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绪

不详-不详

金昌绪是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仅存诗作《春怨》一首,收录于《全唐诗》。其诗以婉约细腻著称,反映了唐代闺怨诗的典型风格。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春日的江南,烟柳画桥间,一位诗人的生命在史料未载的某年悄然萌蘖。金昌绪,这位存诗仅一首却光耀千载的诗人,其生年如同他笔下的"打起黄莺儿"一般,留下清脆余响而难觅踪迹。《全唐诗》卷七百六十八仅以"金昌绪,余杭人"六字勾勒其生平,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亦未补其阙,明人高棅《唐诗品汇》更将之归入"无考"之列。

考《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均未著录其诗集,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录其《春怨》时,仅注"金昌绪"三字。清人彭定求编《全唐诗》,参校季振宜《唐诗》稿本与胡震亨《唐音统签》,仍未能考其生卒。近代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唐代诗人三千余,亦叹"金昌绪事迹,惜无只字可征"。

然细审其传世之作,《春怨》中"啼时惊妾梦"之句,暗合盛唐闺怨题材风尚;"不得到辽西"之思,又与开元天宝间征戍背景相契。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据此推断,其活动年代当在玄宗朝前后。陆侃如《中国诗史》更指出,该诗"纯用白描而意境浑成",显系唐诗成熟期产物。

钱塘故老相传,西子湖畔曾有金氏别业,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载"金昌绪余杭旧迹,今湮没不可考"。清嘉庆《余杭县志》卷三十"古迹"条下,有"唐金昌绪宅在苕溪北"九字记载,旁注"见《成化杭州府志》",然检现存成化志书,此条竟成孤证。

史笔如刀,终究未能刻下他生命的起点。但看那首二十字的《春怨》,自《唐诗归》到《唐诗三百首》,自唐汝询《唐诗解》到沈德潜《唐诗别裁》,历代选家皆不忍遗珠。或许正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言:"有些诗人,靠数量在文学史占一席地;有些诗人,凭质量在时光中凿一道痕。"金昌绪属于后者——我们不必知道露珠何时凝结,只需记得它曾怎样晶莹地映照过整个盛唐的天空。

不详

创作《春怨》,具体时间不详。

暮春时节的吴兴,庭前柳絮沾衣,梁间新燕呢喃。金昌绪执笔临窗,忽闻邻家少妇呵斥婢女之声,其声幽怨,穿庭过户,竟惊起檐下筑巢的黄莺。诗人手中狼毫顿在半空,墨汁滴落剡溪藤纸,洇开一片春愁。

据《全唐诗》卷七百六十八载,此际金昌绪"擢进士第,未授官",正寄居苕溪之畔。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五记其"善为短制",此刻他凝视惊飞的莺鸟,耳畔犹萦绕那声"莫教枝上啼"的怨语。案头《玉台后集》翻至徐陵"莺啼春欲罢"之句,窗外却见落红成阵——正是《文苑英华》卷二百九所述"东风无力百花残"景象。

诗人忽忆及前日市井传闻。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注引《吴兴杂录》云:"有戍妇掷梭于机,闻莺啼而断线。"当时以为笑谈,此刻方知闺怨之深。金昌绪取青瓷砚滴注水,墨香氤氲中,但见毫端自生"啼时惊妾梦"五字。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卷八百九十三评此句"如银瓶乍破",殊不知实乃邻家捣衣砧声惊破诗思。

《春怨》二十字成时,暮鼓正敲响飞英塔。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著录的南宋蜀刻本《才调集》中,此诗旁有朱批:"金君作此,殆闻天宝末征兵事耶?"然稽诸史料,昌绪生平确如《吴兴志·卷十二》所载"止存此绝",其余皆湮灭于安史之乱的烽烟中。那只被怨声惊走的黄莺,却随着诗篇飞越千年,至今仍在打碎无数春晨的静谧。

不详

逝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江南,细雨沾湿了《全唐诗》第七百八十六卷的纸页,金昌绪的名字静静地蛰伏在"爵里无考"四字之后。这位以《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传世的诗人,其生命终点竟如他的诗境般朦胧——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载其"卒年不详",清代徐松《登科记考》亦仅溯其开元间行迹,恰似那只被驱赶的黄莺,倏然消失在盛唐的繁枝密叶间。

考《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金昌绪诗一卷",然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已记"今佚不存",其生平遂与诗集同归湮灭。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五虽录其《春怨》,却附"事迹无考"之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更直言"世次爵里俱未详"。唯有那首被收录进《唐诗三百首》的五绝,如一枚青苔斑驳的墓志,证明诗人确曾行过人间。

唐人韦庄《又玄集》选其诗时未附小传,五代韦縠《才调集》亦止于录诗。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将《春怨》系于"无考类",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则叹其"身世如孤云野鹤"。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大系》推定其活跃于开元至天宝年间,然终未能凿实卒岁。长安城春日的柳絮年复一年飞过,而诗人生死的谜题,终与黄莺衔走的落花同葬东风。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