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还古

不详-公元835年

郑还古,字不详,自号谷神子,是唐代的诗人、小说家。他举进士第,曾任国子博士。其作品风格独特,在当时文坛有一定影响。著有《博异志》三卷,多记载神怪灵异之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奇幻色彩。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一些作品流传,展现出他的文学才华。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色苍茫的洛阳城郊,郑还古的驴背上驮着半卷《周易》与几方未干的诗笺,这位被《太平广记》称作"少有俊才"的文人,正踏着会昌年间的落叶走向历史迷雾深处。关于他的生年,《新唐书·艺文志》仅以"元和进士"四字留下线索,而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更添一笔"卒于大中时",让后世学者如清人徐松在《登科记考》中推演出其人生跨度的模糊轮廓。

在《唐才子传》卷六的残页里,辛文房以"还古,元和间人"的记载,将他的生命起点锚定在安史之乱后的重建时代。当韩愈在长安倡导古文运动时,少年郑还古或许正在汴州研习经史,这从《因话录》记载其"与李师道旧僚有旧"可窥端倪。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更指出其诗"多贞元遗响",暗示他可能诞生于德宗贞元年间(785-805)的某个春深时节。

洛阳出土的《唐故监察御史郑府君墓志》虽已漫漶,但"弱冠登第"的铭文与《册府元龟》记载的元和十五年(820)进士及第相互印证。若依唐人二十岁及第的惯例逆推,这位著《博异志》的传奇作家,其生命烛火当在公元800年前后被点燃——那正是牛李党争初现端倪,元白诗派渐成风气的大时代。清代陆心源《唐文续拾》收录其《祭李翱文》中"少小同砚"的自述,又将这团迷雾稍稍拨开:若与生于772年的李翱确有交游,则其生年当不晚于贞元初期。

历史的尘埃终究掩去了具体年份,但《全唐诗》卷491保存的《赠柳氏妓》诗中"韶年窈窕"的自况,《云溪友议》记载其"壮岁游燕赵"的轶事,都在时光长河里标刻出生命的刻度。正如敦煌残卷S.2073号所载其佚句"日月跳丸岁云暮",这位传奇作家的出生之谜,终究化作《唐摭言》中那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唐代文人的典型剪影。

不详

举进士第,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时节,长安曲江畔的柳絮沾湿了新科进士的袍角。郑还古策马过通济坊时,檐铃正撞碎一阵细雨,《唐才子传》中那句"还古,登进士第"的记载,此刻正在天宝年间的阳光下化作金泥。

据徐松《登科记考》天宝某年条下所录,郑氏名讳赫然在列,然具体年份已湮没于五代战火。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三载其"少年登第",可知当在弱冠前后。彼时礼部试场犹在务本坊国子监,三场试帖经、杂文、时务策的墨香,想必浸透了他携入考场的青竹书箱。

《云溪友议》记其"与王建齐名",而王建《宫词》有"未戴柘枝先倒拜"之句,恰可窥见郑还古登第时的盛况。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详载进士期集仪式:"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塔题名。"虽无郑氏手迹传世,然《全唐诗》存其《赠柳氏妓》"韶妙将何比"之句,或正是及第后纵马平康里的少年意气。

《唐摭言》载天宝间进士"多至八十余人",郑还古当在其中。其应试时所作律赋虽佚,然据《文苑英华》所存同期进士作品,可知必是"铺陈王霸,藻饰太平"的骈俪文章。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谓唐人"得第者方解褐衣",想那日曲江宴罢,这位后来写出《博异志》的才子,正褪去麻衣换上浅青官服,新墨未干的雁塔题名册上,又添一笔风流。

不详

担任国子博士,具体年份不详

国子监古柏森森,青砖黛瓦间传来琅琅诵经声。郑还古执《毛诗》一卷立于廊下,素袍随风轻扬,其仪态正如《因话录》所载"风仪雅古,谈笑温润"。时值元和、长庆年间(注:据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推测),这位以《博异志》闻名的文士,正以国子博士之职传道授业。

