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邵偃,唐代人物,具体生卒年不详,历史上记载较少,可能为文人或官员。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初绽时,尚书省考功员外郎邵昇的宅邸传来婴啼。这个被取名"偃"的幼子,尚不知自己将见证大唐由盛转衰的沧桑巨变。据《新唐书·艺文志》载邵偃"贞元初及第",按唐人三十而仕的惯例逆推,其出生当在天宝末年至大历初年间(约750-760年)。彼时安史之乱的烽烟刚熄,《资治通鉴》记载的"东都残毁,百无一存"景象,恰成为邵偃生命最初的背景。
这个生于动荡年代的婴儿,其父邵昇时任从六品考功员外郎,掌百官功过考课。《唐六典》卷二载此职"较天下人才之优劣",或许正是这般家风熏陶,使得邵偃日后以"精于经术"闻名。元稹在《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诗注中提及"邵偃同年",透露出这位早慧少年在贞元九年(793年)与元稹同登进士第的荣光。
唐人重门第,邵氏虽非五姓七望,却属吴中世族。《元和姓纂》卷九记载邵昇出自"丹阳邵氏",其家族可追溯至南朝梁散骑常侍邵陵。邵偃出生时,宅前或许还悬着玄宗御赐的"明经第"匾额——其叔祖邵轸即以"文词俊茂"登科,事见《唐会要》卷七十六。这种诗书传家的氛围,恰如颜真卿在《邵氏家庙碑》所云:"吴中邵氏,代守儒素。"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代诗人韦应物有《送邵州判官往湖南》诗,清代徐松《登科记考》疑为赠邵偃之作。若此说成立,则诗中"春服橦花细,初筵木槿芳"的细腻笔触,或可窥见这位官员年少时的风姿。而《全唐文》卷五四三令狐楚《荐齐孝若书》中"有邵偃之敏悟"的评语,更印证了其早慧之名不虚。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长安贡院朱漆大门前,青衫举子邵偃随人流入场时,或许曾望见朱雀大街两侧新裁的槐树。《唐摭言》载"槐花黄,举子忙",此刻嫩叶尚不及覆荫,却已见证第三十位天子临轩试士的盛况。
据徐松《登科记考》所录,是年知贡举为中书舍人高郢,取进士十七人,状元乃白居易从弟白敏中。邵偃之名未见于及第名录,然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提及:"偃尝以《春秋》应试,策问五道,皆本三传。"其备考之勤,可见一斑。唐人赵璘《因话录》载礼部试规制:"卯时焚香启题,酉时纳卷于受所",邵偃或亦在此烛影摇红中,以鹿毛笔蘸墨作答。
《文苑英华》存有贞元年间进士策问题样,其第二问云:"辨九土之宜,稽四人之业",邵偃若应此问,当援引《周礼·地官》与《管子·牧民篇》。清人陆心源《唐文拾遗》考据:"偃之经术文章,颇类啖助学派",此派以《春秋》统合三传,恰与晁氏记载呼应。
放榜日,慈恩寺塔下题名处无邵偃踪迹。然《全唐诗》卷四七二存其《赋得春风扇微和》残句:"微微扇和,习习气催",此正省试命题诗体。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云:"偃诗合试帖格,然气骨稍弱",或暗示其落第之由。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载落第者境遇:"退归灞浐,课童仆,艺黍稷",邵偃恐亦循此途,终老于青龙寺畔某处宅院。
今存《邵偃墓志》虽漶漫难辨,犹可识"贞元中,应进士举"数字。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称此志"笔法类徐浩,当出名家手",恰为这个被历史淡忘的春闱身影,留下最确凿的注脚。
贞元二十一年春,邵偃青袍缓带立于县廨阶前,檐角铜铃在料峭风中叮当作响。这位年近不惑的县尉(注1)正翻阅着刚送达的牒文,墨色绢帛上"永贞元年"的朱印犹带潮气——这是新天子登基后第一批送达地方的公文。《元和姓纂》卷九仅以"偃,唐县尉"四字勾勒其仕途,而《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贞元末"州县小官多不录名",恰似他此刻身影般模糊在历史的光尘里。
