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北邙还望京洛

2025年07月05日

步登北邙坂,踟蹰聊写望。宛洛盛皇居,规模穷大壮。
三河分设险,两崤资巨防。飞观紫烟中,层台碧云上。
青槐夹驰道,迢迢修且旷。左右多第宅,参差居将相。
清晨谒帝返,车马相追访。胥徒各异流,文物纷殊状。
嚣尘暗天起,箫管从风飏.伊余孤且直,生平独沦丧。
山幽有桂丛,何为坐惆怅。

世翼

译文

步登北邙坂,踟蹰聊写望。
缓步登上北邙山坡,徘徊远望寄托情思。
宛洛盛皇居,规模穷大壮。
洛阳城中宫殿巍峨,规模宏伟气势雄壮。
三河分设险,两崤资巨防。
三河天险拱卫都城,崤山双峰构筑屏障。
飞观紫烟中,层台碧云上。
楼阁高耸紫烟缭绕,亭台层叠直入云霄。
青槐夹驰道,迢迢修且旷。
青槐夹道笔直延伸,道路悠长宽阔通畅。
左右多第宅,参差居将相。
两旁宅第错落有致,将相居所高低相间。
清晨谒帝返,车马相追访。
百官清晨朝罢归来,车马络绎相互造访。
胥徒各异流,文物纷殊状。
官吏差役各行其道,仪仗器物形制各异。
嚣尘暗天起,箫管从风飏。
喧嚣尘土遮蔽天日,箫管乐声随风飘扬。
伊余孤且直,生平独沦丧。
唯我孤傲又刚直,平生困顿不得志。
山幽有桂丛,何为坐惆怅。
深山幽处桂树成林,何必空坐独自忧伤。

词语注释

北邙(běi máng):洛阳北郊的山丘,古时著名墓葬区
踟蹰(chí chú):徘徊不前的样子
宛洛(wǎn luò):东汉时对南阳和洛阳的合称,此处专指洛阳
两崤(liǎng xiáo):崤山分东崤和西崤,地势险要
胥徒(xū tú):古代官府中的小吏和差役
飏(yáng):随风飘扬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北邙山,这座横亘于洛阳城北的苍翠屏障,自古便是帝王将相的魂归之所,亦是文人墨客的登临胜地。当郑愔的步履踏上北邙坂的黄土时,盛唐的晨光正掠过洛阳城的飞檐斗拱,将紫烟与碧云染成金阙的底色。

诗人以"踟蹰"二字起笔,暗合东汉《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的苍茫意境。彼时的洛阳城,正值武周王朝与李唐政权交替之际,明堂高耸,天枢矗立,正如诗中"层台碧云上"的壮阔气象。三河(黄河、洛河、伊河)如龙盘绕,崤山函谷依旧"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贾谊《过秦论》),却再难阻挡盛世里弥漫的浮华。

青槐驰道间,可见"甲第面长街,朱门赫嵯峨"(左思《咏史》)的权贵第宅。诗人以"胥徒各异流"暗用《周礼》典故,影射朝堂上"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左思《咏史》)的纷乱景象。当箫管声混着尘埃扬起时,那"伊余孤且直"的叹息,恰与陈子昂"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孤愤遥相呼应。

末句"山幽有桂丛"化用《楚辞·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将北邙的死亡意象转化为精神栖居地。在这座见证过二十四朝兴废的山峦上,诗人的惆怅早已超越个人际遇,成为对"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的历史预判。

赏析

诗人以"步登""踟蹰"开篇,看似闲适的登高动作里,已暗藏徘徊不定的心绪。北邙山作为洛阳城外的制高点,自古便是文人观瞻京城的经典视角,正如葛晓音在《汉魏六朝诗选》中所言:"这个特殊的观察位置,使诗歌形成了俯瞰与凝视的双重视角"。

"宛洛盛皇居"至"层台碧云上"六句,极写帝都的壮丽气象。学者傅刚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中特别指出:"'紫烟''碧云'的配色,'飞观''层台'的立体构图,将静态建筑写出飞动之势"。三河两崤的地理形势描写,则暗含《左传》"表里山河"的典故,赋予都城以永恒感。

当视线聚焦近景,"青槐夹驰道"四句展现的都城生活图景别有深意。程千帆《古诗考索》评点道:"'迢迢修且旷'五字,既写道路的物理延伸,更暗示权力中心的心理距离"。那些参差第宅中的将相,与后文"胥徒各异流"形成微妙对照,揭示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嚣尘暗天起"的转折令人心惊。日本学者兴膳宏在《六朝文学论稿》中分析:"箫管笙歌与漫天尘土并置,繁华表象下已现衰颓征兆"。诗人突然插入"伊余孤且直"的自我剖白,恰如曹旭《诗品集注》所言:"如同电影镜头的突然切换,将宏大都市场景猛地收束到孤独个体的特写"。

结尾的"山幽有桂丛"化用《楚辞·招隐士》意象,林庚《中国文学简史》认为:"这既是实景描写,更是诗人高洁品格的隐喻式表白"。那个"坐惆怅"的诘问,在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看来:"表面是自解,实则将无人理解的孤独推向了更深层次"。

全诗以空间转换为脉络,完成从外部观察到内心独白的升华。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总结道:"这种'望-思'结构,开创了后世'登高怀远'诗的基本范式,在都邑题材中注入了深刻的个体生命意识"。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此诗曰:"'飞观紫烟中,层台碧云上'二句,极写京洛之盛,而'青槐夹驰道'以下,复以第宅将相衬之,愈见皇居之壮。末以'伊余孤且直'作转,孤直之人,乃在嚣尘之外,山幽桂丛,正其宜也。惆怅何为?盖反言以见其不惆怅耳。"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遗中言:"此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情,而情景交融,自成妙境。'嚣尘暗天起,箫管从风飏'十字,已尽都城之态;'山幽有桂丛,何为坐惆怅',则又见诗人之襟怀。郑公(郑道昭)以孤直之性,处繁华之地,而能超然物外,此其所以为难能也。"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教授则从艺术手法分析道:"诗人以登高望远之姿,铺陈皇居之壮丽,却突然转入'孤且直'的自我剖白,形成强烈反差。'桂丛'意象的出现,既是对《楚辞》招隐传统的继承,更是对精神家园的追寻。结句的反问,实乃自省之语,使全诗在气象恢宏中见出深邃的人生思考。"

艺术特色

  1. 空间建构:从"北邙坂"到"紫烟""碧云",形成由下至上的垂直空间;"青槐驰道"到"左右第宅",则展开水平铺陈,构成立体化的都城画卷。

  2. 声色映衬:"箫管从风飏"的听觉动态与"嚣尘暗天起"的视觉静态相得益彰,而"文物纷殊状"更添人文色彩。

  3. 比兴手法:末四句以"桂丛"喻高洁品格,与篇首"皇居"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对照,暗含"招隐"主题的当代表达。

注:此诗作者为北魏文学家郑道昭,其诗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语),此作尤见其将都城赋手法融入五言诗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