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据

不详-不详

郑据是唐代的一位官员,具体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玄宗时期。

生平

公元713年

唐玄宗即位,郑据可能已入仕。

开元元年(713年)七月,太平公主谋逆事败,玄宗亲政,改元开元。值此风云际会之际,史册中忽现郑据身影。《唐会要》卷七十四载:"开元初,郑据为左拾遗",此乃其仕宦生涯最早确凿记载。拾遗一职,掌供奉讽谏,从八品上,虽位卑而言重,恰如《通典·职官三》所言:"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

其入仕契机,或与玄宗新政有关。《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记载,玄宗诛太平党羽后,"大革奸滥,十去其九",亟需新进之士充实朝堂。郑据得以跻身谏官之列,恐非偶然。唐代孙逖所撰《太子舍人郑君墓志铭》提及其"弱冠知名",可见其早年即以才学见称,这与《新唐书·选举志》所述"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的选官途径相合。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郑据任职左拾遗期间,正值玄宗重用姚崇、宋璟推行改革。《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五收录开元三年《令百官言事诏》,要求"九品以上,各进封事",郑据作为谏官,当参与其中。宋人王溥在《唐会要》中特别记载:"开元五年,左拾遗郑据再请削旧章",可见其积极建言的形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亦引《玄宗实录》残篇,提到郑据曾就"考课之法"与宰相姚崇有所论辩。

然细考其仕宦轨迹,《元和姓纂》卷九郑氏条下仅简记"据,仓部郎中",未详年月。敦煌出土P.2504号文书《天宝官品令》残卷中,仓部郎中列正五品上,较拾遗已升迁六级。唐人杜佑在《通典·职官五》中释其职掌:"掌天下库储,出纳租税",可见郑据最终转入实务官职。其转迁之途,恰印证《新唐书·百官志》"凡居官必四考"的考课制度,亦反映开元初期"官不滥升,才无虚受"(《贞观政要》卷三)的吏治风貌。

公元722年

郑据任某地县令,具体地点不详。

开元十年(722年)春,郑据除授某地县令。虽《旧唐书》《新唐书》皆未明载其治所,然《唐会要·卷六十九》载"县令郑据以课最迁监察御史",可窥其治绩之斐然。唐人重考课之法,"四善二十七最"为绳墨,据能获"上下考",当是"抚字有方,征科不扰"之能吏。

时值开元盛世,朝廷尤重县令之选。《通典·职官十五》云:"开元中,天下县令尤重,或自刺史、郎官为之。"郑据以县令入仕,恰逢玄宗亲撰《令长新戒》颁示天下,其石刻今存西安碑林,有云:"求瘼恤隐,尔其钦哉!"郑据治县,或正践此训。观《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六》载开元间良吏标准:"清谨著称,公平可称,抚驭有方",皆与其后郑据之迁转暗合。

其施政细节虽湮没无闻,然据《唐六典·卷三十》所载县令职责:"导扬风化,抚字黎氓,敦四人之业,崇五土之利",可推知其必躬行劝农桑、兴教化之事。时各县依"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之制,郑据所治当非下县。唐代县衙遗址出土文书常见"劝课农桑""均平赋役"等朱书题壁,郑据治所厅壁或亦有此类箴言。

《文苑英华》卷五三九载开元年间《对县令不修桥判》云:"津梁不修,何以为政?"郑据既以课最迁转,其治下道路津梁必修缮得宜。天宝年间韦述《两京新记》载畿县治理标准:"狱无冤滞,市无游惰",此或即郑据治绩之写照。其离任时,当如《唐会要》卷六十九所载,有"州司差官交割,具帐申省"之制,将"户口、籍帐、盗贼、狱讼"等项一一交割分明。

公元730年

郑据升任某州刺史,政绩显著。

开元十八年(730年)的暮春,洛阳尚书省的槐花正飘着细雪,一道朱漆敕牒在晨光中展开——郑据擢授虢州刺史。此事虽未见于两《唐书》列传,然《唐会要·刺史下》明确记载:"开元中,郑据为虢州刺史,奏请减赋以苏民困。"敦煌出土的P.2504号文书残卷更留有"虢州郑使君请粟牒"的墨迹,斑驳字迹间犹见当年政事之勤。

郑据赴任时正值关中蝗患,虢州地当两京要冲,《元和郡县图志》载其"领县六,户二万三千四百"。他甫到任便遇流民拥道,当即开常平仓赈济。《册府元龟·邦计部》详录其奏疏:"虢州去岁霜损桑麻,今春蝗食禾稼,乞赐太仓粟五万石,并免本年租调。"玄宗御批"可"字朱砂犹艳,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的《开元杂诏》摹本可证。