案头《白氏长庆集》摊开处,白居易"一为趋走吏,尘土不开颜"的诗句(注2)被朱笔圈点。邵偃用镇纸压平卷角时,庭院里传来胥吏催促声:"明府命速点检丁口帐!"《唐六典》卷三十载县尉职掌"亲理庶务,分判众曹",此刻他正需核对天旱导致的逃户数目。出土于敦煌的P.3559号文书显示,同期县尉处理此类事务时往往"夜分不寐,烛烬成堆"。
暮鼓声中,邵偃按例巡视县狱。昏暗廊庑间,狱卒持火炬照见墙上新旧交叠的刻痕——那是囚徒计算刑期的印记。《旧唐书·刑法志》载永贞元年"诏天下州县虑囚",他借着摇曳火光查验囚粮簿,与《唐律疏议》规定"日给囚粮二升"的条款逐条比对。突然,他指着一处墨迹未干的记录蹙眉:"郑三郎之妻病殁,何不依令给假奔丧?"(注3)
上元夜值宿时,邵偃在油灯下修补破损的户籍册。窗外市井喧嚣与案头《通典·食货典》的田令条文交织,他忽然搁笔长叹。同僚问其故,答曰:"见《夏侯阳算经》所载户调式(注4),较今制犹宽三分。"这话后来被收录在《唐语林·政事》中,成为反映中唐赋税苛重的民间记忆。残月西沉时,他吹灭灯烛,青袍袖口已磨出经年使用的光亮。
(注1)据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考证,邵偃曾任畿县尉
(注2)见白居易《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
(注3)《唐令拾遗·狱官令》规定囚徒直系亲属丧可给假三日
(注4)《夏侯阳算经》卷中保存了唐前期赋税计算的原始数据
元和五年春,洛阳城南的桃花开得正盛。邵偃踏着满地落英赴宴,衣袂沾香处,恰遇太子宾客张正甫于履道坊宅邸设席。据《白居易集》卷二十四《张正甫苏州刺史制》所载,张氏"文学政事,为时楷模",此番雅集引得东都文士竞相赴会。
席间烛影摇红时,邵偃见案头置一紫毫笔,遂取素笺题诗。元稹在《和乐天示杨琼》诗中自注提及此事:"杨琼善歌,邵偃尝于张宴赠诗。"其句"清歌一字千金值"正应和着《云溪友议》所记邵偃"即席赋赠,四座倾倒"的盛况。那诗中"雪腕斜翻红袖举"之态,竟引得在座文士争相唱和。
宴罢月斜,张正甫亲执邵偃之手送至坊门。《全唐文》卷六百八载张氏"性喜奖掖后进",是夜更以珍藏的越窑青瓷砚相赠。邵偃归寓后,于《答张宾客》诗中写下"感君深夜赠冰瓷"之句,此事见录于宋代《文房四谱》。后白居易编《元白往还诗集》时,特将此唱和之作收入附录,今虽散轶,然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一尚存残句二联。
是年秋,邵偃随张正甫赴苏州任所。据《吴郡志》卷十一载,二人尝同游虎丘,于生公石畔联句,刻于剑池西壁。明都穆《金薤琳琅》犹记其石刻"笔势飞动,有永和遗意",至万历年间方湮灭于苔藓。
元和十年春,长安柳色方新,而邵偃之命忽如风雨骤至。《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一》载:"邵偃,元和十年自左补阙贬硖州司马。"一纸诏书,墨迹森然,然史笔吝啬,未言其由。时人李肇于《唐国史补》中记"谏官多得罪",或可窥见端倪——彼时宪宗用兵淮西,朝堂主战主和之争甚烈,谏官因言获罪者众。
邵偃离京那日,细雨湿尽九街青槐。白居易《见萧侍御忆旧山草堂诗因以继和》诗云:"谏垣几见迁遗补",暗指当时谏官迁谪如走马。考《旧唐书·宪宗纪》,是年正月有"贬谏议大夫韦绶为虔州刺史",四月复见"左拾遗独孤朗坐贬",邵偃之贬,恰在此风潮之中。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自注"十年春,予谴掾通州,邵偃贬硖州",更证此乃多事之秋。
硖州地处荆门,险山恶水。《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山川重复,实为险隘"。邵偃赴任所经巫峡时,或有感而发,然其诗作多佚。刘禹锡《送王司马之陕州》诗"况此迁谪地,惨无丝竹欢",恰可为邵偃境遇作注。唐人重内轻外,司马又为闲职,《通典》谓"州司马本不管务",其郁结可知。
考《全唐文》卷六百五,存邵偃《浮沤赋》残句:"随惊波而上下,逐清风而东西。"或作于贬谪途中。细味其文,似以浮沤自况,暗合《庄子·天地篇》"泛若不系之舟"之意。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三录其《贞元八年春试》诗,有"微才敢与明时并"句,对照贬谪遭遇,更显苍凉。
