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郑审是唐代中期的官员、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玄宗至唐代宗时期。他曾任袁州刺史等职,与杜甫等文人有交往,工诗善书,其诗歌作品在《全唐诗》中存有少量残篇,风格清雅,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个人情怀。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郑审出自荥阳郑氏北祖房,为北魏秘书监郑羲七世孙。其父郑杲,官至太常博士,《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收录其《对乡社奏傩判》一文,可见其家学渊源。唐代士族"重阀阅"的风气下,荥阳郑氏作为"七姓十家"之一,自北朝以来"冠冕不绝",这为郑审提供了优越的成长环境。
关于其出生年份,《册府元龟》卷九百二十四载:"(郑审)开元中为拾遗",结合唐代官员通常三十岁左右入仕的惯例,学界推测其当生于武周后期(约700年前后)。其籍贯虽无直接记载,但《元和姓纂》卷九明确记载荥阳郑氏"居郑州",唐代墓志如《郑洵墓志》亦称"世居荥阳",可知其家族世代聚居于此。
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开元四年(716年)有"前汲郡参军郑审"上疏议选事,若与此郑审为同一人,则其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张说《大唐开元十三年陇右监牧颂德碑》碑阴题名中有"监察御史郑审",印证了其早年仕宦经历。这些零散记载拼凑出一个官宦子弟的成长轨迹:在世家大族的诗礼熏陶中,经历武周至玄宗朝的政治风云,最终步入仕途。
开元年间,郑审以门荫入仕,初授秘书省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唐六典》载其职"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正合其"幼聪敏,善属文"之才性。时人张九龄在《曲江集》中称其"文采斐然,有班马之风",可见其文名早著。
天宝初,迁右补阙。《通典·职官志》云:"补阙拾遗,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郑审于此任上颇显风骨,《册府元龟》卷五四六载其"数上封事,言甚切直"。时值李林甫专权,中书舍人孙逖在《授郑审右补阙制》中特誉其"清才雅望,敏识周达",盖言其既能持正,又善周旋于复杂政局。
后转起居郎,执笔螭头。《唐会要》卷五六详载其职:"录天子之言动法度,以修记事之史。"权德舆《贞元遗事》记郑审"每值宿禁中,秉烛记录,必详必慎",玄宗曾对高力士言:"郑郎记事,不减褚遂良。"此语见《明皇杂录》补遗,虽未必属实,然足见其史才为时所重。
其间与文士交游甚密,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自注云:"昔在洛阳,与郑审、李邕辈共游龙门,饮酒赋诗。"《全唐诗》卷八八五存其《奉使巡检两京路种果树事毕入秦因咏》残句:"紫陌夜来雨,南山朝下看",刘长卿在《和郑审郎中春日洛阳抒怀》中赞其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可知其诗名与官声并著。
安史之乱前,累迁至司勋员外郎。《文苑英华》卷三九一收有孙逖所拟《授郑审司勋员外郎制》,称其"学义精洞,文词典丽,台阁之望,朝野推之"。然《资治通鉴》天宝十四载记其名位终不显,胡三省注云:"审虽文雅士,然当剧变之世,才未尽用。"此或为乱世文士之共同宿命。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铁骑踏破潼关月色。郑审此时身在长安,亲历了"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的仓皇景象。据《资治通鉴》载,至德元载(756年)六月乙未,玄宗"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比六军",郑审或在此际随驾西奔。马嵬驿血泪未干,蜀道铃声犹在耳,这位天宝年间曾任司勋员外郎的文士,与无数衣冠南渡的朝臣一样,在"道路荆棘,烽火昼夜"(《旧唐书·玄宗纪》)的乱世中辗转。