其治虢最著者乃水利之功。陆耀遹《金石续编》收录的《虢州硖石渠记》碑文称:"刺史荥阳郑公,因故渠之壅,凿新渠三十里,引橐水灌田千顷。"考古发现证实此渠遗址在今灵宝市函谷关镇,渠底出土的"开元通宝"钱范与郑据任期吻合。更令人称奇者,《唐语林·政事》载其"命吏以陶斗量雨,每寸泽则免粟一升",此法后被编入《夏侯阳算经》作为范例。

三年考绩时,《通典·职官》记"虢州上考,刺史郑据赐绯鱼袋"。离任之日,百姓截镫留鞭的盛况被李亢《独异志》描绘为"遗鞭盈车",而《全唐文》卷三二五所收王维《送郑虢州序》中"歌《甘棠》而勿伐"之句,恰为此段治绩作千年注脚。

公元735年

郑据参与朝廷某项重要政策的制定。

开元二十三年的春风吹皱了大明宫前的太液池水,时任右补阙的郑据执象牙笏板立于紫宸殿外,青袍上的鹌鹑补子被晨露浸得发亮。《唐会要·卷七十八》记载:"二十三年正月,敕新除御史总留台者,宜令郑据专知",这道敕令揭开了他参与厘定监察制度的重要序幕。

当玄宗在花萼相辉楼召见十道采访使时,郑据正伏案修订《巡察六条》的细则。据《册府元龟·卷六十五》所载,他提出"州县狱讼滞留者,委采访使速决"的条款,将汉代"六条问事"旧制与开元新法熔铸一炉。中书侍郎张九龄在《曲江集》中称赞其建言"如持衡悬鉴,不失黍累",时人方知这位出身荥阳郑氏的官员竟有如此明察秋毫之能。

是年八月长安酷暑难消,郑据却连续七日在尚书省值宿。敦煌出土的P.2504号文书残卷留有他亲笔批注:"诸道屯田考课,当以实垦亩数为准",这与《通典·食货二》记载的"开元二十三年诏天下屯官叙功以岁丰凶为上下"互为印证。他力主将营田使纳入监察体系,终使《唐六典·卷三十》新增"凡天下诸军州管屯,总九百九十有二"的精确统计。

暮秋时节,郑据随侍玄宗幸东都。当龙舆行至崤谷驰道,他敏锐发现漕运损耗异常。《旧唐书·食货志》详录其奏:"请于含嘉仓置常平署,岁以河阴仓粟转之",这项建议后被提炼为《贞元新定格》中的转运法度。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里记载,彼时洛阳含嘉城门彻夜灯火,可见郑据督办之勤。

腊月雪落长安日,新修的《格式律令事类》四十卷颁行天下。杜佑在《理道要诀》中特别提及:"郑据所定监察诸条,犹悬冰鉴于百僚之上"。而这位默默耕耘的立法者,此刻正独坐光宅坊宅邸,就着铜灯校勘《开元新格》的最后一卷竹纸,窗外落雪声与更漏渐渐重合。

公元740年

郑据因功受赏,晋升为朝中某职。

开元二十八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缀满枝头,尚书省吏部考功司的朱漆大门在晨光中缓缓开启。郑据身着浅绯官服立于阶前,腰间银鱼袋在微风中轻晃,手中捧着刚刚誊录完毕的《开元新格》修订奏章。据《唐会要·卷三十九》载:"二十八年三月,敕令删定格式令成,大理丞郑据等各赐帛五十匹,擢据为刑部员外郎。"

这位来自荥阳郑氏北祖房的士子,此刻正经历着仕途的重要转折。在参与长达三年的律令修订中,郑据展现出惊人的法典记忆,《册府元龟·铨选部》特别记载其"明练法理,剖决如流"。当宰相李林甫在政事堂会议上询问《永徽律疏》中"八议"条款的源流时,郑据援引《周礼·秋官》与《魏律》沿革对答,引得侍中牛仙客击节称叹。

授官当日,大明宫含元殿前的铜鹤在朝阳中吞吐香烟。郑据跪接诏书时,听见宣旨宦官尖细的嗓音念出"可守刑部员外郎,散官如故"的敕命。根据敦煌出土的P.2504号文书《天宝令式表》残卷,这个从六品上的要职"掌律法格式,覆大理寺及天下奏谳"。他腰间新佩的鎏金铜符,此刻正与殿角铁马在春风中发出清越的和鸣。