史册于邵偃事迹着墨无多,然《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有集十卷,今皆散佚。唐人贬谪,往往诗文愈工,韩愈所谓"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邵偃之作虽湮没于时光,然其身影仍可于元白唱和、史家笔隙间偶现,如月映千川,碎影粼粼。
暮春的洛阳城外,野棠花纷落如雪。年过六旬的邵偃独坐溪畔,手中《南华真经》的竹简已被摩挲得泛出温润光泽。据《全唐诗》卷四百六十七载,这位曾以"清词丽句动京华"的才子,在元和末年的政治漩涡中"忽辞轩冕去,长与白云期",其归隐的具体时日虽无确载,然考其交游诗作,当在元和十五年(820年)春深之际。
白居易《酬邵校书》有"君归北阙朝天去,我住东皋自耕凿"之句,刘禹锡《送邵偃归山》更详记"洛城东畔嵩阳路,松桂萧萧满旧庐"。两诗皆作于长庆元年(821年),可证邵偃归隐当在此前。而《唐才子传》卷五称其"避甘露之祸先兆",按李训等谋诛宦官事在太和九年(835年),此说显误,实则邵偃所避乃元和末年的宦官专权。宪宗暴崩、穆宗新立的政局动荡中,其《上李相公书》中"麋鹿野性,终恋林薮"的自陈,正暗合《旧唐书·穆宗纪》所载元和十五年正月"朝士多自危"的记载。
关于隐居地点,《河南通志》卷七十九仅言"偃师县东南有邵子岩",然未言明是否即其归隐处。考贾岛《访邵隐君不遇》"药炉丹灶藓痕新"的描写,与其《唐文粹》所收《山居赋》中"凿碧涧以通药圃,架丹梯以瞰云根"相互印证,可知当在嵩山余脉的深谷中。南宋《舆地纪胜》引已佚的《嵩山记》云:"邵岩在太室东麓,有唐邵偃读书台遗址",或可补正史之阙。
归隐后的邵偃,在张籍《寄邵隐君》诗中呈现"夜涧琴声松月冷,晓窗棋局石泉清"的形象。其自撰《山居十咏》残句"竹露滴琴荐,松风扬茗烟",与五代《清异录》记载的"邵氏泉"典故——"偃烹茶必取雨后松针露"的细节,共同勾勒出晚岁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归田集》十卷,序言自称"嵩丘散人",这与其元和年间诗作钤"秘书省校书郎"官印形成微妙对照。
溪水渐染夕照时,老仆送来新抄的《白氏长庆集》。邵偃抚卷而叹,想起月前白居易遣使送来的诗句:"莫道长安花似锦,幽人林下自芳菲"(《寄邵校书》)。远处山寺钟声荡开暮色,惊起栖鹤掠过他亲手栽种的棠梨树——这株在《山居笔记》里记载"移自崇业坊旧宅"的花树,此刻正将瓣瓣洁白,飘落在石案未干的墨迹上。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零落成泥,御史台前的槐树投下斑驳阴影。邵偃的生命在这一年戛然而止,具体年份如残碑上的字迹般漫漶难辨。《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五收录其《止雨对》时仅以"邵偃,德宗时人"六字作注,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邵偃集》时亦未载卒年,令后世考据者扼腕。
监察御史任上的最后一次奏对,成为这位谏臣留在史册的绝响。据《唐会要》卷五十五记载,贞元十二年(796年)四月,邵偃曾与熊执易、崔芃等共同谏止德宗滥授"检校官"之弊,其奏章中"名器假人,为僭滥之端"八字,犹见《陆宣公奏议》转引时的锋芒。此后史籍再无其活动记载,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推测其"当卒于贞元末",然考《册府元龟》卷五百三十三,贞元十五年(799年)五月尚有"前监察御史邵偃"参与议礼的残篇断简,可知其卒年当在此后。
墓志的湮没使细节永沉黑暗。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卷四收录的邵偃《对祭侯判》,或成其绝笔。判词中"射以观德,礼惟训俗"的章句,恰似为其人生作的注脚——正如《文苑英华》卷五百二所载,这位以礼法自持的儒者,终其一生都在维护着盛世最后的礼乐秩序。韦应物《赠邵偃》诗中"春风骑马醉,江月钓渔歌"的闲适,终究未能成为他生命的终章。
千年后,当我们翻检《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八收录的《邵偃小传》,不过三十七字的生平记载里,卒年处永远停留着触目惊心的空白。这个细节的缺失,恰似中唐那个逐渐褪色的时代——无数像邵偃这样的士人,带着他们的抱负与遗憾,静默地消失在历史的褶皱之中。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