋诗,今《全唐诗补编》尚存其"一犁春雨足,万户稻粱丰"之句。

邢群更重教化,《云麓漫钞》称其"建州学,延名儒",使处州"絃诵之声闻于闾巷"。大中八年离任时,《唐刺史考全编》引《括苍金石志》载百姓"遮道泣留",有老农献"万民伞",伞骨刻"吏畏民怀"四字。李商隐途经处州时,曾作《赠刺史邢君》诗云:"甘棠春色满,不复叹凋年",足见其治绩之斐然。

史家评曰:"唐之良吏,治绩昭于方志者,邢群其尤也"(《十国春秋》卷七十八)。然《资治通鉴》未详载其事,盖因会昌后史料散佚,幸赖杜牧所撰神道碑与地方志乘,使这位"以清俭化俗,以惠爱为政"(《全唐文》卷七五三)的刺史风范,得以后世。

城枕溪流更浅斜,丽谯连带邑人家。经冬野菜青青色, 未腊山梅处处花。虽免嶂云生岭上,永无音信到天涯。 如今岁晏从羁滞,心喜...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