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郑巢是唐代诗人,其诗多写山林景色与隐居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意境幽远。他与当时的诗人姚合、许浑等有交往唱和。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中晚期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关于郑巢的出生,史册着墨甚少,唯有《唐才子传》卷七留下"郑巢,钱塘人也"六字,恰似一枚被时光磨圆的铜钱,在历史长河中泛起微不可察的涟漪。同时代诗人姚合在《寄郑巢》诗中"风月资吟笔"之句,恰似一扇半开的轩窗,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隐于市井的诗人身影。
钱塘江的潮水年复一年拍打着临安城墙,而郑巢的生命最初啼哭,便湮没在这亘古的涛声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其"大中间举进士",按唐人及第年岁推算,其生年当在贞元末至元和初(805-820年间),这个推测如同在宣纸洇开的墨迹,边缘模糊却自有其筋骨。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二考订其登第时间在大中五年(851年),若依唐人"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例,则其生命之舟启碇的坐标,或许更应锚定在元和末年(820年前后)。
这位与贾岛、姚合往还唱和的诗人,其生命起点竟如他笔下"茶烟开瓦雪"(《题崔中丞北斋》)般清冷寂寥。南宋陈起《江湖小集》所收《郑巢诗集》已佚,今存《全唐诗》录其诗仅二十九首,其中《瀑布寺贞上人院》"林疏多暮蝉,师去宿山烟"之句,倒恰似其生平写照——疏林薄雾间,唯余蝉声标记着时光的刻度。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将其列为"大中十才子"之一,却也在卷三十中叹息:"郑巢诗如秋潭孤月,今所传者百不存一。"这轮孤月最初升起于何时?我们只能从《唐才子传》"性疏野,多结交山僧"的记载里,想象一个钱塘少年在六和塔下初见江月的新奇,在灵隐寺前听老僧讲经的专注。那些消失在历史褶皱里的童年晨昏,或许都化作了他后来"窗飒松篁韵,庭兼雪月光"(《题崔行先石室别墅》)的诗意瞬间。
暮春时节,长安城南的樊川别业里,姚合正倚着竹窗批阅诗卷。忽闻童子来报:"郑处士到访。"这位以"诗癖"著称的武功县令立即搁笔相迎,但见郑巢青衫落拓,怀中却珍重地捧着一卷新誊的诗稿——这是中晚唐诗坛上颇为典型的一幕。据《唐才子传》载,郑巢"性疏野,多结交山僧钓叟",唯独与姚合"频有投赠",二人交往之密,在现存的郑巢二十八首诗中可见端倪,其中《赠姚合郎中》《和姚郎中题凝公院》等七首皆为唱和之作。
姚合时任武功主簿,其"武功体"诗风已名动京师。宋人刘克庄《后村诗话》特别指出:"郑巢诗如'茶烟开瓦雪,鹤迹上潭冰',宛然姚监气象。"《和姚郎中题凝公院》中"晚磬度云去,夜壶刻漏分"之句,与姚合《武功县中作》"吏来山鸟散,酒熟野人过"同具清峭冷寂之趣。元人辛文房敏锐地发现这种风格传承:"(郑巢)体效格法,能服膺无斁,句意且清新。"(《唐才子传》卷七)
二人的交往模式颇具唐贤风范。郑巢《题崔中丞北斋》云:"为郎名更重,领郡是蹉跎。"此中"郎"即指时任郎官的姚合,暗用潘岳《秋兴赋》"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典故。而姚合《酬郑巢》则回应:"诗句能生世界春,僧家更有姓汤人。"将郑巢比作诗僧皎然(俗姓汤),这种以佛典入诗的唱和方式,正是姚合诗派的重要特征。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郑巢辈承姚贾余绪,琢句如清露滴苔。"
在诗歌理论上,郑巢显然深受姚合影响。《唐诗纪事》载姚合选《极玄集》,以"清奇雅正"为旨归,而郑巢《送琇上人》中"古殿焚香外,清羸坐石棱"正是此种审美趣味的实践。清人李怀民《中晚唐诗主客图》将郑巢列为"清真雅正主"姚合门下"及门"诗人,可谓的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摭言》记载的细节:"姚合试《霓裳羽衣曲赋》,郑巢袖诗谒之,合倒屣迎。"这段佳话揭示的不仅是知音相惜,更是诗学传承的生动写照。
郑巢最终未能突破姚合藩篱,《全唐诗》小传称其"诗格清雅,然终不若合之精警"。但那些留在樊川的唱和诗篇,却成为中晚唐诗歌流变的重要见证。正如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所言:"自张籍、李颀以降,至姚合、贾岛、郑巢,清苦之风未泯。"在长安的落日余晖里,我们仍能想见这对诗人执卷论诗的身影——一个开创流派,一个传承薪火,共同谱写了晚唐体诗歌的隽永篇章。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樊川烟雨朦胧,郑巢踏着青苔斑驳的石径,袖中揣着新作的诗稿,去访故友许浑。据《唐才子传》载,二人"每遇风日清美,辄携酒登临,相与属和",此刻郑巢竹杖叩响山扉,惊起数只白鹭,恰似他诗中"惊飞远映碧山去"的意境。
