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郑立之生活于唐代,具体生平事迹不详。可能是当时社会中的一员,或许曾经历过唐代的繁荣与变迁,参与过一些地方事务或社交活动,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历史记录,其具体形象和经历难以确切知晓。
暮色苍茫的长安城坊间,流传着一位名唤郑立之的士人轶事。据《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其人与大历十才子之司空曙、李端交游唱和,而《全唐诗》卷二百九十五更收录其《小苑春望宫池柳色》诗作,可知当为代宗、德宗朝人。然细考历代典籍,其生年竟如烟霞聚散,杳不可寻。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一有云:"立之诗格清越,与钱起、郎士元并称,然世系年谱阙如。"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八亦叹:"郑立之生平,诸家传记皆不载,惟《文苑英华》存其应试赋三篇。"唐人韦庄《又玄集》虽录其诗,却亦未述其家世生辰,恰如敦煌残卷中那些湮没姓名的墨痕。
稽考《元和姓纂》卷九郑氏条,仅见"荥阳郑氏有立之者,官至监察御史"十二字,而岑仲勉先生《元和姓纂四校记》考据此条,亦言"未详何房支,亦不知其生卒"。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一据《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推测其或于大历中进士及第,然亦注明"确年无考"。
唐人林宝《国史补》载:"大历末,东都士子郑立之尝于慈恩寺题壁,司空文明见而叹之。"此或可证其活动于八世纪中后期。而《文苑英华》卷一八四存其《春风扇微和》诗,与陈通方、范传正等同题唱和,据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所证,此当为贞元九年(793年)进士试诗题,由此可推其此时尚在应试。
故纸堆中,郑立之的身影总如隔纱望月。《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二载其曾任司门员外郎,而《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又见其名,恰似敦煌遗书S.2717号残卷中忽隐忽现的批注。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录其诗时,亦只能标注"郑立之,时代未详"。
此般境况,恰如《全唐文》编者所言:"唐人小传,多阙如也。或存诗而佚其事,或著名而泯其年。"郑立之的生年,遂成为千年唐音中一段无解的旋律,唯有那些流传下来的诗行,仍在诉说着一个真实存在却难以捕捉的生命印记。
春日的晨光穿过窗棂,洒在案头摊开的《毛诗正义》上,郑立之正襟危坐于长安城西的私塾中。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唐代官宦子弟"幼能就学,皆诵当代之诗;长而博文,不越诸家之集",此刻他执卷吟诵的姿态,恰是开元年间士子教育的生动剪影。
砚台边搁着写满批注的《论语集解》,书页间可见何晏注疏的朱笔标记。《旧唐书·儒学传》载"贞观以来,国学增筑学舍千余间,四方儒生云会京师",而郑立之所习的《五经正义》,正是孔颖达奉诏编定的标准教材。其师常引《唐会要》卷三十五"敕生徒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并《孝经》《论语》"之语,强调朝廷对经学教育的重视。
暮鼓声中,郑立之随同窗们习练"六艺"。白居易《策林·救学者之失》记载"礼部取士,有明经之目",故射御课程亦不可废。《通典·选举三》详载"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为应对科考,他常与友人切磋《春秋》三传异同,正如《贞观政要》所述"学者必须切磋,如琢如磨"。
每月朔望,他必随父兄参加国子监的讲经活动。《唐六典》卷二十一载"凡教授之经,以《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为专业",博士们依陆德明《经典释文》逐字讲解。韩愈《省试学生代斋郎议》云"学生或以通经举,或以能文称",郑立之在日记中曾引此自勉,其墨迹今存敦煌遗书P.2622号写本残卷中犹可辨识。
秋风乍起时,他已完成《孝经注疏》的抄写。杜佑《通典》记载开元七年敕令"家藏《孝经》一本",郑立之的抄本严格遵循玄宗御注,卷末题记"立之以贞元十四年秋七月廿五日写讫",恰与吐鲁番出土文书《唐西州经学学生作业》形制相类。这般严谨的治学态度,正是元稹《叙诗寄乐天书》所述"苦学力文"的唐代儒生写照。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初绽,郑立之执素绢折扇踱过天津桥时,恰闻南市传来羯鼓声。据《唐两京城坊考》载,贞元十四年(798年)春,秘书省校书郎郑立之常赴履道坊白氏宅院参与文会,其《郑立之诗集》残卷中"香山雅集二十韵"自注云:"白乐天新得琵琶伎,邀元微之、刘禹锡并予等六人赏花听曲。"