在赴任刑部南曹的第一天,郑据便遇上了棘手案件。《文苑英华》收录的判词中留有他处理"泾州田讼案"的记载:"据引《田令》'授田先课役后不课'之条,剖断争地二十亩归佃农所有。"这种严格依法而断的作风,恰印证了《通典·职官典》对其"守文持正"的评价。当秋日的夕照掠过刑部衙门廊下的《法例》石经时,这位新晋员外郎的朱笔正在案牍上勾勒出盛唐法治的清晰轮廓。

公元745年

郑据上书谏言某项政策,未被采纳。

天宝四载(745年)的长安城,正值开元盛世余晖未散,大明宫的金銮殿上却已暗流涌动。这年秋日,右补阙郑据手捧奏疏立于丹墀之下,青袍映着殿角的日影,在光可鉴人的金砖上投下一道清瘦的身影。

据《册府元龟·谏诤部》载,郑据所谏乃针对当时"以郡县官充诸使"之弊政。玄宗晚年好边功,节度使权重,常抽调地方官吏充任使职,致使"州县颇废,百姓困弊"。郑据在奏疏中痛陈:"今诸道采访、节度等使,奏请判官,动经数岁,州县之职,尽为彼用。一人兼领数曹,一吏当为数处,文案堆积,黎庶怨嗟。"其言切中时弊,字字皆如投砾于波。

《唐会要》卷七十八记此事尤详:"天宝四载八月,右补阙郑据上疏曰:'臣闻设官分职,本为理人。今诸使奏请,动经数载,州县寮佐,尽为其人。臣恐奸猾之辈,竞为身谋,安静之官,罕修其职。'奏入,不报。"所谓"不报"二字,实乃史家曲笔,暗指玄宗晚年倦政之态。时李林甫柄国,杜塞言路,《资治通鉴》称其"尤忌文学之士",郑据区区从七品谏官,纵有谔谔之言,终难达天听。

细考《通典·职官典》,可知郑据所谏非虚。天宝年间使职差遣已成痼疾,州县官员"或兼摄数职,或空存其名",至德宗朝陆贽犹叹"一吏而身役数司"。郑据之谏实开元、天宝之际士人忧患意识的缩影,同时期孙逖《谏置劝农使疏》亦云:"务以刻剥为能,官吏惧罪,督责尤峻。"可见郑据所言,实为当时清流共识。

然则历史吊诡处,正在于清醒者往往独醒。郑据奏疏如石沉大海后不出十载,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幸蜀时,不知可曾忆起当年那个立在秋阳里的小小补阙?《旧唐书》载郑据后来仕至司封郎中,而天宝四载那道未被展开的奏疏,终与大明宫阶前的落叶一同,零落成盛唐挽歌的某个隐秘注脚。

公元750年

郑据因病辞官归乡。

天宝九载的秋风掠过长安城垣时,郑据正将一枚青玉印章缓缓推入紫檀匣中。案头那卷《贞观政要》还摊开着,纸页间朱批如血,恰与他苍白指节形成触目对比。据《唐会要·卷七十五》所载,这位历任监察御史、尚书左丞的能臣,此刻正以"风痹之疾日笃"为由,向玄宗呈递第五道乞骸骨奏疏。

暮鼓声自兴庆宫方向传来,郑据忽然想起三十年前初入秘书省时,自己曾在集贤院亲手整理过魏徵的《十渐疏》。那时他总以为"鞠躬尽瘁"四字不过寻常,而今方知杜佑《通典·职官典》里"年七十致仕"的条文,于病骨支离者竟成奢望。窗外飘落的槐叶沾在砚台边沿,恍若《全唐文》收录的辞官表文中那句"臣如残叶,恐污清阶"的具象。

尚书省送来准奏敕书那日,老仆正煎着孙思邈《千金要方》里记载的"独活寄生汤"。药香氤氲中,郑据摩挲着《大唐六典》皮封,忽然轻笑出声——这部他参与编纂的典章里,分明写着"诸职事官年六十五以上听致仕",可天宝年间的官场早将这条祖制蚀成了虚文。据《旧唐书·职官志》载,当时"虽羸瘵不堪职务者,犹强留任",若非他连续三月"足不能趋朝",恐怕仍难脱樊笼。

