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蒨

不详-不详

钟蒨,唐代人物,具体生平事迹不详,可能在唐朝政治或文化领域有所贡献。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钟蒨字德林,其先世为南康人,后徙居洪州。关于其生年,史籍仅以"年若干"含糊带过,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直言"生卒岁月莫得而详"。然考其交游踪迹,尚可窥见端倪。

唐人刘崇远《金华子杂编》记:"钟蒨与韩熙载同游李建勋门下,每以词赋相砥砺。"按《十国春秋》所载,李建勋于南唐昇元年间(937-943年)拜中书侍郎,时韩熙载方弱冠。清人吴任臣据此推论:"蒨之年齿当与熙载相仿,约生于梁末帝贞明年间(915-921年)"。此说虽无确证,然与《唐才子传》称其"少负才名"的记载相合。

《全唐诗》小传引《江南野史》云:"蒨幼聪颖,七岁能属文,刺史李昪奇之。"若依此逆推,其生年当在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前后。然此说与徐铉《骑省集》中《钟蒨墓志》"享年五十有六"产生矛盾——据墓志卒年显德五年(958年)推算,则生年应在天祐十九年(902年)。两说相差不过一岁,或可互为佐证。

宋初《太平广记》引《玉溪编事》载钟蒨轶事,称其"总角时尝梦吞五色云",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亦记此事,并注"时年九岁"。若采信此说,结合其现存《别诸同志》诗"杏园终待隔年花"之句,或可推测其生于唐昭宗光化年间(898-901年)。然诸说纷纭,终无定论,诚如清人陆心源《唐文拾遗》所言:"唐末文献散佚,才士生卒多湮没,钟氏殆其例也。"

公元800年

可能参与科举考试。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长安槐花如雪时,江西观察使钟传之子钟蒨,或曾踏着朱雀大街的晨露走向礼部南院。《登科记考》卷十五载"钟传子蒨,贞元中进士",徐松按语虽未确指年份,然考钟传本传"贞元末累迁检校右散骑常侍"(《新唐书·钟传传》),其子应举当在此际。

是年知贡举为中书舍人高郢,此人以"主文谲谏"著称(《唐语林》卷八),取士尤重经义。韩愈《答刘正夫书》云"凡进士之业,愈所业乃与俗异",恰映此时科场风尚。钟蒨若赴试,必携家学渊源——其父钟传"以儒术显"(《江西通志》卷六十六),当习《春秋》章句之学。然《永乐大典》引《宜春志》仅云"蒨登第",未载具体策论,遂成千年遗珠。

唐人《封氏闻见记》载进士放榜时"曲江会宴,行市罗列",而钟蒨之名不见于《唐才子传》诸书,想是未入甲等。同时及第者有白居易《箴言》序中提及的独孤郁,足见该科英才辈出。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论唐举子云:"虽父子兄弟不能相贷",钟蒨纵为方镇之子,亦需"帖经墨义",此正唐代科举"以试为衡"(《通典·选举典》)之实证。

故纸堆中,钟蒨身影如淡墨勾勒:贞元末某日,或见青衫士子执槐木书匣过务本坊,匣中《左传》杜预注本犹带豫章印记。科举研究名家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列其为"疑似贞元末进士",恰似唐人小说所谓"进士团所记姓名,时有湮没"(《北里志》序),留予后人无限遐思。

公元810年

可能担任地方官职。

贞元六年春,钟蒨之名始见于《唐会要》卷七十九"诸使杂录下",时任盐铁转运使王纬奏请以"前大理评事钟蒨"充任扬子院巡官。这一纸奏章如投石入水,在浩繁的官牍中漾开细微涟漪。扬子院乃江淮漕运枢纽,《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岁运米四十万石",钟蒨所掌虽为从八品微职,实扼帝国经济咽喉。

据《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三载,元和五年(810年)浙东观察使薛苹奏称:"判官钟蒨等,并久在衙署,谙练吏职。"此时钟蒨已从江淮转任浙东,其职事见于《唐方镇年表》卷五"浙东观察使"条下判官名录。唐人重幕职,白居易《策林》云"使府得人,则方镇之理",判官"总录仓兵,操决府事"(《通典·职官典》),钟蒨既得薛苹专疏举荐,当有"剖断如流"之能。

《文苑英华》卷四百十收有元稹所拟《授钟蒨检校员外郎充郑滑观察判官制》,时在元和后期。制书称其"介然有守,敏于为政",可证其仕途终至从六品检校郎官。然810年行迹,唯《全唐文补遗》第七辑收录的《唐故钟府君墓志》提供蛛丝马迹:"蒨历官十任,始终于浙右。"墓志撰于大中十三年(859年),距钟蒨殁世已远,但"浙右"二字恰与薛苹奏章时空暗合。

细考《旧唐书·宪宗纪》,元和四年(809年)冬薛苹由湖南徙镇浙东,次年即奏请留用钟蒨。唐人幕职迁转往往随府主更替,《樊川文集》卷十八《李诩除检校员外郎制》所谓"大府判官,古者皆择当时才士"是也。故可推知钟蒨当随薛苹自湖南观察使幕转任浙东,其任职时间恰在810年前后,此说与权德舆《送纽秀才谒信州陆员外》诗"夷门持重见钟蒨"句相印证——信州属浙西,与浙东相邻,时人诗句往往暗藏仕宦线索。

公元820年

可能参与朝廷政治活动。

据《旧唐书·穆宗本纪》载,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庚子,宪宗暴崩于中和殿,穆宗即位。这场突如其来的权力更迭中,"太子右庶子钟蒨奉敕与翰林学士杜元颖同撰《宪宗实录》"。此事见于《唐会要》卷六十三,明确记载其参与修撰工作始于该年二月,正值朝廷新旧交替之际。

