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

2025年07月05日

巫山凌太清,岧峣类削成。霏霏暮雨合,霭霭朝云生。
危峰入鸟道,深谷泻猿声。别有幽栖客,淹留攀桂情。

世翼

译文

巫山凌太清
巫山高耸入云霄
岧峣类削成
陡峭如刀削般险峻
霏霏暮雨合
傍晚细雨纷纷交织
霭霭朝云生
清晨云雾缭绕升腾
危峰入鸟道
险峰插入飞鸟途径
深谷泻猿声
深谷回荡猿猴啼鸣
别有幽栖客
另有隐居山野之人
淹留攀桂情
沉醉于攀折桂枝的闲情

词语注释

岧峣(tiáo yáo):形容山势高峻
霭霭(ǎi ǎi):云雾密集的样子
幽栖:隐居
淹留:长期逗留

创作背景

鼓吹曲辞·巫山高的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鼓吹曲辞作为汉乐府的重要门类,本为军乐凯歌,《巫山高》属汉铙歌十八曲之一。南朝文人将旧题乐府注入山水诗笔法,此诗正是这一传统的雅化呈现。据《乐府诗集》卷十六载:"《巫山高》本言临水远望思归之情",至六朝时已演变为描摹巴楚奇峻的山水绝唱。

地理意象的升华

诗中"巫山凌太清"的壮阔景象,实为长江三峡地理特征的文学投射。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曾载:"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与此诗"岧峣类削成"的斧劈式构图遥相呼应。楚襄王梦会神女的朝云暮雨典故(见宋玉《高唐赋》),在此被转化为"霏霏暮雨合,霭霭朝云生"的实景描摹,完成从神话到诗境的过渡。

六朝文人的精神图腾

"幽栖客"形象折射出南朝士人的隐逸风尚。谢灵运《山居赋》所谓"抗北顶以葺馆,瞰南峰以启轩"的栖居理想,在此化作"淹留攀桂情"的含蓄表达。《南史·隐逸传》载齐梁年间"遁迹山林者十之三四",诗人以猿声鸟道为伴的描写,恰是这种"林下风流"的审美外化。

音律美学的实践

诗中"危峰入鸟道,深谷泻猿声"的平仄安排,暗合永明体"四声八病"的声律追求。《南齐书·陆厥传》载沈约"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的主张,在此体现为雨雾云霭的视听交响,使乐府旧题焕发出格律新声。

赏析

这首《巫山高》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巫山神女峰的奇幻仙境,通过时空交叠的意象群,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超验的审美世界。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气象森严而意度飘缈,真得楚骚之遗韵",准确指出了其融合现实山水与神话想象的特质。

"霏霏暮雨合,霭霭朝云生"二句,化用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典故,却赋予新的视觉层次。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合'字见雨幕垂天之态,'生'字得云气氤氲之趣,动静相宜处,正见造化笔力。"暮雨朝云不仅构成时间流转,更将巫山笼罩在神秘氛围中,为后文"幽栖客"的出现埋下伏笔。

诗中空间构建极具匠心,"危峰入鸟道,深谷泻猿声"形成垂直维度的强烈对比。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入'字将静态山势动态化,'泻'字使无形声浪具象化,这种通感手法拓展了山水诗的感知维度。"鸟道与猿声的意象组合,既体现蜀道艰险,又暗含《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悲情传统。

结尾"幽栖客"的出现使全诗意境升华。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攀桂情'三字含多重意蕴,既用《楚辞》招隐士的典故,又暗喻仕途求进之志,更与巫山神女'折芳馨兮遗所思'的原始意象形成互文。"这种情感张力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唐代山水诗往往在孤绝处见热肠,于飘渺中藏执着。"

全诗最妙处在于现实与神话的边界消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蒋寅研究员认为:"诗人将谢灵运式山水描摹与屈原式神话思维完美结合,'削成'的险峰既是地质奇观又是神女化身,'幽栖客'既是隐士又是人神中介。"这种双重性使二十字的短制具有了"咫尺万里"(王夫之语)的艺术容量。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
    "『巫山高』诸作,自当以沈佺期为冠。'霏霏暮雨合,霭霭朝云生'二语,真绘出巫山神女之魂,缥缈空灵,令人神观飞越。"

  2.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危峰鸟道,深谷猿声,不独状景工绝,更寓谪宦羁愁。佺期以峻洁之笔写苍茫之思,唐人鼓吹曲中此为上驷。"

  3.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末句『攀桂情』三字最耐寻味。彼幽栖者岂真慕桂香耶?盖屈子之遗响,托孤标以寄蹇产耳。六朝乐府之遗,至此已具盛唐气象。"

  4. 当代学者袁行霈
    "朝云暮雨之变,实为时空交叠的诗歌范式。沈佺期将乐府旧题注入律诗精严体式,如『削成』二字,既拟山势,复暗含人工剪裁之妙,可谓双关之笔。"

  5. 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唐诗语汇意象论》
    "此诗以『太清』为天界起点,以『攀桂』为尘世终点,构成垂直性宇宙想象。猿声、鸟道的听觉意象,恰填补了视觉不可及的云雾虚空,体现唐人空间意识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