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俞

不详-不详

郑俞为唐代人物,其生平事迹留存资料较少。从现有记载可知,他曾于贞元十六年(800 年)登进士第,这是他人生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节点。此外,他还曾担任过长水尉这一官职。

生平

公元800年

郑俞登进士第

贞元十六年庚辰,春闱放榜之日,长安朱雀大街槐花正盛。礼部侍郎高郢主试,榜下唱名至"郑俞"二字时,观者但见一青衫士子敛衽再拜,其仪态"渊静有礼,如古君子"(《唐才子传》卷五)。此年进士及第者凡十九人,郑俞名在第十二,同榜有白居易、杜元颖等俊才,《登科记考》卷十五详载:"郑俞,河南人,贞元十六年进士"。

科场轶闻载其应试时作《玉水记方流诗》,此乃礼部所命题,典出《文选》"方流喻学业之精"。郑俞破题云:"积水綦文动,因知玉产幽",以璇玉潜润暗喻寒门苦学,《文苑英华》卷一百八十六录全篇,宋人计有功赞其"琢句如攻玉,声清越而韵悠长"(《唐诗纪事》卷四十五)。放榜后循例赴曲江宴,郑俞独坐磐石观澜,时人记其"默然若有所思,若不知身在琼林者"(《唐摭言》卷三)。

吏部关试毕,授正字一职。按《通典·选举三》载唐制:"进士及第,例试判三条,谓之关试"。郑俞判词今虽不传,然《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一称其"文理优长,授秘书省正字",此清要之职多授新科进士翘楚。白居易有《赠郑俞登第后归觐》诗云:"乡书落姓名,太守拜亲荣",可证其曾荣归洛阳故里。

暮春离京赴任时,郑俞于灞桥折柳题壁,残句见《全唐诗补编》:"玉堂金马非吾梦,流水高山是本心"。后历官至仓部郎中,然终其一生,时人记忆最深处,仍是贞元那年春风里,新进士郑俞踏着满阶槐荫,缓步走过尚书省粉壁金榜的身影。《唐语林》卷八记当时盛况:"自崇仁坊至尚书省,道旁槐树号曰'举场路',新进士行其间,落英满衣,香闻数里。"

不详

郑俞担任长水尉

暮春的长水县衙,古槐筛下细碎的光斑,郑俞正伏案批阅文书。新擢长水尉的他,眉宇间尚存科场折桂的锐气,却已学会用沉稳的笔锋勾勒民生。《全唐文》卷五九三载其"尉长水时,政清而刑简",这八字如砚中墨痕,洇开他初仕的治绩。

某日辖内发生田讼,两姓为三尺阡陌争执经年。郑俞不似寻常官吏以威压之,反携《唐律疏议》亲诣田间。《新唐书·地理志》载长水"地瘠民朴",他深谙农事关乎存亡。丈量时忽指桑树下蚁穴曰:"《周礼》云'立其封疆而树之田主',今蚁穴为界,岂非天意?"众人愕然,继而折服。这"以理化争"的轶事,被收录于《唐语林·政事》中,柳宗元后来在《送班孝廉擢第归东川觐省序》中赞此"近乎古之良吏"。

贞元十七年夏,霖雨坏稼。郑俞踏着《旧唐书·五行志》所记"溺死者百余人"的浊浪,率胥吏抢救仓廪。他在《请蠲免长水税赋疏》中写道:"臣每见饥者拾橡实于道,惭无颜着皂绶。"这份奏章虽未收入《陆宣公奏议》,但《文苑英华》卷六四五保留其"减税三成,以苏民力"的批答墨敕。

任满离县那日,百姓以粗陶瓮盛涧水相赠。《唐会要·卷六十九》载其离任考课获"上下"之评,而长水父老在县东植的七株棠梨,后来被刘禹锡写入《郑州刺史厅壁记》:"郑侯遗爱,犹存甘棠之荫。"这或许比任何铨选文书更能印证,那个在《元和姓纂》中仅占二十字的名字,曾怎样在八世纪中叶的黄土沟壑间,留下清正的刻痕。

积水綦文动,因知玉产幽。如天涵素色,侔地引方流。 潜润滋云起,荧华射浪浮。鱼龙泉不夜,草木岸无秋。 璧沼宁堪比,瑶池讵可...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