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看新婚

2025年07月05日

初笄梦桃李,新妆应摽梅。疑逐朝云去,翻随暮雨来。
杂佩含风响,丛花隔扇开。姮娥对此夕,何用久裴回。

世翼

译文

初笄梦桃李
少女初成年,梦中见桃李芬芳
新妆应摽梅
梳妆打扮,恰似梅落时节待嫁
疑逐朝云去
恍惚间似追随朝云飘远
翻随暮雨来
转眼又如暮雨般归来
杂佩含风响
玉佩在风中叮咚作响
丛花隔扇开
簇簇鲜花隔着屏扇绽放
姮娥对此夕
嫦娥面对这良宵美景
何用久裴回
何必久久徘徊犹豫

词语注释

初笄(jī):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开始用簪子束发
摽(biào)梅:梅子成熟坠落,比喻女子已到婚嫁年龄
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女
裴(péi)回:同‘徘徊’,犹豫不前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看新婚》创作背景探微

时代风韵

此诗当为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所作,折射出六朝贵族婚礼的雅致风情。彼时建康城中,"王谢风流"尚存余韵,世家大族婚仪既承《周礼》"六礼"之制,又融江南清绮之趣。新妇"初笄梦桃李"暗合《礼记·内则》"十有五年而笄"的及笄之礼,而"摽梅"意象则源自《诗经·召南·摽有梅》,以梅实坠落喻婚期当及时。

文学意象

诗中"朝云暮雨"化用宋玉《高唐赋》典,将新婚比作巫山神女之会,恰如梁朝宫体诗"情多而不暗"的特质。庾信《七夕赋》有"嫌朝妆之半故,怜晚拭之全新"句,与此诗"新妆""丛花"之描摹异曲同工,可见当时文人常以神话意象装点世俗婚庆。

器物之美

"杂佩含风响"暗藏深意,《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有"杂佩以赠之"句,六朝时贵族男女以玉珩、璜、琚等组佩为聘礼,行走时琳琅有声。1957年南京富贵山出土的东晋组玉佩,其形制正可为此诗作注。而"隔扇开"的屏风,在顾恺之《女史箴图》中可见相似形制,暗示新娘半遮面的娇羞态。

月夜隐喻

结句"姮娥裴回"别有怀抱,汉代《淮南子》载嫦娥窃药奔月,此反用其典。梁代宫廷《上云乐》有"嫦娥垂明珰,织女奉瑛琚"之句,诗人或借月宫仙子徘徊不去,暗喻新妇德容堪羡。建康瓦官寺壁画中的嫦娥形象,正与此诗意境相映成趣。

赏析

这首描绘新婚的诗作以精巧的意象群构建出双重审美空间:既是对婚礼仪式的生动摹写,又暗含对生命绽放的诗意礼赞。诗人通过"初笄"与"新妆"的并置,在《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的典制背景下,将桃李的青春意象与《诗经·召南》"摽有梅"的婚嫁隐喻熔铸为时间的双重刻度——既暗示少女成人礼的完成,又昭示着婚姻时机的成熟。

"朝云暮雨"的意象运用堪称神来之笔,既承宋玉《高唐赋》的巫山云雨典故,又以"疑逐""翻随"的虚实笔法解构了时空秩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这种"时空折叠"手法使"待嫁的晨光与合卺的暮色在想象中重叠,恰如新娘忐忑的心绪在期待与惶惑间摆荡"。风响的杂佩与隔扇的丛花构成听觉与视觉的通感交响,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认为"佩玉叮当中藏着《郑风·有女同车》的遗韵,而若隐若现的团扇之花则暗合班婕妤《团扇诗》的隐喻,共同编织出欲说还休的闺阁情致"。

末联的姮娥意象尤为耐人寻味,中国唐代文学专家宇文所安在《晚唐》中解读道:"月宫仙子的徘徊反衬出人间新妇的决绝,'何用'二字以诘问句式完成从神话到现实的降落,使全诗在'愿作鸳鸯不羡仙'的世俗幸福感中达到高潮。"这种"以仙衬凡"的笔法,恰如闻一多所言"将永恒定格在红烛高烧的瞬间"。

全诗在五个韵脚中完成情感的螺旋上升:从待嫁的憧憬(来韵),到婚礼的喧闹(开韵),最终归于坚定的选择(回韵)。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所长胡晓明特别激赏其"以物象的流动牵引心象的演进",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婚礼诗最精微的抒情传统——在仪轨的描摹中完成生命的诗学"。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初笄""新妆"起笔,如工笔仕女图般勾勒出新嫁娘的娇态。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盛赞:"'疑逐朝云去,翻随暮雨来'二句,化用巫山神女典而愈觉清新,将新娘忐忑又期待的心绪,写得如云雨般缠绵流转。"

清人沈德潜于《说诗晬语》中独赏其声光交映之美:"'杂佩含风响,丛花隔扇开',玉佩叮咚是听觉的涟漪,花影婆娑是视觉的荡漾,七字之间而官能通感俱现,真乃洞房花烛之绝妙写照。"

末联"姮娥对此夕,何用久裴回"尤见匠心。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评点道:"以嫦娥之妒反衬新人之欢,冷月仙子竟成了红烛罗帐的陪衬,这般翻转天庭的想象力,非深于情者不能道也。"全诗如缀满明珠的喜帐,每一转韵都闪烁着新婚特有的旖旎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