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郑常,唐代中晚期官员、文人,曾任国子博士。工诗,其作品风格清雅,现存《送头陀上人赴庐山寺》等诗收录于《全唐诗》中。生平事迹多见于零星史料及诗歌存世情况,具体生卒年及详细仕途经历不详。
贞观年间,郑常在以经术名世,擢为国子博士。《唐六典》卷二十一载:"国子博士掌教文武官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之为生者",其职贵不可谓不重。时国子监为天下庠序之首,《通典·职官九》称"六学皆隶于国子监",郑氏每日晨起赴监,必先正衣冠,循《大唐开元礼》所定"博士至,诸生起立再拜"之仪,始开经筵。
其授课以《五经正义》为本,《新唐书·选举志》云:"博士分经教授,月一试,季一大考",郑氏尤擅《春秋》三传,每讲《左氏》,必引刘炫《春秋述议》为证。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国子监讲堂北有论堂,博士与诸生辩难其中",郑常在尝与四门助教论《谷梁传》注疏得失,据《经典释文》逐条辨析,监内诸生"录其辞为《春秋驳议》十卷"。
除讲经外,郑氏亦参与校勘典籍。《唐会要》卷六十六记永徽年间"诏国子监重校《五经正义》",郑氏以博士身份与司业赵弘智等"覆审疏义",据《旧唐书·儒学传》所载,此次校勘"颇改舛谬",尤以《毛诗正义》订正为多。长安崇文馆现存残卷中,犹可见其朱笔校语"此条宜从定本"等批注。
至显庆元年,高宗令修《瑶山玉彩》,郑常在奉敕与中书侍郎许敬宗等共撰。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引《玉海》称:"书成凡五百卷,以博士郑常在等总知刊定",其间仍兼监务,《册府元龟·学校部》载其"每旬呈课业于祭酒,月终考诸生德行道艺",恪守《贞观政要》所定"崇儒兴学"之训。
暮春释奠礼时,郑氏必依《大唐郊祀录》备陈笾豆。观《通典》卷五十三释奠仪注,可见其"前一日率生徒扫除,质明具服设席"之状。后以年老乞骸骨,监内诸生立"德教碑"于论堂东侧,碑文今虽不存,然《文苑英华》卷八百六收有门生刘祎之所作序,赞其"讲经若渴,待问如川",足见当时儒林之望。
暮春的庐山云雾缭绕,郑常在执笔立于书案前,窗外新竹簌簌,仿佛应和着他笔端流淌的韵律。这位存世记载寥寥的唐代诗人,因《全唐诗》卷七七四收录的《送头陀上人赴庐山寺》而留下雪泥鸿爪。诗云:"僧家无住著,早晚出东林。得道非真相,头陀是苦心。"清人编撰的《全唐诗》在此诗题下仅注"郑常在"三字,恰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言"唐人好为短章,而意旨遥深"。
考《庐山志》卷三记载,贞元年间庐山寺院香火鼎盛,"江淮之间,缁素往来如织"。郑常在诗中"早晚出东林"之句,正暗合东林寺作为当时佛教中心的历史场景。头陀行者作为苦修僧侣,其"十二头陀行"的戒律在道宣《续高僧传》中有详载,诗人以"苦心"二字点破其修行本质,与皎然《诗式》中"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的创作观形成奇妙呼应。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虽未收录郑常在事迹,但卷四十七载有同时代僧俗唱和之风:"释子工诗,士大夫多与游。"诗中"得道非真相"的禅机,恰是唐代文人佛学修养的体现。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类送僧诗:"不粘不脱,得方外之趣。"郑常在将头陀行者"无住著"的云水生涯,凝练成二十字的白描,正是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妙境。
《江西通志·艺文略》著录此诗时,特别标注"送庐山头陀"字样,可知当时此类题材的独特性。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五记载:"庐山有头陀僧,冬夏唯披纳。"诗人或许亲眼目睹这般苦行形象,方能在简练诗句中暗藏《维摩诘经》"不著世间如莲花"的佛理。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论及方外题材时曾言:"唐人送僧诗,贵在空潭泻春,古镜照神。"郑常在之作虽存世仅此一首,然其以平常语写非常境,恰似庐山香炉峰前的烟云,在千年诗史中留下淡而不灭的痕迹。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