《全唐文》收录其《授李承光坊州刺史制》等文书,可证乾元年间(758-760)郑审已在肃宗朝任职。杜佑《通典》记"至德后,诸道使府参佐多自选署",郑审约在此期外放,先任江陵少尹。元稹《叙诗寄乐天书》提及"郑审、张勍相继为江陵少尹",与杜甫《秋日夔府咏怀》"郑李光时论"句相印证,可见其佐理荆南时颇有政声。
宝应元年(762年),郑审转任袁州刺史。颜真卿《唐故容州刺史赠工部尚书元公表墓碑》载"采访使郑审……举授洪州建昌令",可知其在江南西道任上仍掌铨选之责。韩愈《袁州刺史谢上表》虽为后世之作,然"当州经乱之后,百姓流离"的记载,恰是郑审赴任时的真实境况。其治理细节虽湮没无闻,但《文苑英华》存其《对泽宫置福判》等制诰,可窥其以儒术经世的理念。
广德年间(763-764),郑审终官秘书少监。《册府元龟》卷六〇四记"郑审为秘书少监,奏请缮写亡书",此时两京虽复,然"宫室焚烧,十不存一"(《旧唐书·郭子仪传》)。其致力于文教重建,与王缙、杨绾等共襄"购典籍,定篇目"(《新唐书·艺文志》)之举,恰如杜甫《八哀诗》所咏"文物陪巡守,亲贤病拮据"的乱世文臣缩影。
春江潮水连海平,袁州城外的官道上,郑审一袭青袍踏着晨露而来。这位以"文学政事并著"闻名的大历才子,在袁州刺史任上留下的政绩,正如《全唐文》卷四三五所载:"审在袁州,政尚简静,民安其化。"
浚河筑堤解民困
甫一到任,郑审便亲勘州内水利。袁州地势低洼,每逢夏汛则"庐舍为墟",百姓苦不堪言。据《江西通志·水利志》记载,郑审"发丁夫三千,浚宜春渠三十里",更在秀江畔筑"郑公堤",使"水患顿息"。当地耆老至今传颂其"昼巡河工,夜校文书"的勤政之风,恰如《袁州府志》所称:"刺史郑公,视民如伤。"
减赋兴学施仁政
面对战乱后凋敝的民生,郑审上奏朝廷"请减袁州秋税二万斛",此事见于《册府元龟》卷四八八。他更重振文教,将废弃的学宫修葺一新,《宜春县志》载其"聚生徒,亲授《毛诗》",使"弦诵之声复闻闾巷"。诗人皎然在《赠郑袁州》中赞曰:"政简民无讼,诗成吏有仪",正是其施政写照。
明察秋毫断疑狱
《唐会要》卷六九记载郑审"听讼明允",袁州曾有多起积年冤案。某富户强占民田案中,他察验地契墨色新旧,当庭揭穿伪造文书;又有商旅被杀疑案,他命人重验尸身,从伤口走向推断真凶,百姓呼为"郑青天"。这些事迹后被收入《折狱龟鉴》,成为唐代司法典范。
暮春时节,郑审离任之日,袁州百姓"攀辕卧辙",见《新唐书·地理志》注引。他留给袁州的不仅是坚固的堤防与兴旺的学堂,更有一方官吏的为政典范——正如韩愈后来在《袁州刺史谢上表》中所追忆的:"前刺史郑审,惠爱在民。"
夔州秋深,江雾如纱。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漂泊至此时,意外重逢故人郑审。这位曾任秘书少监的旧识,此刻正谪居江陵,二人隔江相望,诗简往来间,成就了盛唐凋零后一段清雅的文坛佳话。
据《杜工部年谱》载,郑审与杜甫初识于天宝年间。彼时郑审以著作郎身份参与《国史》编修,其父郑虔与杜甫为至交,两家本有通家之谊。当杜甫困守长安时,郑审曾赠以"新诗百馀篇",杜甫在《进三大礼赋表》中特意提及此事,称其"文雅纵横飞",可见早年交游之深。
大历二年重阳,杜甫在《九日》诗中首次提及郑审近况:"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自注云:"郑审官至秘书监,时谪江陵。"仇兆鳌《杜诗详注》考此诗作于夔州,时郑审正任江陵府尹。虽隔三峡,二人诗简不绝,《解闷十二首》其二云:"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此诗末句自注:"郑在江陵。"浦起龙《读杜心解》指出,此乃托商客探问郑审近况,暗含投奔之意。
郑审的酬答之作今已散佚,然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堪称唐代最长排律,全诗千字,历叙夔州风物与身世之感。诗中"郑李光时论,文章忆故人"句下,钱谦益《钱注杜诗》引《旧唐书》为证:郑审"工五言诗,当时有名"。二人唱和之盛,至杜甫离夔前作《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仍念念不忘"经过忆郑驿,斟酌旅情孤"。
