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北邙山,这座横亘于洛阳城北的苍翠屏障,自古便是帝王将相的魂归之所,亦是文人墨客的登临胜地。当郑愔的步履踏上北邙坂的黄土时,盛唐的晨光正掠过洛阳城的飞檐斗拱,将紫烟与碧云染成金阙的底色。
诗人以"踟蹰"二字起笔,暗合东汉《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的苍茫意境。彼时的洛阳城,正值武周王朝与李唐政权交替之际,明堂高耸,天枢矗立,正如诗中"层台碧云上"的壮阔气象。三河(黄河、洛河、伊河)如龙盘绕,崤山函谷依旧"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贾谊《过秦论》),却再难阻挡盛世里弥漫的浮华。
青槐驰道间,可见"甲第面长街,朱门赫嵯峨"(左思《咏史》)的权贵第宅。诗人以"胥徒各异流"暗用《周礼》典故,影射朝堂上"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左思《咏史》)的纷乱景象。当箫管声混着尘埃扬起时,那"伊余孤且直"的叹息,恰与陈子昂"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孤愤遥相呼应。
末句"山幽有桂丛"化用《楚辞·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将北邙的死亡意象转化为精神栖居地。在这座见证过二十四朝兴废的山峦上,诗人的惆怅早已超越个人际遇,成为对"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的历史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