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郭郧,唐代诗人,生平事迹在史书中记载较为简略,主要活跃于唐代中后期。其现存诗作仅《寒食寄李补阙》一首,收录于《全唐诗》卷三百十一。该诗通过寒食节的场景描写,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语言清雅,情感真挚,体现了中唐文人诗歌的典型风格。
寒食时节,长安城细雨霏霏,郭郧独坐书斋,窗外新柳含烟,梨花带雨。案头《礼记·月令》有载:"仲春之月……禁火寒食",这古老的习俗自周代绵延至唐,文人墨客多于此际感时抒怀。诗人提笔濡墨,忽忆及故友李补阙,遂在薛涛笺上落笔:"兰陵士女满晴川,郊外纷纷拜古埏"——此句暗合《唐六典》所载"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的时俗,更以"古埏"二字点出唐人祭扫先茔的肃穆场景。
砚池中墨香氤氲,郭郧续写"万井闾阎皆禁火",此典出自《后汉书·周举传》记太原旧俗"一月寒食",诗人化用古籍却不着痕迹。笔锋转折处忽生惆怅:"九原松柏自生烟",既应和《全唐诗》编者所注"郧诗多怀古之思",又暗含《诗经·小雅》"如松柏之茂"的比兴传统。此时檐角铜铃轻响,恍若应和着诗中"人间能得几回圆"的喟叹,此句与稍晚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异曲同工,俱显唐人月意象的深沉寄托。
诗成,郭郧以泥金缄封,遣童子送往李补阙宅第。《唐才子传》称其"诗格清越,有魏晋遗风",此作果得时人传抄。后北宋编修《文苑英华》卷二百九十八收录全篇,至清康熙年间彭定求等辑《全唐诗》卷三百九,更将此诗列于郭郤名下——此中讹误,近人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已作考辨。诗中"金镫下山红粉晚"之句,尤见《唐音癸签》所赞"设色秾丽而气韵高远",非谙熟吴道子人物画与教坊乐舞者不能道也。
千年后,当我们展卷诵读这首寒食诗,仍能想见当日郭郧"停梭怅然忆远人"的缱绻情思。正如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所云:"唐人寒食诗夥矣,独此篇得风人温柔敦厚之旨。"细雨中的长安,遂因这二十八字而永恒。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