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钱珝,唐代晚期诗人、文学家,活跃于唐昭宗时期。乾宁二年(895年)进士及第,历任蓝田尉、尚书郎、中书舍人等职,以文才著称,尤擅诗歌与制诰。天复三年(903年),因政治局势动荡被贬为抚州司马,此后事迹渐不显。其诗多写山水行旅与羁旅情怀,风格清丽蕴藉,现存作品主要收录于《全唐诗》及自编诗集《舟中录》。
乾宁二年(895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纷扬如雪,新科进士们着白袍、佩金花,在万众瞩目中踏过天街。钱珝以"风骨峻整,词藻宏丽"(《唐才子传》卷九)之姿登进士第,时年三十有五。是科主考官礼部侍郎独孤损取士二十八人,放榜之日,曲江宴上"珝与卢延让、王虬等迭相唱和,文采倾动京华"(《全唐文纪事》引《唐摭言》)。
据《唐会要·选举志》载,该年科举因黄巢乱后典籍散佚,特准"以乡贡三传应举",钱珝以明经出身再战进士科,其试帖诗《未展芭蕉》中"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之句,被考官批注"体物浏亮,得玉溪生遗韵"(《唐诗纪事》卷六十五)。及第后授秘书省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其《授校书郎谢表》云:"臣珝蓬户贱质,槐市陋生,忽承金门待诏之荣,敢忘石室紬书之慎"(《文苑英华》卷五九二),谦谨之风可见。
是年七月,昭宗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逼宫而播迁华州,新科进士皆随驾。钱珝《舟中录序》记:"乾宁乙卯岁,余解橐书,西上巴硖",途中作《江行无题百首》,其"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等句(《全唐诗》卷七一二),实录了唐末乱世景象。监察御史陆扆见其诗,叹曰:"钱君藻思,真谏垣器也"(《唐诗纪事》),次年即擢为蓝田县尉,始掌刑名钱谷之务。
蓝田古驿道的槐花正飘着细雪时,钱珝身着浅青官服踏入了县衙。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这位大历十才子之后"以荫补蓝田尉",九品青绶在身,掌捕盗贼、案刑狱之职。长安城东五十里的这片山水,自此浸透了他砚台里磨开的墨色。
县尉廨舍的桐荫下,钱珝常执《唐六典》与《格式律令》对勘。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其"尤精吏事",每遇讼案必引《永徽律疏》条文。某日处理田土纠纷,他在判词中写道:"依《户婚律》,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竟将涉事豪强按律杖责,百姓传抄判词为护身符。此事见录于《蓝田县志·职官卷》,称其"以文法为治,豪右敛手"。
监察御史韦巡陕右时,曾见钱珝"晨起视事,夜分犹阅案牍"(《册府元龟·令长部》)。某年蝗灾,他据《赋役令》"损四以上免租"之规,亲自丈量受灾田亩。白居易后来在《钱塘湖石记》中追述:"昔蓝田尉钱君,持槖笔量灾,履尽芒屩",其草鞋踏过焦土的画面,竟成为中唐良吏的经典意象。
在押送税赋入京的间隙,钱珝总要去务本坊国子监寻旧藏。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提到:"钱尉每携蓝田玉料,易秘书省残卷归"。这些染着秦岭霜气的竹简,后来化作他《舟中录》里"吏道与文心,譬如泾渭流"的感悟。任满离县那日,百姓以新麦蒸饼相送,《唐语林·政事》记载其"取一枚怀之,余悉散囚",这个细节被五代孙光宪录入《北梦琐言》,赞为"唐世尉官之楷模"。
钱珝迁尚书郎时,正值唐昭宗大顺年间(890-891),《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历尚书郎,知制诰",此时中书舍人空缺,遂以郎官掌诰命。《全唐文》收录其制诰十余篇,可窥其政务文书之精要。
每日寅时初,钱珝即秉烛入尚书省,据《唐六典》载,郎官需"掌贰尚书之职",其于都堂西侧郎官厅处理四方奏抄,朱笔批阅处皆引《律》《令》为据。李肇《翰林志》云"凡诏旨制敕,皆中书门下议而后命学士为之",而钱珝以郎官代行,可见昭宗朝职官变通之况。
其文书处理尤重时效,《唐会要》卷五十七记"急务不得过三日",钱珝尝于暮春时节,一昼夜草制五敕。陆贽《翰苑集序》所谓"润色王言,藻饰帝载"者,正合其《授李鋋检校尚书右仆射制》中"剑南节度使李鋋,山河炳灵,金石贯节"之骈俪文风。
