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寄刘校书

2025年07月05日

俗吏三年何足论,每将荣辱在朝昏。才微易向风尘老,
身贱难酬知己恩。御苑残莺啼落日,黄山细雨湿归轩。
回首汉家丞相府,昨来谁得扫重门。

郭震

译文

俗吏三年何足论
平庸的小官三年任期,有什么值得谈论的?
每将荣辱在朝昏
每日的荣辱得失,都随着朝廷的兴衰而起伏。
才微易向风尘老
才能微薄,容易在奔波劳碌中老去。
身贱难酬知己恩
身份卑微,难以报答知己的恩情。
御苑残莺啼落日
皇家园林中,残莺在落日下悲啼。
黄山细雨湿归轩
黄山的细雨打湿了归家的马车。
回首汉家丞相府
回望汉家丞相的府邸,
昨来谁得扫重门
昨日又有谁能去打扫那重重宫门?

词语注释

俗吏:指平庸的小官。
风尘:比喻奔波劳碌的生活。
御苑:皇家园林。
残莺:指晚春或暮年的莺鸟,象征衰败。
黄山:此处可能指长安附近的黄山宫,而非安徽黄山。
归轩:归家的马车。
重门:指宫门或高门大宅的门。

创作背景

诗词《寄刘校书》创作背景

暮春的细雨浸润着长安御苑的残红,一只孤莺在将尽的日色里啼啭。诗人郭震(字元振)执笔立于窗前,墨迹在绢帛上洇开,如同他此刻难以言明的心绪。此诗当作于武周政权末期(约公元704年),诗人历经宦海浮沉后,以诗代简寄予挚友刘校书。

历史经纬

据《旧唐书》载,郭震少时"任侠使气",后因《宝剑篇》得武则天赏识。然武周朝局诡谲,诗人虽官至右武卫铠曹参军,却深谙"俗吏三年何足论"的官场本质。诗中"御苑残莺"意象,暗合张鷙《朝野佥载》所记长安宫中"春末莺老,其声哀切"的景象,恰是武周王朝盛极将衰的隐喻。

士人心境

"身贱难酬知己恩"句,可参照同时期张说《郭代公行状》记载。郭震曾因拒绝酷吏索贿遭构陷,幸得友人周旋脱险。这种在"风尘老"的困顿与"知己恩"的厚重间形成的张力,正是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寒门士子的典型心态。末句"扫重门"用陈平典故,《史记·陈丞相世家》载贫士陈平"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与诗中"黄山细雨湿归轩"形成跨越时空的士人精神共鸣。

诗艺特征

细雨湿轩的意象,遥启后来杜甫"润物细无声"的笔法;而"回首汉家丞相府"的时空折叠手法,又与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异曲同工。这种将个人际遇置于宏大历史语境中的表达方式,正是初唐七律走向成熟的标志。

赏析

暮色中的宦游者身影被勾勒得格外清晰。诗人以"俗吏三年"开篇,用自嘲笔调道出沉沦下僚的无奈,"每将荣辱在朝昏"中"朝昏"二字,既是时间流转的具象,更是仕途浮沉的精神隐喻。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特别称道此联"以市井语入风雅,而气骨自峻",在平实叙述中暗藏激愤。

颔联"才微易向风尘老,身贱难酬知己恩"展现典型士人心态。前句化用鲍照"风尘交游"意象,后句暗含豫让"国土遇我"的典故。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易向''难酬'四字,写尽寒士困顿,非亲历者不能道。"细雨湿归轩的意象群构成精妙的空间叙事——"御苑残莺"与"黄山细雨"形成宫阙与自然的对映,"落日""归轩"则通过光影移动暗示时间流逝。学者傅璇琮认为这种构图"将宦游者的空间焦虑转化为诗意栖居"。

尾联突然转入历史维度,"汉家丞相府"的巍峨意象与"扫重门"的日常动作形成张力。正如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的解析:"由当下残莺细雨忽接入历史宏大叙事,看似突兀实则暗含'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深层对照。"这种时空跳跃的写法,被钱钟书先生称为"唐人最得史家笔法处"。

全诗以"俗吏"视角展开,却通过风尘、落日、细雨等意象构建出超越性的审美空间。学者葛晓音指出该诗"在自怜身世中升华出普遍性的人生困顿,使个人抒情获得哲学高度"。那细雨中的归轩,既是现实旅途的驿站,更是精神还乡的象征,最终在"扫重门"的寻常动作里,完成了对功名价值的诗意消解。

点评

此诗沉郁顿挫,字字含情,刘校书之襟怀可见一斑。唐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谓"悲慨"一品,正可为此诗作注:"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诗人以"俗吏三年"起笔,道尽宦海浮沉之无奈,而"御苑残莺""黄山细雨"二句,更是以景结情,凄婉动人。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云:"感慨处不嫌直致,然亦微婉。"盖言其虽直抒胸臆,却不失含蓄之致。"身贱难酬知己恩"一句,尤见其忠厚悱恻之性,非深于情者不能道也。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则谓:"结联回首丞相府,而叹扫门之无人,寄托遥深,得风人之旨。"此诗末二句忽开异境,将个人身世之感与朝廷政局相联系,顿使全篇境界开阔,非寻常叹老嗟卑之作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