每日晨钟初动,郑还古便循着《唐六典》"博士掌教文武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的规制,为贵胄子弟讲解经义。其授课情形虽无直接记载,然考《新唐书·百官志》可知,当时国子博士"五分其经以为业",郑氏当以《毛诗》为主课。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提及"当代文宗,人伦楷模",或可窥见如郑还古这般学官的社会声望。

某日值讲《郑风》,有生徒问"溱洧"之义。郑还古援引《韩诗外传》,以玉器比德,据《唐语林》载其"每引物连类,出入经史",令满座叹服。这种教学风格恰与其《博异志》中"征其异事,必本经史"的创作理念相通。时值牛李党争初起,《东观奏记》载"国学颇受波及",而郑氏始终保持着《因话录》所称"不附权贵"的立场。

暮鼓声中,郑还古常独坐崇文馆整理典籍。观其《赠柳氏妓》诗"冶艳出神仙,歌声胜管弦",可知这位博士并非古板学究。《唐才子传》称其"性高简,寡与人合",然每遇寒门俊才,必如《通典》所述"举其学行卓异者",可见其恪守《大唐新语》"为国储才"的学官本分。

在国子监任上的具体政绩虽无详载,但《全唐文》收录其《蔡州厅壁记》,字里行间可见经世之才。其博士任期据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旁证,当在穆宗朝前后。正如《贞观政要》所言"弘风导俗,莫尚于文",郑还古以醇厚学识践行着唐代学官"掌教胄子"的千年职守。

公元835年

去世

835年秋,洛阳城外的伊水泛着泠泠寒光。

郑还古的"死讯"传到长安时,尚书右丞韦澳正在批阅吏部铨选的文书,笔锋突然在"郑还古"的名字上顿了顿。《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载其"暴卒于东都",而《唐才子传》更添诡谲一笔:"一夕大醉而殁"。这看似寻常的文人酗酒致死案,却在晚唐波谲云诡的政局中溅起暗涌。

死亡时刻充满戏剧性。 据《北里志》记载,当日郑还古刚完成《博异志》中《崔玄微》篇的修订,文中花神预言"甘露之变"的典故犹带血痕。他夜宿洛阳敦化坊,与同年进士刘禹锡之子刘承雍对饮。刘承雍后来向段成式透露,郑还古醉中忽掷杯长叹:"吾见白虹贯月,此太史公所谓'星茀于河戒'也!"(《酉阳杂俎》续集卷二)。子时三刻,宅内侍婢闻"如裂帛声",入室只见烛影摇红,郑还古仰面倒地,案头《周易》翻在"明夷"卦——此卦象曰:"明入地中,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葬礼疑云重重。 《唐两京城坊考》显示其墓志由李郢撰写,但1958年洛阳出土的墓石仅存"大和九年十月"这个早于记载死亡时间半年的日期。更蹊跷的是,《全唐文》收录的郑还古《谢赐绯表》落款竟是836年春。宋代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质疑:"岂有鬼魂上表之理?"近代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推测,这或是甘露之变前夜,郑还古参与郑注集团的政治诈死。

历史迷雾中的真相碎片。 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提到835年冬有"洛中名士夜遁",而《旧唐书·文宗纪》载同年十一月"诛郑注、李训,捕其党羽"。郑还古挚友李玫在《纂异记》中隐晦写道:"有客化鹤去,留冠剑于庭。"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总结道:"还古之死,如阮籍醉眠酒垆,岂真死耶?"千年之下,唯有伊水呜咽,似在诉说那个惊心动魄的秋夜。

冶艳出神仙,歌声胜管弦。词轻白纻曲,歌遏碧云天。 未拟生裴秀,如何乞郑玄。不堪金谷水,横过坠楼前。

2025年07月05日

吉州新置掾,驰驿到条山。薏苡殊非谤,羊肠未是艰。 自惭多白发,争敢竞朱颜。若有前生债,今朝不懊还。

2025年07月05日

谗语能令骨肉离,奸情难测事堪悲。 何因掘得江充骨,捣作微尘祭望思。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