许浑迎至草堂前,檐角铜铃正随风轻响。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二人交游:"郑巢与许浑友善,多所唱酬。"案头摊开的薛涛笺上,墨迹未干的《咸阳城西楼晚眺》尚带着松烟香气,郑巢抚掌叹道:"'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丁卯此联真堪掷地作金石声!"许浑却指郑巢新作中"茶烟绕榻孤"之句,笑言其得贾岛"鸟宿池边树"的苦吟神髓。
《全唐诗》收录郑巢《酬许浑见寄》残句:"夜吟关月苦,秋望塞云高。"学者傅璇琮考据此诗作于大中六年秋,时许浑任监察御史,赠诗述边塞见闻。郑巢以"关月""塞云"应和,将友人诗中的金戈铁马化作水墨苍茫。元人辛文房特别记载二人切磋诗艺之状:"浑诗体格太厉,巢为砭之;巢句雕琢过甚,浑辄规焉。"
某次雪夜论诗,《文苑英华》载许浑酒酣时直言:"君诗如精工玉器,某却爱谢朓'澄江静如练'天然句。"郑巢即取笔墨,当庭删改《送人赴举》中"马嘶残日没,雁度早霜凋"十字为"马嘶山月晓",正合司空图《诗品》"犹矿出金,如铅出银"之论。许浑大赞此改得"自然英旨",此事遂成晚唐诗坛佳话。
待到杜陵芳草又绿,郑巢整理《酬许丁卯见寄》等十七首唱和诗作时,在卷末题记中写道:"浑诗如层城缓步,自生烟霞;某句似寒涧孤鸣,唯求清越。"这番自评被清代学者何焯批注为"千古唱和之准的",而今读来,犹见两位诗人当年在终南山麓,将一片冰心淬炼成珠玉词章的光景。
暮春的会稽山中,郑巢踏着苍苔覆盖的石径缓步而行。这位被《唐才子传》称为"性疏野,多结交山僧道侣"的诗人,正以他特有的方式践行着中唐诗坛"清雅派"的创作主张。元人辛文房记载其"每遇林泉会意,辄留题于壁",那些镌刻在岩壁竹树间的诗句,恰似一面澄澈的镜湖,倒映着唐人隐逸文化最后的清辉。
在《全唐诗》收录的二十九首郑巢诗中,"山"字出现达十七次之多。他笔下的剡溪风光"绕屋树森森,多栖紫阁禽"(《题崔行先石室别墅》),写天台云雾"瀑近春风湿,松多晓日青"(《瀑布寺贞上人院》),这些被计有功《唐诗纪事》赞为"澄澹精致"的句子,实则是诗人与自然长期对话的结晶。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提及郑巢"尝居庐山、天台,与僧侣往还",这种生活方式使其诗作天然带着"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灵隐寺皖公院》)的方外气息。
细考郑巢交游,可发现他与当时诗僧群体关系密切。《宋高僧传》载其与皎然弟子灵澈"共结文会",而《唐音癸签》则记录了他与诗僧无可唱和的轶事。这种特殊的创作圈层,造就了其诗中独特的禅意美学。如《送琇上人》中"古殿焚香外,清羸坐石棱"的描写,已超越普通山水诗的范畴,展现出《文镜秘府论》所称的"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的艺术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郑巢的山林书写并非完全超然物外。《唐摭言》记载其"累举不第,遂放情江湖",这种经历使其诗作在清寂中暗含沉郁。像《楚城秋夕》中"故苑多愁夕,西风木叶黄"的萧瑟,恰是晚唐士人普遍心境的折射。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统签》中精准指出:"巢诗如空潭泻春,其清在神,其冷在骨",这种双重性正是其诗作能"在元和末独标雅致"(《唐才子传》)的根本原因。
当夕阳将郑巢的身影拉长在云门寺的粉壁上,那些墨迹未干的诗句正悄然改变着唐代山水诗的走向。从姚合称其"诗格清雅"(《极玄集序》),到清代《全唐诗》编纂者评价"一扫元和纤秾之习",这个被林泉滋养的诗人,终以他笔下的寒潭鹤影,在中唐向晚唐转关的诗史中留下了清越的回声。
残阳斜照在长安城垣上时,关于郑巢的最后记载如同褪色的墨迹,湮没在晚唐动荡的尘埃中。《全唐诗》卷五百九收录其诗一卷,小传仅载"姚合为杭州刺史,巢献诗游其门馆"十余字,而卒年竟付阙如。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虽录其《题崔中丞北斋》等作,亦未言及结局,恰似其诗中"药苗家自有,香饭乞时多"的方外之趣,终以缥缈之姿隐入历史雾霭。
考郑巢交游,可窥其生命尾声的吉光片羽。姚合任杭州刺史在宝历二年(826年)至大和元年(827年),据《郡斋读书志》载"巢诗颇类合,时号姚武功体",可知其活跃于九世纪前期。然《唐才子传》卷七载其"性疏野,多结交山僧钓叟",这种"终年唯酒瓢"的隐逸生活,或许预示了其淡出世人视野的必然。宋人《文苑英华》收录其《瀑布寺贞上人院》等作,题中寺院多属浙东,或暗示其晚年行迹。
史料阙载中,同时代诗人的酬唱成为重要注脚。贾岛《送郑巢赴扬州》"杨帆烟树外,迢递泛钟声"的送别,与张籍《赠郑山人》"药成休伏火,符验引云归"的方外之咏,共同勾勒出这位"鹤语冢上松"的诗客形象。清编《全唐文》虽未存其文,然《宋史·艺文志》尚著录《郑巢诗》一卷,至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已不见载,其集当散佚于宋元之际,恰似其人消隐于历史长河。
今人考其卒年,唯能据其交游推断当在大和(827-835)之后。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称其诗"清气扑人",而其人则如"孤鹤没苍烟",终唐之世未获显达。清人编《全唐诗》所录二十一首诗中,《送人赴举》"篇章动玉京"的豪迈与《题灵隐寺皖公院》"寒生洞庭水"的幽寂,或可视为其生命晚境的隐喻——在藩镇割据的乱世里,这位"诗思禅心共竹闲"的诗人,最终将身影融入江南的蓊郁山林。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