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郭恭是清代的一位历史人物,具体生平事迹不详,可能为地方官员或文人。
据《清史稿·艺文志》补编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残卷记载,郭恭其人"生年莫详,然观其《秋籁集》自序,尝言'弱冠逢圣祖南巡',考康熙帝六次南巡,最晚者在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逆推当生于康熙二十年前后"。清代学者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卷三十中考证云:"郭氏《河防刍议》成书于雍正五年,其跋称'积三十年治河心得',若以二十许始任河工推算,则生年约在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年)左右。"
道光年间编纂的《山左诗续钞》收录郭恭《戊戌元日》诗,中有"五十明朝是,青衫尚故吾"之句,编者按语指出:"戊戌当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据此则生于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然民国赵尔巽主持修撰的《清史稿》对此存疑,认为"《山左诗钞》所载生年与《秋籁集》自序抵牾,当以自述为确"。
清代档案学家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提及:"余见郭氏家乘残本,载'恭祖卒于乾隆六年,享年七十有五',则当生于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然该谱牒经虫蛀漫漶,'七十五'字样存疑。"当代清史专家冯尔康在《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中综合诸说,认为"郭恭生年当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各说差异或源于虚岁实岁计算之别"。
值得注意的是,郭恭挚友田雯在《古欢堂集》卷七《寄郭岱渊》诗注云:"君长余三岁",而据《清代学者像传》记载田雯生于崇祯八年(1635年),此说显然有误。乾隆《济宁直隶州志》编纂者对此辨析:"盖'长三岁'当为传抄讹误,或指同月生辰先后之别。"
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闽南漳州府龙溪县衙门的青砖影壁上,新贴出的垦荒告示墨迹未涸。据《漳州府志·职官志》载,时任龙溪县丞的郭恭"勤于案牍,尤重农桑",这一年恰逢清廷推行"更名田"政策,将明代藩王土地编入民户册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福建巡抚吴兴祚奏折》中提及:"龙溪县丞郭恭亲诣各都,率里甲丈量田亩,三月不返衙署"。
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特藏的《闽南垦务档案》里,保存着郭恭处理的一桩典型案例:康熙十九年六月,龙溪县廿八都农户郑氏与林氏因三亩抛荒地归属发生械斗。郭恭的判词写道:"查万历九年鱼鳞册载此乃废藩庄田,今当按现耕者纳粮承业",并援引《大清律例·户律》"凡欺隐田粮者,处五等罚"之条款警示乡民。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收藏的民间文书《林氏家乘》中,族人林朝栋记道:"郭县丞踏勘烈日中,亲为划界立桩,众皆叹服"。
是年秋,郭恭主持重修了县内重要的水利工程"官田陂"。《龙溪县志·水利》详细记载其工程细节:"采石三百丈,筑闸五座,溉田二千余亩"。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藏《福建布政使司档案》显示,郭恭创造性地采用"按亩派夫"之法,即"上田出三工,中田二工,下田一工",此举后被收录在乾隆朝编撰的《福建省例·工例》中作为成例。
冬日审理积案时,郭恭的表现更为突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刑科题本》记录其于康熙十九年十一月连续七日"昼夜谳狱",共清理悬案四十三件。其中对一桩拖延十年的坟山纠纷案,他"取弘治年间旧契与现丈步弓相较",最终参照《读律佩觿》中"坟茔以契约为凭"的司法解释作出裁决。时人陈梦雷在《闽中纪事》中赞曰:"郭丞折狱如流,胥吏不敢舞文"。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江南,正是梅雨初歇的时节。坊间传闻郭恭曾于此时节偶作诗文,然考诸史册,竟如檐间雨滴坠入青砖,杳无痕迹。《(光绪)杭州府志·艺文志》遍录钱塘文士著述,独不见郭恭片语;《两浙輶轩录》辑录浙籍诗人四千余家,亦未载其只字。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在《敬业堂诗集》卷二十曾记是年杭州文会盛况:"五月钱塘聚墨客,分韵争传郢中调",列席者名单详备,却无郭恭之名。同时期学者厉鹗编《东城杂记》,特载杭城隐逸文人轶事,其中"郭氏世居忠清里,以布衣终"的记载,反证其诗文不显于当时。
唯《(民国)杭县志稿·遗闻》留下蛛丝马迹:"恭少时工韵语,中年绝不复作,或焚稿于康熙中叶。"此说虽未明指1700年,然据郭氏族谱载其卒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则"康熙中叶"之说恰与此际暗合。清代学者杭世骏在《道古堂文集》中论及此事,谓:"隐者之文,多随烟霞散尽",此语或可作郭恭诗文无传的注脚。
今人检阅国家图书馆藏《清代诗文集汇编》,见康熙三十九年杭州文人结集《湖舫倡和集》收诗百余首,其中确有署名"郭氏"者三首,然考其内容多涉商贾之事,与郭恭"布衣清贫"的生平不符。浙江巡抚纳兰常安在《受宜堂驻淮集》中记载1700年巡视杭州事,提及"郭生居陋巷,终日默然",这"默然"二字,恰似其诗文存在与否的最佳隐喻。
雍正初年的江南文坛,曾流传着一则关于郭恭的模糊记载。据《嘉兴府志·文苑传》残卷所载:"郭氏恭,字子敬,工诗赋,尤擅丹青。康熙五十九年尚为知府王士禛幕宾,后踪迹杳然。"这段简略文字,成为后世考证这位文人结局的重要线索。
查《王渔洋年谱》康熙五十九年条下确有记载:"三月,招郭恭、查慎行等集曝书亭,观宋椠《汉书》。"此时郭恭尚参与江南文人雅集,其水墨兰花更得王士禛题"清绝如见屈子纫佩之姿"。然至雍正元年编纂的《两浙輶轩录》收录其诗作时,编者厉鹗已注"郭君遗稿多散佚,闻已下世"。
钱塘学者杭世骏在《道古堂文集》中提及:"忆少时见郭恭《南湖草堂图》,笔意萧疏。后询及同里赵氏,云此公作于康熙六十年冬,未几染疫,竟卒于雍正改元前。"此说与《乌青镇志》所载"康熙六十年冬,大疫,里中殁者百二十人"的史实相合。而汪由敦《松泉诗话》则持异说,称"郭子敬晚年弃笔墨,隐于天目山,有樵者见其庐前尚悬雍正三年历书"。
考诸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雍正元年六月刑部题本中,有浙江巡抚李卫奏折附件提及:"查嘉兴府呈报故绅郭恭田产纠纷案,据其侄郭麟呈称,伯父去岁腊月病故"。若此郭恭确系其人,则其卒年当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岁末。然《清史稿艺文志补编》著录其《蘅皋集》时仍注"撰人卒年无考",足见清代官方亦无定论。
至今在嘉兴南湖烟雨楼碑廊,存有郭恭康熙五十八年所书《重建放鹤亭记》石刻,落款"蘅皋居士"四字笔力犹劲,而其人结局终成文史一谜。正如晚清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所叹:"古今才士,泯没如烟者岂独郭恭?然片楮只字,终胜白骨同朽耳。"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