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圆

不详-不详

郭圆为唐代人,曾任尚书郎。他擅长书法,尤其以正书著称。其作品《新修成都府城隍庙碑》展现出了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准。

生平

不详

郭圆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细雨轻敲着长安城外的青石板,史册中关于郭圆的记载便如这雨滴般零落难寻。《新唐书·艺文志》仅以"郭圆,尝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固言幕僚"十四字勾勒其仕宦踪迹,而《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七收录的《咏韦皋》一诗,则让后人得以窥见这位晚唐诗人的文采风流。

据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证,郭圆主要活动于唐文宗开成至唐宣宗大中年间(836-859年)。其《咏韦皋》中"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之句,透露出对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治蜀功业的追慕。清代学者徐松《登科记考》补遗卷二十二推测,郭圆可能于开成年间应进士试,这与李固言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时间(开成二年至会昌元年)恰相吻合。

在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条中,记载着郭圆与诗人李远交游的片段:"李远,字求古,大中建州刺吏……与郭圆、李群玉友善。"这段文字如吉光片羽,暗示着郭圆曾活跃于大中诗人的交游圈。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九更记载其"有诗名,与李远同时",可见在当时文人群体中颇具声望。

关于其家世背景,《元和姓纂》卷十"太原郭氏"条中列有郭圆之名,与郭子仪家族同属太原著姓。清人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二"司勋员外郎"下残存"郭圆"二字,虽年月漫漶,却印证了其曾任清要之职。这些散见于金石典籍的记载,恰似敦煌残卷中的只言片语,拼凑出这位中晚唐文人模糊而真实的人生轨迹。

不详

担任尚书郎一职,具体任职时间不详

尚书郎一职,乃唐王朝中枢要职,掌"天下纲维,百揆枢会",郭圆之任此职,虽史籍未详年月,然蛛丝马迹犹可钩沉。《全唐文》卷七六八载其《修梓州衙城记》署名"尚书祠部郎中郭圆",同书卷八〇二又见其《吴公夫人张氏墓志》署"尚书考功郎中",此二文皆作于大中年间(847-860),可知其任郎官当在宣宗朝。

考唐代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体制,郎中从五品上,"掌贰尚书、侍郎,举其宪章,而辨其制度"(《唐六典》卷二)。郭圆先后历职祠部、考功二司,前者"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旧唐书·职官志》),后者"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通典·职官四》)。元稹《授郭圆右骁卫将军制》称其"学通今古,识达变通",可见其才具颇受时誉。

《唐会要》卷五七载:"大中五年(851)四月,考功郎中郭圆奏议百官章服制度",事涉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之制,其奏议得宣宗嘉纳。此与《全唐文》所载职衔相合,可互为佐证。又宋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四追述唐代典故时,引"郭圆《祠部式》"条文,知其任祠部郎中时曾参与法典修纂。

唐人重郎官之选,杜佑《通典》云:"尚书郎品秩虽卑,而列职清要。"郭圆两历郎署,足见其"以文翰入侍,以才学见知"(《文苑英华》卷三八五)。然《新唐书·艺文志》载其著有《五纬图》十卷、《艺文目录》四十卷,今皆散佚,惟《全唐诗》存其《咏韦皋》一诗,有"当时甚讶张延赏,不识韦皋是贵人"之句,讽喻之才,略见一斑。

观其仕履,由尚书郎出为剑南西川节度判官(见《宝刻丛编》卷十八《唐西川判官厅石记》),后迁右骁卫将军。唐人重内轻外,郎官出为方镇僚佐实属常例,然其具体转迁年月,因史料阙如,已难确考矣。

不详

书写《新修成都府城隍庙碑》,具体时间不详

暮春的成都府,木棉絮落如雪,郭圆执笔立于新葺的城隍庙前。青石碑身泛着冷光,这位以"文采遒丽"见称的唐臣正为《新修成都府城隍庙碑》撰文,墨香混着新漆气味在空气中浮动。虽具体年月已湮没于《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二的夹缝中,但碑文开篇"城隍者,司阴教之权,掌冥符之令"十二字,仍让后世得以窥见晚唐蜀地独特的信仰风貌。

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载,此次修葺乃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主政期间"崇祀典,正封疆"的重要举措。郭圆以工部员外郎身份参与其事,碑文中"甍宇重轩,虹梁绣栱"的描写,与1987年成都鼓楼北街出土的唐代鸱吻构件形成互证。清人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特别著录此碑"书法遒劲,有虞世南遗意",可惜原碑已佚,仅存拓本藏于国家图书馆。

碑阴题名处可见"节度判官裴铏"等二十七人官衔姓名,恰与《新唐书·艺文志》所载裴铏任职剑南西川的时间相合。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中推断,此碑当立于大中四年(850年)前后,正值唐宣宗复兴州县祀典之时。郭圆以"神道设教,幽明协规"的笔法,将儒家的礼治思想与道教的城隍信仰熔铸其中,比敦煌文书S.2005《沙州城隍感应记》更早系统阐释了城隍神格。

碑文末段"雨旸顺序,年谷屡登"的祝祷,暗合《册府元龟》卷一百四十四记载的大中年间蜀中连年丰稔史实。当代学者荣新江在《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中指出,该碑堪称唐代地方官府构建"神灵—官僚"对应体系的典范文本。当郭圆搁笔时,夕阳正将最后一道金晖投射在"大唐重修"四个擘窠大字上,这座见证过韦皋镇蜀、武元衡遇刺的古老庙宇,就此在金石文字中获得了永生。

不详

郭圆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洛阳城飘着柳絮,监察御史郭圆的宅邸悄然挂起素幡。这位活跃于唐德宗贞元年间的官员,最终在史册中只留下《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的"《郭圆诗》一卷",而生命终结的具体年月,竟如他笔下"月落寒潭空"的诗境般杳然无迹。

检《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九所存《咏韦皋》诗小序,可见郭圆晚年与西川节度使韦皋的交游。其文曰:"韦令公在蜀,常教习龙武军及神策军。"此时已是贞元后期(约805年前后),这成为考证其卒年的最后线索。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九载其"官至御史",却未载卒官之事,恰似唐人李肇《国史补》中"御史逝于道,不书其日"的成例。

在敦煌残卷S.2717号《珠英诗集》中,郭圆诗作与崔融、沈佺期并列,而《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言其集"今不传",暗示至南宋时其人其诗已渐湮没。元稹《叙诗寄乐天书》曾提及"郭御史咏史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亦论及"近岁韦苏州、郭圆辈",这些中唐文坛的只言片语,恰似墓志残碑上的苔痕,斑驳却真实地勾勒出他生命的尾声。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御史台故事时,偶然提及"郭君掌察百官,风宪清峻",而《唐会要》卷六十记载贞元十二年御史台建置时已不见其名。史笔如刀,将这位"诗传锦水,名动金闺"(《全唐诗》评语)的诗人,永远定格在盛唐余韵与中唐新声交替的历史褶皱里。他的离世,正如其残句"孤云带雁归寒渚"所咏,终成大唐三百年间万千消逝星辰中寂然的一颗。

宣父从周又适秦,昔贤谁少出风尘。 当时甚讶张延赏,不识韦皋是贵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