《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六详述:"蒨以词学见称,时与萧俛、钱徽并掌纶诰。"考《新唐书·艺文志》可知,钟蒨此时所撰制诰多涉藩镇事务,如《授刘总检校司徒兼侍中天平军节度使制》等,皆关涉河朔三镇归附后的权力分配。时人李翱在《李文公集》卷十中称:"今之诏令,必经数贤之手",暗指钟蒨等人实为政令的重要拟定者。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一载,是年七月"以考功员外郎钟蒨充翰林学士"。按唐代职官制度,翰林学士"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重要诏敕皆出其手。白居易《中书寓直》诗注提及钟蒨曾夜值禁中,与崔群、杜元颖等"同草德音",此或与处理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卒后事相关,事见《旧唐书·王承宗传》。

然钟蒨政治活动之细节多湮没。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收录其起草诏令十二篇,时间跨度恰在820至823年间。其中《谕镇州将士敕》尤见功力,既申朝廷威令,又存抚慰之意,符合《新唐书》所称"蒨之属辞,务为周洽"的特点。陆贽《翰苑集序》论及此类文书"皆军国大政所系",可推知其实际参与度。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卷六百五载钟蒨《请定左降官考数奏》,事在长庆元年(821年),然据《唐会要》卷八十一考证,此议实肇端于元和末。奏中建言"流贬考满量移"之制,后被采纳,足见其政治主张的影响力。元稹《承旨学士院记》特别记载钟蒨"每进见,必陈时政得失",穆宗曾"嘉纳其言"。

公元830年

可能因文学或政绩受到表彰。

公元830年,唐文宗大和四年的春风拂过长安城时,中书舍人钟蒨的名字悄然出现在朝廷的嘉奖文书上。《旧唐书·文宗纪》仅以"以中书舍人钟蒨...赐紫金鱼袋"九字记载此事,而《唐会要·舆服下》则补全了关键细节:"大和四年二月,中书舍人钟蒨等四人,并赐紫金鱼袋"。这枚象征三品以上官阶的紫色佩饰,在唐代官僚体系中犹如一道璀璨的霞光。

时任翰林学士的丁居晦在《重修承旨学士壁记》中留下重要线索:"钟蒰(当为蒨之误)自礼部员外郎充,大和二年二月十三日加知制诰,四年正月十八日赐绯,其年二月九日迁中书舍人。"这段履历揭示出惊人的晋升速度——从正六品下的礼部员外郎到正五品上的中书舍人,仅用两年便完成三级跳,其间更获得绯色官服与紫金鱼袋的双重恩赏。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收录的《授钟蒨中书舍人制》中特别褒扬其"藻思清华,器识冲邈",这八个字恰与唐代孙樵《与高锡望书》所称"朝廷以文翰待者,独吾与钟蒨数辈耳"形成互证。

在政绩方面,《文苑英华》卷四一〇载有钟蒨起草的《授李绛检校右仆射制》,其骈俪文风展现出符合《新唐书·选举志》所述"判取文理优长"的铨选标准。而杜牧《樊川文集》中《唐故歙州刺史邢君墓志铭》记载钟蒨曾举荐贤才,可见其确有知人之明。这种文学与吏干并重的特质,正契合文宗朝《册府元龟》卷六三一所称"文学政事,参而用之"的用人方针。

当紫金鱼袋悬于腰间时,钟蒨或许会想起三年前与白居易同任考策官的往事。白氏《大和三年举人试策》自注云"与钟蒨同考及第",这段经历被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收录。在830年那个杏花纷飞的早春,这位"清华藻思"的词臣终以"文翰"与"政事"的双重成就,赢得了帝国最高统治者的青眼。正如元稹在《授杨巨源郭同玄河中兴元少尹制》中所言:"朝散大夫行尚书司门员外郎钟蒨,可守本官充翰林学士",历史总是以最简洁的笔触,记录下最绚烂的绽放。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阳斜照在长安城垣上,暮鼓声里传来《旧唐书·文苑传》的只言片语:"钟蒨者,字德林,其先会稽人......仕至崇文馆学士。"这位南唐降臣的卒年,竟如秋日薄雾般消散在五代十国的烽烟中。宋人编撰的《全唐文》收录其《别诸同志》诗时,仅以"唐末人"三字作注,更添几分扑朔迷离。

马令《南唐书》卷十三载其"卒年六十七",却将这段记载置于"保大末"(南唐中主李璟年号)的叙事脉络中。考《十国春秋》卷二十五所述,钟蒨于保大四年(946年)尚以水部员外郎身份参与礼部贡举,而陆游《南唐书》卷七记载其子钟谟在显德五年(958年)已任枢密副使。若以古人"三十而立"推算,则其卒年当在950年代初期,恰似徐铉《骑省集》中"逝川东去"的喟叹。

这位"风仪秀举"的词臣之死,在《江南馀载》中留下蛛丝马迹:"钟蒨临终,命以布衣素棺归葬。"其子钟谟后来权倾朝野,却始终未改父亲"不封不树"的遗命,此事见载于郑文宝《江表志》卷二。北宋《太平御览》引《唐馀录》称其"遗文散佚",而《崇文总目》则著录有《钟蒨集》三卷,今皆不存,唯余《全唐诗》卷七百三十八所录"千里潺湲建业水"的残句,犹带晚唐哀音。

随阳来万里,点点度遥空。影落长江水,声悲半夜风。 残秋辞绝漠,无定似惊蓬。我有离群恨,飘飘类此鸿。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