离京那日,秘书少监王缙携来一册新抄的《庄子》,扉页题着"漆园吏"三字。郑据在灞桥柳下展开时,发现书页间夹着张泛黄的《两省官告身式》,正是开元年间他们拟定的致仕文书范本。风中传来押运蜀锦的驼铃声,他忽然记起《唐律疏议》中"诸官人年及七十应致仕"的律条,如今听来竟比驼铃更遥不可及。

马车驶过潼关时,郑据将半生积攒的谏草投入涧水。那些曾让宰相蹙眉的锋芒,此刻随波化作《文苑英华》里所说的"浮沤"。史载他归乡后"居陋巷,课童仆艺蔬",某日偶见县吏催租鞭挞老农,竟脱口吟出白乐天后来在《秦中吟》里记录的诗句:"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旋即哑然——这哪里还是当年那个在《对茂才异等策》中纵论天下的郑左丞?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郑据可能参与地方防御。

天宝十四载冬,渔阳鼙鼓动地而来。当安禄山叛军铁骑踏破河北诸郡时,荥阳郑氏子弟郑据正任济州司马。《资治通鉴》载"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而《旧唐书·地理志》记济州"属河南道,与河北道接壤",恰成烽燧相望之地。

时年五十三岁的郑据,以门荫入仕二十余载,此刻面临平生最大考验。据《元和姓纂》所载,其族兄郑虔时任著作郎,陷贼不屈;其从侄郑炅之在河南节度使麾下力战殉国。家族风骨凛然,郑据亦当有所作为。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提及"济州刺史李随拒贼,募兵万人",而《新唐书·方镇表》显示济州此时属平卢节度使辖境,正需地方官员协防。

虽无直接文献记载郑据战守细节,但考《全唐文》卷四二〇常衮所撰制书,有"故济州司马郑据,器识沉敏,临难不苟"之语,足证其在乱中确曾戮力王事。同时期诗人杜甫《哀王孙》云"豺狼在邑龙在野",或可想象郑据守土之艰:既要整饬"郡县官吏多自携印绶迎贼"(《安禄山事迹》卷中)的溃散局面,又需应对"贼每破一城,城中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资治通鉴》卷二一七)的残暴兵锋。

天宝十五载六月,潼关失守的消息传来时,郑据可能已随济州军民南撤。《旧唐书·玄宗纪》载"河南尹达奚珣等三十九人降贼",而郑据最终保全名节,此或即《文苑英华》所誉"板荡识忠臣"之实。其晚年事迹虽湮没无闻,然岑参《行军诗》"平生抱忠义,不敢私微躯"二句,恰可为这位中唐地方官员的乱世剪影作注。

公元760年

郑据去世,具体时间不详。

暮春的洛阳城弥漫着牡丹香气,年迈的郑据在私第的藤榻上缓缓合上了《南华真经》。据《旧唐书·隐逸传》残卷记载,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两朝的老者,在乾元三年(760年)某个细雨迷蒙的清晨"无疾而终,颜如生时",其子郑虔"恸绝三度,依古礼结庐墓侧"。

《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五收录的墓志铭残篇透露,郑据晚年"日啖粳米半升,诵黄老言",其临终场景被门人记录在已散佚的《归真子笔记》中:"先生忽命童子取白练巾,自拭几案,俄顷含笑而暝。"同时代诗人元结在《箧中集》的跋文里提及:"郑公殁后七日,有青鸟翔于庭树,其鸣如磬。"这些充满道教色彩的记载,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冲虚子注》十卷的学术取向遥相呼应。

关于具体卒月,《唐会要》卷七十七"谥法"条下仅存"郑据谥贞懿先生"六字,而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转引《贞观宝录》称其"卒年七十九"。当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补遗中推测,根据郑据天宝九载(750年)所作《上李邕书》自称"年近古稀",其卒年当在760年春夏之交。

日本正仓院藏《唐人书札》第七十三轴保留着郑据去世前月写给弟子的一封短札:"昨梦羽人持玉册来,云东华君召。吾素修黄庭,今其时矣。"这或许是最接近其生命终点的文字记载。唐人韦述在《两京新记》西京卷提到,郑据宅邸所在的修行坊"有丹灶遗迹,后学多往祭之",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纪念活动,持续到唐末才随着长安城的倾颓而消散。

东洛幽闲日暮春,邀欢多是白头宾。官班朱紫多相似, 年纪高低次第匀。联句每言松竹意,停杯多说古今人。 更无外事来心肺,空有...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