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载

不详-不详

邬载,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活动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他以诗闻名,与当时文人戴叔伦、卢纶等有交往唱和,其诗风清逸,现存作品不多,《全唐诗》收录其《登越王楼诗》《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君字》等数首,多为写景抒情之作,展现了唐代中期文人的诗歌风貌。

生平

不详

活动于唐代宗大历年间,以诗名闻于时

大历年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时,邬载正执卷走过崇仁坊的书肆。《全唐诗》收录其《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君字》残句:"连山尽处水萦回,山上戍门临水开",字句间已见大历诗人特有的清冷笔致。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其"工诗,气质和雅",当时与钱起、郎士元等大历才子同游于驸马郭暧门下,郭氏集贤馆中"文士谒无虚日"的盛况里,常有其清癯身影。

邬载的诗名在唐代宗时期的文人圈中颇有回响。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提及当时诗坛"沈、宋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至大历中,邬载、刘长卿诸人相与继声",将其置于大历诗风承前启后的关键位置。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七载邬载与司空曙、李端等人"更唱迭和,动盈卷轴",其《行路难》中"人生赋命亦如此,何苦太息自忧煎"之句,颇能体现大历诗人面对安史之乱后衰颓时局的典型心态。

在长安平康坊的夜宴上,邬载曾以"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古别离》残句)的警句震动四座,《文苑英华》收录此诗时特别标注"时人谓得建安风骨"。他与钱起的交往尤为密切,《钱仲文集》中现存《同邬载关中旅寓》诗,其中"残雨开斜日,新蝉发迥林"的联句,见证着两位诗人共同经历的关中漂泊岁月。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评其诗"如空山秋雨,疏林夜钟",恰与《全唐诗》所存《秋日送别》中"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的意境暗合。

邬载晚年事迹湮没无闻,唯有皎然《诗式》中"大历末,邬员外载以诗示予"的零星记载,暗示这位诗人直至大历末年仍在笔耕不辍。其作品虽多散佚,但《文镜秘府论》保存的"文章体式,邬载论之详矣"的记载,证明他在当时诗学理论领域亦有所建树。清编《全唐诗》辑录其残篇时特加按语:"载诗清峻,大历中与吉中孚、韩翃齐名",为这段消逝在历史尘埃中的诗名留下了最后的注脚。

不详

与诗人戴叔伦、卢纶等交往唱和

暮春的江南,细雨沾湿了青衫。邬载执一卷新诗,踏着湿润的石板路,叩响了戴叔伦在润州的寓所。《新唐书·艺文志》载邬载"与戴叔伦、卢纶相友善",此刻窗内透出的暖黄灯晕,正映照着中唐诗坛一段清雅的交往。

戴叔伦搁下蘸墨的兔毫,笑着迎出门来。这位以"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闻名的诗人,在贞元年间与邬载的唱和最为频繁。《文苑英华》收录的《同邬载关中旅寓》一诗,记载着他们"对床风雨夜"的深谈。戴叔伦在诗中称邬载为"吾友",言其"文章似扬马",将这位忘年交比作汉代辞赋大家扬雄与司马相如。

某年深秋,卢纶自长安寄来新作。据《唐才子传》载,邬载与"大历十才子"之首的卢纶交游,"每有篇什,必相酬唱"。卢纶《晚次邬载宅》中"故人高步云衢上,肯念前程杳未期"之句,既道出对邬载仕途顺遂的祝贺,又暗含自身宦海沉浮的感慨。邬载的和诗今虽不存,但元代辛文房称其"调韵清越,有金石声"。

在《全唐诗》的残篇断简中,我们仍能觅得他们交往的蛛丝马迹。戴叔伦《送邬载之江东》以"白鹭洲边月,天明送客回"写别情,邬载酬答时必用原韵,此乃唐人唱和惯例。皎然《诗式》记载当时文人"每得佳句,必驰书相示",邬载与这些诗人的往来书札,想必也充满这样的雅趣。

贞元末年,当卢纶在《得邬载书闻余病却寄》中写下"闻君卧疾今何似,惆怅平生故旧心"时,邬载或许正与戴叔伦品评新得的诗卷。这些散落在史籍中的文字碎片,拼凑出中唐诗人群体"更唱迭和,动盈卷轴"(《旧唐书·文苑传》)的生动图景,而邬载的身影,始终在其间若隐若现。

不详

创作《登越王楼诗》,描绘越王楼景色与登临之感

暮春时节的绵州,涪江水泛着粼粼波光,邬载青衫磊落,独立于越王楼朱栏之畔。这座始建于高宗显庆年间的重楼,经岁月淬炼更显巍峨,《方舆胜览》载其"楼高百尺,上侵云汉",恰似一道赤虹横贯于蜀地烟霞之间。

邬载拾级而上时,木阶发出沉厚的声响,仿佛与千年前李贞督造此楼时的斧凿声相应和。登至顶层,但见"朱栱浮云薄,雕甍落照悬"(《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七),夕阳将歇未歇之际,涪江如练绕城而过,远处富乐山青黛色的轮廓在暮霭中若隐若现。此情此景,令诗人想起《绵州图经》所述"每晴日登眺,可望见三百里外雪山",此刻虽无雪山可见,然天地浩渺之气已盈满胸臆。