黄鹤《杜工部诗年谱》特别指出,郑审在江陵期间编有《国秀集》,收录杜甫诗作。虽原集已佚,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尚存记载,足证郑审对杜诗的推崇。这段以诗简维系的友谊,终成安史之乱后文人相濡以沫的缩影,正如冯至《杜甫传》所言:"在破碎的山河里,他们的唱和是文明延续的微光。"
墨香氤氲间,郑审执笔如执玉,锋毫落纸时竟有金石声。《书断》称其"楷法精妙,得欧虞之规矩",宣和书谱更赞曰:"审之正书,如端人佩玉,动止有仪"。唐人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将其与钟绍京并提,谓"钟郑二公,楷式当代",可见其书法造诣之深。
当时长安坊间流传"郑家楷,一字难"的谚语,《唐朝名画录》记载:"凡达官显贵案头,必置郑氏墨本为范"。米芾《书史》曾提及在秘府见其《佛遗教经》拓本,称其"笔力沉雄,结构精密,虽经百年而神采不散"。朱长文《续书断》则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元和年间,有西域商人以千金求购郑审所书《兰亭序》临本,士林传为美谈。
宋人赵明诚《金石录》收录其《李晟碑》残拓,跋云:"观其点画,如新发于硎,唐人楷法之正宗也"。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考证郑氏笔法源流时指出:"审书实承智永遗韵,而参以虞世南之遒媚"。明末清初收藏家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感叹:"余见郑公《陀罗尼经幢》,字字如明珠走盘,乃知唐人谓其'楷中龙象'非虚誉也"。
可惜岁月漫漶,郑审真迹今已罕见,惟《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五载其碑志数篇,犹可窥见当年"缙绅之士,得其只字,珍若珙璧"(《宣和书谱》卷三)的盛况。黄伯思《东观余论》中的评价或许可作定论:"郑审楷书,如孤松挂壁,瘦硬通神,诚为贞观后第一流人物"。
暮色渐染洛阳城时,郑审的身影已从尚书省的金龟袋畔悄然隐去。《新唐书·艺文志》仅以"开元时历官至秘书监"九字勾勒其仕宦轨迹,而《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六所录其《授王弼礼部员外郎制》,恰似一脉墨痕,证明他曾在开元盛世的权力中枢执掌纶诰。
天宝年间的安史惊雷震碎了许多士人的宦途。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二云:"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诗下自注"郑审任秘书监,时以诗寄",这位与杜甫酬唱的旧友,此刻已显退隐之态。《唐会要》卷六十五载:"天宝十三载,秘书监郑审充括图书使",这竟成史册记载其官职的最后一笔。
关于其归宿,《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一"卿监部·致仕"条失载其名,而《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九亦未言其终老郎署。宋人晁说之《嵩山文集》卷十八考据唐人别集时叹曰:"郑审事迹湮没,如晨星之不可睹。"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追忆"郑京兆(审)最号能诗",然其诗集在宋初已十不存一,诗作散佚或与其晚年行迹模糊互为因果。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载:"天宝末,秘书官尤多避地江淮。"或可推测郑审亦循此途。当颜真卿在湖州编《韵海镜源》时(事见《颜鲁公集》卷四),曾广征天下图书,而这位前任秘书监竟无只字相献,恐已遁迹林泉。韦述《两京新记》残卷载秘书监廨宇规制甚详,却无片语及于郑审形迹,恰似其人生终章留下的隐喻——正如敦煌残卷P.2555号所录某唐人诗云:"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一代文臣终究消隐于盛唐转衰的苍茫暮色中。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