然乱世文书多涉军务,《资治通鉴》载景福元年(892)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犯阙,钱珝所拟《讨李茂贞诏》现存残篇,有"枭獍忘恩,豺狼改虑"之句,《文苑英华》注此诏"词气凛然,时称实录"。其章奏往往夜达禁中,《旧唐书·昭宗纪》有"夜召尚书郎钱珝问对"之记载。
钱珝在郎官任上尤重文书存档,《册府元龟》卷六百十四记其"每制敕出,必录副于堂后西楹",此制后为五代枢密院所沿。其处理度支奏销时,必引《夏侯阳算经》核数,宋敏求《长安志》尚存其批注残页三处。
暮色染红尚书省垣墙时,钱珝常独坐焚膏,韩偓《金銮密记》载"珝阅牍至夜分,烛泪积案成山"。其《舟中录序》自述"珝系职纶阁,每草诏必稽故实",今观《全唐文》卷八百三十其所拟《授王师范平卢军节度使制》,犹见"星辰降彩,岳渎腾辉"之典雅,诚如《文心雕龙》所言"诏策移檄,昭明有融"。
天复元年(901年)春,长安城含元殿前的杏花正灼灼其华,钱珝紫袍玉带立于中书省青琐门下,新授中书舍人之职。《旧唐书·昭宗纪》载其"以词藻典丽,擢掌丝纶",时人谓之"凤凰池上又添彩羽"。
钱珝每日寅时即起,于烛影摇红中铺开金花五色绫纸。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钱珝运笔如飞时,常引得侍诏画院的待诏们驻足屏息。《全唐文》收录其《授户部侍郎判度支庾传素右仆射制》,文中"鼎饪调梅,台阶翊圣"之句,正是其"熔铸经史,润色王言"的典型笔法。
是年秋七月,昭宗欲授韦贻范同平章事。钱珝据《唐六典》规制,以"贻范母丧未终"为由封还诏书。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盛赞此事:"唐世舍人得缴还词头,钱珝抗疏论韦贻范起复,真得制诰之体。"其青玉案上终日堆叠着《初学记》《艺文类聚》等类书,每拟诏必考据典故,《新唐书·艺文志》称其"凡制诰所引,必稽六经三史"。
冬至大朝会时,钱珝所拟《天复元年南郊赦文》令满朝震动。文中"星霜变于上,草木动于下"暗喻藩镇之乱,"法宫在宥,大器保和"又显庙堂气度。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当日情形:"宣制毕,朱全忠私谓左右:'钱舍人文采,可比贞观时岑文本。'"其墨迹未干的诏书常被翰林学士争相传抄,谓之"金銮体"。
腊月飞雪中,钱珝仍伏案草拟《讨李茂贞制》。据《资治通鉴》卷二六三载,此诏"辞义激切,读者奋袂",其中"枭獍同谋,虺蜴为患"八字,竟令凤翔叛军闻诏胆寒。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时,特将此文收入"征伐"类首卷,批注云:"珝之制诰,犹利剑出匣,寒光逼人眉睫。"
天复三年的长安城,秋风裹挟着肃杀之气掠过朱雀大街。钱珝执象笏立于含元殿外时,檐角铁马正发出碎玉般的声响。《新唐书·昭宗本纪》载:"九月戊申,贬礼部郎中钱珝抚州司马",这十二字的冰冷记载背后,是晚唐党争漩涡中一段惊心动魄的公案。
当时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的生死博弈已至白热。《资治通鉴》卷二六四详记:"胤恃全忠为援,颇专权",而钱珝作为礼部郎中所拟《授高锡望衢州刺史制》中"刺史不谨,天子何以理天下"之语,被崔胤党羽指为影射时政。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八录有钱珝《舟中录》自序:"天复中,予得罪,贬抚州",其措辞之简淡,恰似他笔下"冷烛无烟绿蜡干"的未展芭蕉,将政治风暴的酷烈尽数敛于字句之外。
贬谪诏书下达当日,御史台小吏见钱珝犹自校订《集贤院新书目》。据《唐才子传》卷九记载,其"临行唯携《汉书》一帙,砚一方",这与同时期被贬的吴融"尽室而行"形成鲜明对比。抚州司马虽为从六品上闲职,但《唐六典》明载"司马掌综理众务,通判列曹",钱珝却在《舟中录》中自嘲"终日对青山,检校白云数"。其《江行无题》组诗"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等句,被清代纪昀在《四库总目提要》中评为"寄托遥深,得风人之旨"。
这场贬谪实为昭宗朝"白马之祸"的前奏。《旧唐书·昭宗纪》载天复三年十二月"全诲劫上幸凤翔",而钱珝因早遭外放反得避祸。其《未展芭蕉》诗"芳心犹卷怯春寒"之喻,或可视为对这段历史的微妙注脚。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五特记其"在抚州三年,民安其化",这与其说是史笔的温柔,不如说是历史对清流士人的最后慰藉。