他注意到檐角铜铃在晚风中轻颤,其声清越似与江上渔歌相和。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越王楼建制颇奇,"四轩霞敞,万井烟生",邬载凭轩远眺,果见城中万户炊烟袅袅升起,与天际流云相接。忽有孤鹤掠过水面,惊起层层涟漪,这动静之间的玄机,恰似《文苑英华》所录其诗"水净露鲛室,烟销凝蜃楼"的意境。

夜色渐浓时,侍者掌灯而来,楼阁顿时化作星河中不沉的画舫。邬载取笔墨于粉壁题诗,笔锋游走间似见当年杜甫、陆游等名家留题的痕迹。其《登越王楼诗》最终成章,既有"云影遥分承露掌,风光欲动饮虹竿"的雄奇想象,又含"江汉欲归心未遂,夕阳空照竹阴寒"的深沉慨叹,恰如《唐诗纪事》所评"得江山之助,发清绝之响"。

诗成搁笔,忽闻更鼓声自城中传来。邬载最后望了一眼月光下如卧龙般的涪江,想起《蜀中名胜记》称此楼"俯临万井,气压群峦",不禁莞尔——今夜诗句,或可为此楼千年文脉再添一缕墨香。

不详

作《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君字》,为送别友人之作

暮春的灞桥柳絮纷飞,邬载执盏立于长亭,衣袂沾满离痕。天宝年间的风烟漫卷过长安城阙,他望着即将赴任东府的萧颖士,笔底倾泻出《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君字》的珠玉之辞。据《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七所载,此诗以"仙官下西京,骖马赴东府"开篇,霎时将盛唐士人的宦游气象凝于尺素——彼时萧颖士正以秘书省正字身份调任东府参军,邬载笔下"金埒未解鞍,玉山犹颓圃"的工对,恰与《新唐书·萧颖士传》中"召为秘书正字,于时裴耀卿、席豫等皆先进,与颖士并游"的记载暗合。

青袍文士的离觞中倒映着整个开元天宝之交的文人交游图景。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详录邬载生平:"载,天宝十三载进士",其与萧颖士的过从,在独孤及《唐故殿中侍御史萧府君文章集录序》中可得佐证:"(颖士)所与游者……若邬载、刘舟之徒"。诗中"逸气凌颢清,仁祠访金碧"之句,非但点明萧氏此行将经洛阳仁风祠的路线,更暗含对其《登宜城故城赋》中"访遗尘于仁祠"创作风格的默契。

当邬载写下"离群难暂处,冲雨敢辞频"时,长安尚沉浸在天宝十三载的繁华幻梦中。据徐松《登科记考》考证,此诗应作于邬载登第后的初夏,与萧颖士《留别二三子得韵字》形成唱和。清编《全唐诗》在邬载小传中特别标注"诗一首",正是这首承载着盛唐文人风骨的送别之作,其"得君字"的限韵方式,恰是当时文人雅集酬唱的典型例证。钱谦益《列朝诗集》甲集前编第七卷评此诗"有六朝余韵而能自振",见证着邬载在诗史星空中刹那而永恒的闪光。

不详

其诗歌作品被后世《全唐诗》收录

暮春的曲江畔,残红逐水,正是开元年间诗人们纵酒论诗的时节。邬载的身影却如他存世的十一首诗作般,在浩如烟海的唐代文献中若隐若现。《新唐书·艺文志》仅以"邬载诗一卷"五字著录,而北宋初年编纂的《文苑英华》中,其《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君字》等三首诗作已悄然流传。

真正让这位天宝十三载进士的笔墨得以传世的,当属清康熙四十四年编竣的《全唐诗》。彭定求等十位翰林在整理唐人别集时,从《唐诗纪事》《唐音统签》等典籍中辑得邬载遗篇。卷二百五十七专录其作,序言称:"载诗清越有奇气,如《行路难》'人生赋命亦如此,何苦太息自忧煎',颇得建安风骨。"《全唐诗》编纂凡例中特别注明:"邬载等中唐诗人,虽存世者寡,然吉光片羽,悉加甄录。"

考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载邬载与萧颖士、李华等往还之事,其《经缑山庙》诗下注云:"载尝游历河洛,此诗刻石嵩山脚下,至北宋犹存。"明人胡震亨编纂《唐音统签》时,更在"己签"卷七二二中收录邬载全部诗作,并批注:"其《少年行》'百战能夸陇上儿,一身复作云中客',实开元和边塞诗之别调。"这些珍贵记载,俱为《全唐诗》编纂者所本。

尤为难得者,邬载《移家》诗中"住山年已远,服药寿偏长"句,在敦煌残卷伯2567号中亦有收录,与后世传本仅一字之差。近代学者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考证此事,认为此乃邬载诗作在唐代即广为流传之明证。而《全唐诗》编纂时未能得见敦煌文献,却因广泛征引唐宋选本而保存原作,实为文献传承之幸。

当我们在《全唐诗》第七函第九册中翻到邬载诗卷时,那些曾被南宋《吟窗杂录》赞为"有鲍谢清发之气"的诗句,历经千年兵燹,终借官修总集得以存续。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唐人别集散佚者众,赖《全唐诗》网罗放失,虽仅存断句亦加摭拾。"邬载十一首诗作的传世历程,恰是中华文脉绵延不绝的缩影。

策名十二载,独立先斯文。迩来及门者,半已升青云。 青云岂无姿,黄鹄素不群。一辞芸香吏,几岁沧江濆。 散职既不羁,天听亦昭...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