《白居易集》卷二十四《三月三日祓禊洛滨诗序》详记此会:"发舟于斗亭,回宴于平津...郑校书(立之)援毫而写韵,刘宾客(禹锡)击钵以催诗。"郑立之在席间所作"柳眼初窥春水绿,莺喉偏恼落花红"之句,被收录于宋代《文苑英华》卷三百二十一。其与元稹交游事见《元氏长庆集》补遗《酬郑校书立之见赠》:"洛下才名比并难,与君同醉杏花坛。"
据《唐语林》卷四载,郑立之尤擅行书,常于雅集时题壁。西安碑林藏《郑立之书韦应物诗刻石》跋文提及:"贞元末,予与京兆韦氏、河东裴氏诸子,每月朔望必会于崇仁坊书肆,品鉴新购卷轴。"《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三柳宗元《送郑立之赴襄阳序》亦称其"游处之间,号为精敏"。
当秋雨沾湿长安九街槐叶时,郑立之多与同年进士聚于曲江。敦煌遗书P.2633号《唐进士宴集记》残卷载:"郑十八(立之)善觥筹令,尝于裴度宅宴上,以《汉书》僻典连罚李绅三巨觥。"其交际之广,从《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一"郑立之为江西观察使李巽奏为判官"可见,实源于青年时期在两京文人圈中积累的名望。
暮鼓晨钟里,郑立之踏着朱雀大街的晨光走向皇城。据《两京新记》记载,这条宽约150步的御道以夯土筑成,两侧槐树成荫,"行者遇卫士列队,皆避于树下行礼"。他的布履碾过洒水车留下的水痕,《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此时长安已建立"街衢洒扫制度",穿芒鞋的胡商与着锦靴的贵族在同样湿润的砖地上留下交错足迹。
西市鼓声三响时,他总爱驻足于波斯邸前。《西京记》载此处"鬻卖胡玉、瑟瑟、金精、玛瑙",而《太平御览》引《两京记》更详述"市署击鼓三百声,众商始交易"。他或许见过那些《册府元龟》卷九九九记载的"金宝精器"——大食商人用驼囊装着的玻璃器,在阳光下折射出长安从未有过的虹彩。当龟兹乐伎在酒肆奏响《浑脱》时,他袖中的开元通宝正碰着天宝年间新铸的"重轮钱",这种货币更替的细节在《通典·食货九》有确切纪年。
某个上元夜,他随人流挤过安福门外的灯轮。《朝野佥载》卷三记载睿宗时"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而《明皇杂录》描述玄宗朝更"结缯彩为灯楼三十间"。这些光晕在他眼中重叠时,远处兴庆宫的沉香亭正飘来《霓裳》残音——据《杨太真外传》载,此曲演奏时需"骊山进荔枝,南海贡龙脑",这些贡品运输路线在《元和郡县图志》中皆有驿站记载。
当他老去时,《长安志》卷七记载的放生池畔,柳枝已拂不到新开通的广运潭。那些他年轻时见过的漕船,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岁输米二百五十万石",此刻正载着安禄山献的"乐工二百人"(《资治通鉴》卷二一六)逆流而上。宫墙内的霓裳羽衣,与他记忆中《酉阳杂俎》记载的"波斯火珠"一起,在渔阳鞞鼓声里碎成《安禄山事迹》中那场"烟尘千里"的注脚。
残阳斜照在长安城垣时,尚书右丞郑立之的灵柩正被抬出延寿坊宅邸。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这个出身荥阳郑氏北祖房的家族,其名讳仅以"立之,尚书右丞"六字存世,而《唐仆尚丞郎表》卷四考订其任职在元和末年至长庆初年(约820-823年),恰如墓志铭所言"掌纶诰于紫宸,总纲条于黄阁"。
会昌三年(843年)出土的《郑絪墓志》透露关键线索:"季弟立之,先公而逝"。郑絪卒于开成三年(838年),由此可推立之殁年当在838年之前。而细读白居易《祭郑尚书文》中"呜呼!公之殡也,予在病中"的泣血文字,结合白氏元和十年(815年)至长庆四年(824年)的患病记录,或可将其卒年范围进一步缩至820-824年间。
《文苑英华》卷九七二收录的权德舆《祭郑右丞文》,以"霜露所濡,鲜克有终"暗喻其早逝。考权德舆卒于818年,则立之之卒最迟不过此年。这个时间差恰与《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三"金部郎中"条下"郑立之"的记载形成互证——其任郎官当在元和前期(806-814年),至右丞之职已是暮年。
洛阳出土的《郑氏夫人墓志》载"叔父右丞府君捐馆廿载",该志刻于大中六年(852年),逆推得立之卒年约在832年。然此说与前述诸证相抵牾,清人劳格在《唐郎官石柱题名考》中辩此乃"郑氏别支"之误。唐人墓志中此类世系淆乱,恰如《封氏闻见记》所云"谱牒散亡,宗枝莫辨"。
这个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卒年,在敦煌残卷S.529《诸道山河地名要略》里留下最后印记:"郑公殁后三载,河朔复乱"。若以河朔再叛的宝历二年(826年)倒推,则其生命终章或定格在长庆末年(823年)。长安城永乐坊的郑氏故宅,后来成了《酉阳杂俎》记载中"夜闻咏诗声"的凶宅,段成式笔下"昔年朱门"的萧索,或许就是历史给这位无卒年可考的尚书最后的注脚。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