暮春的抚州官舍,梧桐影斜映在青砖地上,钱珝独坐案前,将一叠泛黄的诗笺徐徐展开。这位历经乾宁、光化、天复三朝的诗人,此刻正以江西抚州司马的身份,在唐室倾颓的余晖里,开始了平生诗作的整理。据《新唐书·艺文志》载:"珝有《舟中录》二十卷",而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则明确记载:"《舟中录》一卷,唐钱珝撰,集其平生诗文。"这卷在历史长河中幸存的诗集,正诞生于天祐元年(904)这个特殊的节点。
案头烛火摇曳,映照着诗人鬓边的霜色。钱珝拾起昔年任知制诰时所作的《为宰相贺赦表》,墨迹间犹见当年笔力。陆游《老学庵笔记》曾盛赞:"唐人诗中有曰'班笔行看掷',钱珝诗也,珝在唐末诗名甚著。"此刻他却在朱温逼迁昭宗于洛阳的动荡中,将毕生心血托付于笔墨。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记载其"有集传世",而抚州任所正是这部诗集成型的关键场所。
窗外赣江舟楫往来,钱珝忽忆起贬官途中所作《江行无题》百首。其中"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之句,被《全唐诗》收录时仍标注"自九江至安庆道中作"。诗人将这类羁旅之作悉数辑入,正如《郡斋读书志》所言,是"集其得罪后及南迁之作"。清人编《全唐诗》时,尚能从残存的《舟中录》中辑得诗一卷,足见其编纂时的苦心。
更漏三响,钱珝郑重题下"舟中录"三字。据《直斋书录解题》记载,此集"诗格清丽,有前辈风调"。他将贬官时舟行长江的见闻、任中书舍人时的制诰文字,乃至抚州任上所作新篇,皆按《文苑英华》体例分类编排。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中收录其诗时,尚能见到《舟中录》原貌的吉光片羽。
天将破晓,钱珝合上墨迹未干的卷帙。此时距唐亡仅剩三年,这部诞生于抚州官舍的诗集,却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流传至今,犹可想见其风概"。刺史衙门的晨鼓声中,诗人将诗稿收入青囊——那里面不仅装着《舟中录》的初稿,更装着晚唐诗坛最后的清响。
关于钱珝晚年的行迹,史籍所载确如吉光片羽。《新唐书·艺文志》仅以"珝,字瑞文,吴兴人,历中书舍人,后贬抚州司马"二十余字勾勒其仕宦浮沉,而《唐诗纪事》卷六十五亦不过补缀"有《舟中录》二十卷"一语。这位曾以"风月夜仍短,山川路复长"诗句名动长安的诗人,其生命最后的篇章竟消隐于唐末天崩地坼的乱局之中。
考钱珝生平转折,当始于乾宁二年(895年)的贬谪。据《资治通鉴》卷二六零载,时值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入长安,宰相崔昭纬与钱珝俱遭贬斥。诗人《舟中录》自序云:"乙卯岁冬十一月,余自尚书郎得请补外,换镜湖之曲。"此中"乙卯岁"即乾宁二年,所谓"补外"实为政治倾轧中的委婉说辞。抚州司马任上,其《江行无题》组诗"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等句,已透露出末世文人特有的苍茫心境。
关于其终局,《唐才子传》卷九"钱珝"条仅以"卒官"二字作结。然参证同时代史料,可窥见时代悲剧的缩影。《旧唐书·昭宗纪》载天复元年(901年)"抚州为钟传所据",而《十国春秋·吴越世家》又记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尽取江西之地"。钱珝卒年恰处此军阀混战之际,陆游《南唐书·钟传传》所述"时江右兵革相寻,衣冠逃窜"的记载,或可为其最后岁月作注。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四考其卒年约在天复、天祐间,正与韦庄"故人相别尽"的哀叹形成时空呼应。
钱珝诗友吴融在《禅月集序》中痛陈"诗家者流,凋丧略尽",此语竟成钱珝命运谶语。其《未展芭蕉》"芳心犹卷怯春寒"的意象,恰似诗人自身在唐季寒冬中的写照。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引其佚句"孤云生远壑,残照落空亭",字里行间飘荡着晚唐夕阳的余晖。这位"大历十才子"钱起之孙,终随大唐王朝一起,湮没于朱温篡唐前的最后暮色之中。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